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作為一門主要研究人類現代化行程中的社會生活、社會行為、社會發展等的學科,社會學的發展既需要從世界文明發展中汲取養分,也能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重要作用。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並不意味著封閉保守、排斥外來知識體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形成中國特色並增強主體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我們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深入把握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動,打造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社會學知識生產格局,以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與經驗的總和,知識體系是各種知識、觀念、方法、命題、理論的整合。它不是各類知識的簡單加總匯集,而是一套完整的闡釋系統,為文明發展延續提供支撐。應當看到,一種知識體系的形成,與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等有密切聯系。世界古代文明大都具有各自的社會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也形成了相應的知識體系。這些文明的知識體系既體現其思想精髓,也為後來的文明發展提供了思想資源。盡管那時的交通和通訊手段落後,但古代文明之間依然存在交往交流。比如,考古發現,歐亞大陸的東端和中東部靠北相對邊緣的區域,曾產生過幾個社會快速發展的中心。這幾個中心都出現過一些新技術新思想,雖然看似彼此遙遠,但透過歐亞草原存在直接間接的互動。歷史證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有利於推動人類發展進步。中國社會學者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正是為了以文明交流交往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並率先實作現代化。基於這些國家現代化經驗形成的包括西方社會學在內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逐步取得主導地位,支撐資本主義文明發展壯大。一些西方學者宣揚資本主義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態,一些人也因此形成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錯覺。這些觀點,並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演進規律。資本主義文明固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只是人類文明百花園中的一部份,西方知識體系也只是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一種。應當看到,西方社會學概念和理論的產生有其特定歷史文化情境。隨著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資本主義文明的固有矛盾不斷暴露,西方社會學知識體系也面臨解釋力的危機,需要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拓展學術視野。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延綿5000多年的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華文明土壤中生長和壯大起來的,是在深厚歷史積澱上開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制度安排、發展軌域等,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大創新。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行程中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充分吸收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知識體系脈絡,探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將為建設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作出社會學貢獻。在此基礎上,加強與世界社會學的對話,科學把握全球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將以包容與創新重塑全球社會學知識格局。
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社會學力量,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開放包容。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透過深化對世界文明的理解和認識,推動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拓寬學術邊界,提升包容性、科學性和解釋力。同時,積極打造立體多元的學術傳播渠道,提升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影響力。二是加強比較研究。比如,借鑒比較歷史分析方法,透過開展跨文化、跨制度、跨語言、跨地域、跨時段比較,揭示不同文明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的普遍規律與個性特征。這既有助於更深刻把握社會發展進步的深層規律,也能夠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新智慧。三是融合理論與實踐。系統梳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經驗做法並加強總結凝練,既以理論視角分析全球社會現象,也以實踐經驗幫助有需要的國家解決實際問題,為推動文明互鑒與共同發展提供學理支撐。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