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198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年度人物總編親自拍板:就用鄧小平

2024-02-15新聞

1997年3月3日,鄧小平的照片第九次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

作為一個領導了中國改革開放,並引領中國人民走上幸福生活的一代偉人,他的去世不僅僅是國人感到痛心,就連一些西方國家,也為鄧小平的去世而深切緬懷。

圖|1997年3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鄧小平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評價鄧小平:

「中國今天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鄧先生決定使他的國家對外部世界開放。他推動實行了中國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改革計劃,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並使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實作了現代化。」

鄧小平贏得了世界尊重的同時,也幫助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時代周刊】上的鄧小平

鄧小平首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時,是1963年9月13日,那時同鄧小平一同登上封面的,還有毛主席、周總理。

也就是從這次開始,世界把目光關註到中國身上。

毫無疑問的是,在過去的歷史上,中國曾是享譽世界的大國,盡管在近代落寞,但不可否認的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她又再次崛起的可能。

西方國家對中國在世界上可能發揮的作用,表示了極大的關註。

盡管這時的中國,依然百廢待興。

圖|毛主席與鄧小平

至於中美關系,在尼克遜之前,已經中斷了長達20年。從1955年開始,雙方都在不斷地嘗試性接觸,甚至舉行了多次大使級的會談,但實際上也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資產,而美國想讓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

中美長達15年的對話,進行了136次大使級的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定。

美國真正對中國關註,實際上是在尼克遜上台以後。

當時的中美雙方,都意識到了在戰略彼此重要的地位後,給雙方彼此間的接觸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1969年,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後,在一次采訪中公開宣稱:「我們必須不斷尋求機會與她談談,也與蘇聯談談。我們必須不只註意是否發生了變化,我們也必須找機會制造變化。」

尼克遜話裏的「她」指的就是中國。

中國也為中美關系的轉變,做出了相當的努力。

1970年,斯諾夫婦受邀訪華,並接受毛主席的邀請,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並在事後發表了同毛主席、周總理的談話。在發表的談話中,斯諾提到了一句毛主席對他說的話:

「如果李察·米爾豪斯·尼克遜存取中國,無論是以旅遊者的身份還是以總統的身份都會受到歡迎。」

隨著乒乓外交的展開,尼克遜訪華,中美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1974年4月,鄧小平率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次特別會議

周總理作為負責中國外交談判的第一人,受到了西方國家的高度重視。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屬於中國內部務實的溫和力量,並願意促成同美國發展外交關系。

可遺憾的是,1976年1月8日,周總理病逝。

周總理的逝世讓西方國家感到焦慮,中美戰略和解還能夠被繼續推動嗎?

西方國家把目光關註到了鄧小平身上。

鄧小平1973年復出工作後,開始出席各種公開場合,並於1974年4月出席了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

尤其是在周總理病重期間,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全面主持黨、國家、軍隊的日常工作。

作為周總理的繼任者,鄧小平是否能延續周恩來在時的政策,推動與西方關系的轉變呢?

1976年1月19日,鄧小平的頭像再一次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只不過這一次是一個人,而且色調偏暗淡,暗淡的色調也代表了西方這一時期的焦慮。

不過他們的擔心明顯是多余的。

圖|1976年1月19日,【時代周刊】雜誌封面

正是因為鄧小平,中美關系才在十年間,實作大跨步的飛躍。

但在最初打交道時,西方人很明顯對鄧小平不是很有好感。

西方人眼中的周恩來,溫文爾雅言行舉止均充滿了儒者的魅力,是他們眼中社會主義國家務實、理想、溫和的領導人。

而在大多數西方人眼中,鄧小平要稍顯強勢,尤其是對話時更加咄咄逼人。

即便是在國內,鄧小平的嚴厲是人所共知的。

就連毛主席也贊鄧小平:是個開鋼鐵公司的。

當年在八路軍中時,劉伯承就是聞名的儒將,以至於多年以後,他的老部下還感慨:劉師長像是大夥的大哥,為大家可是操碎了心。

總而言之,劉鄧在戰爭年代的配合,一度被後人傳為佳話。

不過後來打交道以後,西方人才發現,像鄧小平這種講話一針見血,從不拖泥帶水的人,最是容易打交道。

據說基辛格早年訪華時曾與鄧小平打過交道,但一開始並不愉快,基辛格稱他為「令人討厭的小個子」,可這話隨著中美關系轉變以後,很快就不認賬了,1997年基辛格接受采訪時,面對記者的一再追問,基辛格一改當年的說法,直接告訴記者:

「這不是真的,他是我所遇到的一個偉大的世界領袖。」

圖|周總理與鄧小平

不過1976年的西方雖然感到焦慮,但對鄧小平卻報以無限的期望,1976年1月19日,鄧小平第二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文章內容中介紹周恩來僅用了兩頁,但介紹鄧小平卻用了4頁。

鄧小平確實不負眾望。

1978年,復出後的鄧小平明確的告訴西方,準備同美國打交道,中美關系迅速恢復正常化。

7月5日,中美就建交開始談判,起初談判進行得異常痛苦,為了促使美國下定決心,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友人時,毫不諱言的說:

「訪日是我多年的願望,不過,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到華盛頓去……完成了中美關系正常化這件事,我就可以去見馬克思了。」

美方的立場也出現了重大轉變,鄧小平於12月初約見了美方談判代表伍德科克,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認為「已經到了對與中國建交做出最終決策的時候了」,並邀請鄧小平於1979年1月初訪美。

1978年12月25日,鄧小平第三次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並被評選為當年的「年度風雲人物」。

這也是鄧小平第一次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1985年的「年度風雲人物」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第四次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

1月29日,鄧小平受邀訪美,並在美國成功刮起了一股「鄧旋風」。而就在2月5日,鄧小平結束在美國的存取時,他的照片第五次出現在【時代】周刊上。

美國參議員亨利·積遜陪同鄧小平參觀時,指著【時代】周刊雜誌封面笑著對他說:

「那個時候,認為你是紅色魔鬼頭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將你評為【時代】周刊的‘年度風雲人物’啊。」

圖|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

鄧小平不僅所有中國人帶來驚喜,同樣也給世界帶來驚喜。

盡管就從1979年這個年份來看,這個驚喜還有待時間的推移,進一步去得到驗證。

時隔多年以後,【時代】周刊坦言:鄧小平並不是那年「年度風雲人物」的熱門候選人。因為這時鄧小平才剛剛上台,中國經濟一片雕敝,在世界上還稍顯微不足道。

但鄧小平用自己穩健、務實的風格,成功獲得了西方國家投下的贊賞票。

可就在接下來短短幾年內,中國的面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下,中國從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979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福建、廣東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施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了經濟特區,隨著逐漸產生效果以後,1984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又批準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為農業生產的改革鋪平了道路。

圖|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

相比於西方經濟在七八十年代的一片狼藉,中國卻開辟出了另外一番新天地。

中國從1978年開始,進入到了經濟快速增長期。

當時的西方世界正在經歷第三次科技革命,享受高科技以及自由市場帶來的紅利,而中國依托於改革開放政策,不僅補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拉下的課,而且還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紅利期,在核能、航空航天、資訊科技、IT行業均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鄧小平認為:

「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在高速經濟發展模式下,人們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GDP從1978年的385元,到1998年的6000多元,而到了2013年。中國人均GDP突破了6000美元,徹底脫離了世界低收入國家群體,轉入了中等偏上收入群體。

而到了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了1.14萬美元。已經接近了高收入國家的門檻。

毫無疑問,鄧小平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圖|深圳今昔對比

1985年11月,美國【時代周刊】雜誌評選1985年的「年度風雲人物」。

被提名的人選中,有蘇共總書記戈巴卓夫、南非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黑人主教圖圖,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以及美國總統列根。按照以往的慣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的評選,必須要經過周刊高級編輯會議審議,並得到普遍支持才行。可以上這些人在評選中,並沒有得到普遍支持。

而就在這個時候,鄧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來。

巧合的是,當時【時代】周刊首席駐外記者鄧肯剛從北京回來,於是編輯會議決定邀請他發言。

鄧肯主要強調了四點:

第一、鄧小平在中國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深受人民愛戴,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

第二、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改善,可以協助保持世界局勢的平穩。

第三、中國經濟政策的徹底轉變,如果確實有效,將意味著對蘇聯模式的共產主義提出了另一個選擇。

第四、這個轉變,無論在正面上與反面上都將會影響世界其他共產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

圖|1979年2月5日,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封面

鄧肯所列舉的事實,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最大的進步,而基於事實鄧肯又做了詳細的推理,中國的改革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一下子說服了所有的高級編輯,所以在編輯會議上,大家又透過投票,一致選擇鄧小平為1985年的「年度人物」。

不過,「年度人物」評選,不僅僅取決於高級編輯的投票,還必須要得到總編輯亨利·葛侖瓦德的認可。

「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

亨利·葛侖瓦德是美國【時代】周刊的總編輯。

1985年10月23日,亨利·葛侖瓦德曾率領由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企業家代表團存取中國。

鄧小平與亨利·葛侖瓦德等美國企業家代表曾有過一番對話,後來被收錄到【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

當時的葛侖瓦德問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現在經濟改革,你們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現了少數貪汙腐化和濫用權力的現象,你們準備采取什麽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面對葛侖瓦德的問題,鄧小平侃侃而談:

「我們主要透過兩個手段來解決,一個是教育,一個是法律。這些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解決,也不可能靠幾個人講幾句話就見效。但是我們有信心,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有能力逐步克服並最終消除這些消極現象。」

圖|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會見美國企業家代表團

葛侖瓦德又問:

「這種現象是否反應了一個潛在的、很難解決的矛盾,即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

鄧小平搖了搖頭: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麽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

而也正是在與這些企業家代表們談話過程中,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一部份地區,一部份人可以先富裕起來,帶動其他的地區、其他的人,逐步的達到共同富裕。」

這次見面給亨利·葛侖瓦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尤其是鄧小平面對問題時侃侃而談、不慌不忙,似乎在他的心中,對未來中國究竟應該是什麽樣,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規劃。

盡管如此,亨利·葛侖瓦德在選擇【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時,還是慎之又慎。

出席編輯會議時,亨利·葛侖瓦德連續問了編輯們幾個問題:

「鄧小平的政策會不會失敗?」

得到的回答是:

「中國一般人民都支持他,可能會有高潮低潮,但回到過去卻不可能。」

亨利·葛侖瓦德又問:

「人民的支持又什麽征象?」

回答是:

「中國農村新舍的建造是人民生活改善的明證之一。」

聽了所有編輯的話,亨利·葛侖瓦德不再猶豫,當即拍板決定:

「好,就用鄧小平吧。」

圖|1986年1月6日,鄧小平再一次成為【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1986年1月6日,美國【時代】周刊上,鄧小平的肖像再次出現在雜誌封面上。

距離鄧小平第一次被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已經過去了8年。

毫無疑問的是,鄧小平不僅僅改變了中國,還改變了世界。

對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幾乎所有的外國學者或政要,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鄧小平時代】一書的作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認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歷屆政府和領導人都希望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復興之路,而鄧小平能夠排除萬難,透過改革開放等政策,使中國逐步走上富強之路。在其上台之初,中國還是非常落後貧窮的國度,但當其退下來時,中國已是世界非常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之一。」

「鄧小平領導中國施行改革開放,這不僅是對中國的貢獻,對世界發展也有著非凡的意義。」

圖|鄧小平

1988年,美國【世界報】月刊五月號評選「1978年至1988年十年風雲人物」時,鄧小平名列其中。

【世界報】認為:「鄧小平是最具時代精神的社會人士。」

「鄧小平的革命,可能使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21世紀變成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強大。」

如今中國的發展,似乎也在印證這樣一句話,我們依托於前人的努力,正走在一條欣欣向榮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