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印展開西山口白刃戰:三棱刺刀對印度彎刀,126名印軍一個都不留

2024-07-29新聞

請看這張真實的舊照:

【中印士兵持槍對峙】

這是1962年在中印邊境拍攝的一張照片,當時因為 印度不斷蠶食中國邊境地區 ,兩國的邊境矛盾已經到達了頂點,所以解放軍才和印軍在邊境用刺刀對峙,互不相讓。

而在之後爆發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 解放軍和印軍也真刀真劍地進行過幾次 白刃戰 ,並且我軍大獲全勝,尤其是西山口戰役中,印度彎刀完完全全地敗在了解放軍的三棱刺刀下。

【中印邊境對峙】

不能背著「賣國賊」的名號去見祖先

1962年9月20日時,印軍越過了 「麥克馬洪線」 ,向克節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多次重兵集結後,印度又在10月20日向中國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主席說:

「中國人都知道,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 ,小學課本裏寫著哪,連小娃娃都知道, 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裏就成了930萬平方公裏, 憑空少了30萬平方公裏, 我不能背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

【毛主席】

於是在部署了自衛反擊戰策略後,我軍也在10月20日對印軍發起了反擊。

結果此前不可一世的印軍卻在解放軍的攻勢下顯得不堪一擊,很快就被勢如破竹的解放軍趕出西藏達旺地區。印度在達旺的駐軍則跑到了西山口一帶。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困獸猶鬥

此時,中國還是希望和印度和談,所以並沒有繼續進攻, 而是讓解放軍在達旺河北面休整待命,等待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回應。

奈何尼赫魯已經陷在自己的幻想裏出不來了,不僅不接受和談,還公開表明要占領中國藏南地區。

他派出了約有 12000余人 的印度陸軍 第4軍第4師 ,讓他們駐紮在西山口——邦迪拉兩山地間,並於1962年11月16日和解放軍打響戰鬥。

【印軍士兵】

然而尼赫魯安排的這支王牌軍在解放軍面前還是不夠看,他們的第48旅因為沖鋒在前,傷亡慘重, 麾下的 第4拉吉普特營甚至和解放軍展開了一場肉搏。

西山口的白刃戰

原本第4拉吉普特營一共有 8名軍官 、18名士官、575名士兵 ,但因為尼赫魯「戰至最後一人」的命令,大多數士兵都在作戰過程中折損。

原本「最擅戰的部隊」,變得風聲鶴唳,生怕解放軍從哪裏躥出阿來俘虜他們。

軍心散了,哪怕最後收到了撤退的號令, 他們的行動也變得紊亂不堪 ,退著退著,反而退到了解放軍的包圍圈裏(當然是解放軍提前預判好的)。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解放軍】

雙方再次爆發激戰,打到最後陣地上都沒有彈藥了,第4拉吉普特營剩余的 126人 立馬丟了槍, 拔出印度彎刀和解放軍進行白刃戰,解放軍則專用三棱刺刀和印軍對抗

三棱刺刀和印度彎刀

不過,雖然都是近戰肉搏,但兩種武器的差異還是不小。

印軍的印度彎刀雖然造型比較奇特,但是因為特殊的冶煉鍛造方式, 其鋒利度和耐久度都是一等一的強

解放軍的三棱刺刀雖然不能進行劈砍,但因為上面有設計好的血槽, 能對敵人造成較大傷口,並快速放血使其失去戰鬥力。

【正在學習三棱刺刀進攻招式的解放軍】

兩種武器都各有特色且傷害值極高。

但印軍的彎刀有一個劣勢就是天氣,當時正值冬季,中印邊境氣候寒冷,兩國的 戰士們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襖 ——相當於有了一層簡易的盔甲。

印度彎刀這種劈砍型的武器,在戰鬥力竭的情況下,可能要多砍幾下才能對穿著棉襖的敵人造成傷害。

反觀解放軍的三棱刺刀,因為和步槍組合在一起, 本身就比印度彎刀長出了不少 ,古人雲 兵器一寸短一寸險 ,三棱刺刀從長度來說就已經占據了優勢。

【正在擦拭三棱刺刀的解放軍】

又因為三棱刺刀的進攻方式主要是「刺」,哪怕沒有力氣了,依靠身體重量也能對對方造成較大的傷害。

戰況

我軍的三棱刺刀本就比印度彎刀更具有殺傷力,加上解放軍戰士們的滿腔熱血, 第4拉吉普特營包括和軍官在內的126名士兵,在幾個小時的打鬥中全部落敗而亡。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印軍】

隨著第4拉吉普特營的覆滅,整個西山口也在解放軍堅持不懈的戰鬥下,於1962年11月18日被奪回。

在整個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和印軍進行過不止一次的白刃戰,除了印度彎刀, 我軍的三棱刺刀也和他們的廓爾喀彎刀進行過對決。

事實證明,花裏胡哨的「狗腿彎刀」, 全都不是解放軍三棱刺刀的對手 ,印軍侵略者也完全不是中國解放軍的對手。

【手握廓爾喀彎刀的印軍士兵】

這場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 中國 不僅取得了軍事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的主動 權力 ,還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至此,中印邊境問題才逐漸明朗起來。

參考資料:

【1】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用白刃戰消滅一百多印度兵·中國網

【2】中印戰爭毛澤東:不能讓我背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中國網

【3】 參考睿評|印度「迷之自信」的大國夢還能做多久?·參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