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張夢石 譙玲玲
每到秋天,不少人時常出現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情況,當心是「悲秋症候群」惹的禍。
最近,「悲秋症候群」再次受到網友關註,那麽,秋季為何容易出現「悲秋症候群」?如何預防呢?10月10日,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睡眠及神經心理專科主任梅俊華,做客極目新聞的「名醫來了」直播節目,為廣大網友進行了講解。
因秋季日照氣溫變化,易出現「悲秋」情緒
「悲秋症候群,在醫學上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診斷概念,更多的是對一種症候群狀的描述。實際上對標醫學診斷,它所指的是一種季節性情感障礙,通常在秋冬季容易發作,在春夏季容易緩解。主要是指,在秋天因為景色的蕭瑟、氣溫和光照等的變化,使人容易產生的淒涼、苦悶甚至焦慮抑郁的情緒。」直播中,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睡眠及神經心理專科主任梅俊華這樣介紹。
梅俊華表示,秋冬季與夏季相比,溫度的降低、光照的減少,使得一些人的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的變化,導致生物律動和內分泌出現失調,甚至有的人短時間內無法調整這種失調狀態,會出現很多異常情緒。
「悲秋症候群」的表現多為情緒低落、精力下降、主動性減退、興趣愛好減少、對很多事情的興趣下降、飲食變差,另外,很多人還會有入睡困難、早醒等睡眠障礙,以及大腦功能下降包括反應能力、記憶力的減退和註意力的難以集中等。
情緒低落超過2周,需要及早就醫
梅俊華介紹,今年9月以來,自己在門診中,就時常能接診到此類患者,有些人本來是很積極向上、很有活力的,當秋天來臨,會時常出現情緒容易低落、睡眠不佳的情況。一些患者會先選擇熬一熬,轉移一下註意力或者去做點高興的事情,有些可以慢慢得到緩解。
專家提醒,「悲秋症候群」不一定達到抑郁障礙的診斷標準,更多的是一種狀態的失調,不需要過多的醫療幹預,透過一些心理方面的自我調節和完善、外界的支持等調整,就可以很快恢復狀態。
那麽,什麽情況需要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呢?梅俊華表示,市民如果發現自己出現持續情緒低落、對什麽都沒興趣、容易煩躁和疲憊、記憶力和反應能力下降、註意力難以集中等情況,尤其是還伴隨著入睡困難、早醒、多夢等睡眠障礙,並且因為睡眠不好嚴重影響了白天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態,並且持續時間超過兩周無法緩解,就要警惕可能是抑郁障礙,及時就醫並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會透過專業的評估進行診斷,並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如對癥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來改善癥狀。
預防「悲秋症候群」,不妨多曬太陽適量運動
那麽,如何預防和緩解「悲秋症候群」呢?梅俊華表示,市民不妨多曬曬太陽和適量運動。
她介紹,人們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活動,是可以促進情緒改善的。秋季如果有可能的話,市民可多走出去和大自然接觸,多曬太陽。此外,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適量運動,對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進行有氧運動或者抗阻力運動,還可以練習瑜伽、太極拳等,都有助於調節情緒;也可以多做一些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事情,多和外界接觸,多多幫助他人,也可以收獲到快樂,這些對情緒調整都很有幫助。
此外,她也提醒,市民要增加一些社會支持系統,經常和朋友、家人等傾訴,這本身就是一種宣泄方式,有助於情緒的調控。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保持足夠的睡眠、規律的作息、合理膳食、保持營養均衡,這些也都有助於情緒的調節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