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印度的「世界第三」,有點難

2024-11-21新聞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馬歡

印度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了。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釋出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4年印度經濟的增長率預計為7%,較2023年降低1.2個百分點,2025年預計為6.5%,呈現遞減態勢。

IMF認為,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對印度國內經濟發展構成了巨大挑戰。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納格斯瓦蘭也表示,地緣政治風險、保護主義日益加劇、對供應鏈的擔憂依然存在。

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一直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印度總理莫迪此前還信心滿滿地表示,印度很快就將超德趕日,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按照目前的速度,印度想成為世界第三,可能還要晚一些才能實作。

經濟結構失衡了?

自2021年以來,印度就一直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平均增速保持在6.5%,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但強勁的整體經濟表現背後,存在著明顯的失衡問題,主要體現在印度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傾斜。

目前,印度的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其年度投資占GDP比重從疫情前的31.6%上升到2023年的33.7%。特別是印度政府積極推動基礎設施投資,抵消了私人消費、政府消費慘淡增長和外部需求放緩的拖累。

當然,印度的「傳統技能」——服務業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2024財年增長7.6%,非常有競爭力。但農業卻持續疲軟,2024財年增速僅為2.1%。

【紐約時報】認為,盡管印度政府對機場、橋梁、道路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幾乎隨處可見,但印度私營部門的投資並沒有跟上,企業對新機器和新工廠等未來業務的投入不見起色。這類投資在印度經濟中的占比在萎縮。

「要加速信心的增長,僅靠公共投資是不夠的,」世界銀行負責印度的主管奧古斯特認為,印度顯然需要更深入的改革,來促進私營部門投資。

圖源:印度總理莫迪個人社交媒體

牛津經濟研究院表示,2024年,印度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受到雙重擠壓。勞動力市場的困境和實際收入增長乏力,將加重疫情期間積累的借款償債成本負擔。該機構認為,印度經濟增速放緩無可避免,若想改善,印度需要更多的結構性改革,並創造適當的就業機會。

IMF則指出,2024年,印度經濟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盡管在國內有一些政策利好,但印度政府的政策落實、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其國內市場的反應,都會對印度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制造業依然是個問題

至於莫迪心心念念的制造業,依然是一個大問題。

過去十多年來,印度政府一直大張旗鼓發展制造業,但直到現在,其制造業不僅沒達到目標,部份數據甚至還在倒退。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制造業占GDP比例不增反降,已從十多年前的18.3%下降到了如今的14.72%。相比之下,越南制造業占GDP比例已經超過25%。放眼全球,在全球制造業出口中,印度所占份額不到2%。

莫迪政府曾寄望於效仿東亞國家的發展模式,透過吸引充足的FDI(外國直接投資),將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業的樞紐。

印度工廠 圖源:社交媒體

但數據顯示,近年來印度吸引外資的能力實際上正在下降。

來自印度央行(印度儲備銀行,RBI)今年3月的數據顯示,2023-24財年前10個月(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印度的FDI為255.3億美元,流出量為101.1億美元。去年同期的流入為367.5億美元,流出為117.5億美元。也就是說,今年流入印度的FDI減少了112.2億美元,同比下降30.53%。

印度方面將數據下跌的原因歸咎於全球經濟放緩,導致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大幅減少。

一些觀點並不這麽看。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印度出口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從中國進口零部件的增長同步,這使得國內的附加值微乎其微,印度至今仍未能吸引到更多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

印度制造的問題也反映在貿易數據上。

全球貿易研究倡議(GTRI)智庫釋出的【2024年上半年印度對外貿易回顧】顯示,2024年上半年,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仍然高達416億美元。原因不少,其中包括印度在某些關鍵產業上對中國的依賴度仍然高,而其自身的出口競爭力相對較弱。

巴黎政治學院學者克里斯托弗認為,如果印度工業無法助推出口增長,那麽該國的貿易赤字將進一步上升,尤其是對華貿易方面。

印度經濟學阿爾溫德也指出:「在歷史上,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在不發展出口型制造業的情況下,從發展中經濟蛻變為中高收入經濟。印度也不例外」。

2014年,莫迪上任後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將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

如今,這個目標的期限已調整到2025年,按照印度制造業的發展態勢,留給莫迪的時間並不多了。

莫迪的三步走目標

印度依然充滿自信與野心。

按照莫迪先前設定的經濟發展目標,2025年印度將成為一個經濟總量達到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2032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至2047年國家獨立100周年時,印度將成為一個已開發國家。

2023年訪美期間,莫迪還在美國國會上表達了對印度經濟的樂觀態度,並宣布印度很快將成為"世界第三"經濟體。

G20峰會上與盧拉擁抱的莫迪。(圖源:莫迪本人社交媒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曾樂觀地估算,印度有望在2027年超過日本和德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在樂觀的預測後面,不少質疑的聲音。

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印度若想達到這種飛躍,需要每年至少接近8%或9%的持續增長。

而現在,盡管印度近幾年經濟增速維持在6%-7%的高水平,但這樣的增速還不夠,與東亞國家相比也有差距——要知道,大部份經濟起飛的東亞國家,在高速發展期間都有超過10%的增速。

如果按類似高增長時期大型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標準來看,印度還必須切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才能維持經濟增速、實作真正繁榮。

眼下,盡管印度經濟增速看似較高,但其經濟規模還不夠大,經濟增長也沒有發生在合適的部門,不足以創造足夠好的就業機會,來支持每年勞動力市場新增1000萬個崗位的就業需求。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的數據顯示,高速發展的印度,失業率也在升高,去年末甚至達到兩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

世界銀行也警告,再不把握機會,印度就要浪費人口紅利了。

「印度的人口紅利期還將持續30年,這似乎並不長。如果按照過往的改革和增長速度,印度可能在還未達到跟中國相當的收入水平之前(更不用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就直接進入老齡化階段。」【日本經濟新聞】的專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