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2024-01-24新聞

2023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本屆政府依法履職的第一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山西,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文物保護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山西的關懷關愛,極大地鼓舞著三晉兒女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征程上激情滿懷奮勇前進。我們牢記領袖囑托,在省委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新冠疫情防控實作平穩轉段,高質素發展紮實推進,全方位轉型不斷深化,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邁出堅實步伐。

過去一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升級再造力度,壯大轉型發展支撐。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梯度培育特色專業鎮,新增6條省級重點產業鏈和8個省級重點專業鎮。在產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焦化行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96.6%。晶科能源、中電科碳化矽二期、泰山玻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加快建設。大力發展通航產業。累計建成5G基站9.3萬個。獲批16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數據中心標準機架超過91萬架。深入實施服務業提質增效十大行動。加快質素強省建設,推出79個「山西精品」產品和服務。

(二)加大試點攻堅力度,擴大能源革命成果。全力打造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形成57項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累計建成智能化煤礦11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處。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2503萬千瓦,風光發電裝機4989萬千瓦,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5.8%。認定10家煤基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我省清潔碳研究院研發的世界首套電解二氧化碳制備碳納米管裝備,實作工業化示範生產。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出台推動經濟回升向好40條政策措施。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過400億元。經營主體數量達到430.4萬戶,增長8.2%,新增「四上」企業3693戶。省屬企業提質增效、扭虧減虧三年行動深入推進,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均排全國前列。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服務平台。向民間資本推介專案400個。每季度開展開發區「三個一批」活動。開展「晉情消費·全晉樂購」、「東方甄選」山西行等促消費活動,新能源汽車、可穿戴智能器材零售額分別增長53.6%、44.5%。出台擴大對外開放「1+N」政策體系,大同、運城航空口岸正式開放,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增長80.6%,實際使用外資增長55.4%。

(四)加大一體推進力度,提速創新驅動發展。重組獲批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4家省實驗室,新認定22家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155家,專精特新企業達到2392家。實施科技重大專項20個,15項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發明專利有效量2.9萬件,增長24.9%。在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12家單位開展科研經費「包幹制」試點。啟動實施高等教育「百億工程」。推進套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和職業教育「雙高計劃」建設,建成56個產業學院。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柔性引進4227名高層次專家人才,新增15個博士後流動站和工作站。

(五)加大貫通融合力度,拓展城鄉發展空間。編制完成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全面落實中部城市群高質素發展64項年度重點任務,推動中部五市100項高頻事項跨市通辦。城市體檢工作實作設區城市全覆蓋,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948個,完成城鎮排水管網雨汙分流改造1112公裏,新增城市綠地840.8萬平方米。新建立4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19個鄉鎮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芮城縣莊上村被授予首個「中國零碳村鎮示範村」稱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4339元,與全省農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六)加大公共服務力度,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公益性零工市場實作縣縣全覆蓋。新建改擴建100所公辦幼稚園,新建改造500所寄宿制學校。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達到89元,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平穩推進,太原市中心醫院獲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基層中醫館建設實作全覆蓋。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實作免費或優惠開放。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精準擴面,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增加到640元。加強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超額完成保交樓年度任務。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向好。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嚴厲打擊各領域違法犯罪活動,高水平平安山西加快建設。

(七)加大依法履職力度,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紮實開展主題教育,開展典型案例解剖式調研,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制度機制進一步完善。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嚴格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699件、省政協提案872件。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11件,出台政府規章6部,清理涉及最佳化營商環境政府規章12部、檔1739件。編制省政府重大行政決策事專案錄。電子政務外網實作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3069項政務服務事項實作「指尖辦」「掌上辦」。加大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等領域和群眾身邊腐敗問題懲治力度,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省政府工作規則對抓落實作出規定,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
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省委正確領導、省人大和省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拼搏、共同奮鬥的結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不快,擺脫對煤炭的「兩個過多依賴」任務艱巨;一些企業面臨經營壓力,一些行業領域投資意願不強,民間投資有所下滑;汙染防治、環境保護、生態治理等方面問題減存量、控增量任務還很重;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撫幼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很多工作還要做;一些行業領域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本質安全方面還有許多短板弱項;一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能力本領、工作作風、精神狀態還不適應時代要求,一定程度影響了行政效能和營商環境,等等。我們一定直面問題,變壓力為動力,盡職盡責做好工作。

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作「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優勢加速釋放,國家政策工具更加精準有力、統一有效。我省轉型發展積厚成勢,新動能持續壯大,煤炭主體能源地位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為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創造了重要視窗期,為全省經濟持續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我省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只要我們深刻領會、認真踐行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轉型發展康莊大道,抓住機遇、用好優勢,只爭朝夕、堅定前行,就一定能夠推動我省高質素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素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深化全方位轉型,在踐行領袖囑托、擔當重大使命上展現新作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盡可能爭取更好結果;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長水平;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不折不扣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指標任務。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全力抓好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一)堅持擴大需求和最佳化供給相結合,著力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圍繞產業轉型、能源革命、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全生命周期抓好重點工程專案建設。加快推進雄忻高鐵建設,力爭集大原高鐵年底建成通車。著力推進黎霍高速公路等9個在建專案,新開工大同南環等6個高速公路專案。實施一批國省幹線縣城過境改線專案。新改建農村公路4300公裏。新建三個一號旅遊公路2300公裏,實作全線貫通。加快武宿機場三期改擴建。開工建設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加快中部引黃等10個省級水網重大專案和縣域水網配套建設。推動交通、文旅等重點領域5G網絡深度覆蓋。引導企業加大新型工業化投資力度。在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一批省級標桿專案。放大政府投資帶動效應,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家電、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加大甲醇汽車推廣套用力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大規模器材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晉菜晉味提升行動,推進住宿餐飲提質升級。積極發展數碼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大力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消費增長點。加快培育城市多層級消費中心,建設「星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發展夜經濟,提升煙火氣。完善縣域商業流通體系,推進農村電商和寄遞物流貫通發展。

培育有特色的外貿。深入開展「千企百展」行動,穩定美日歐傳統市場,拓展「一帶一路」和RCEP市場。支持外貿龍頭企業穩定拓展中間品貿易,擴大日用陶瓷、玻璃器皿和特優農產品等優勢產品出口,培育軌域交通、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外貿增長點。建立文化、中醫藥、數碼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大力提升跨境電商綜試區功能。

提升有質素的供給。加強標準引領、質素支撐、品牌塑造,促進三次產業高質素發展。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依法合規釋放煤炭先進產能,全力穩定煤炭產量。精準排程幫扶裝備制造、鋼鐵、建材、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等非煤工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養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二)堅持提升傳統和壯大新興相結合,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推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做好能源保供。新建智能化煤礦150座。推動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630萬千瓦,加快晉北采煤沈陷區新能源基地建設,積極開發地熱能、生物質能,電力總裝機達到1.45億千瓦,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7%。開工建設大同—懷來特高壓外送電通道。發展新型儲能,加快推進4個抽水蓄能專案建設,再核準2個專案。開工建設2座新能源匯集站。積極推動中煤平朔煤制烯烴重大專案建設。紮實推進能源互聯網試點。

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電解鋁產能整合,鋼鐵先進工藝裝備占比、焦爐煤氣化產加工利用率均達到60%以上。推進鋼鐵、有色、焦化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新建立30個國家級綠色工廠,支持建立國家級綠色園區。建設50個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範企業、20個國家級示範工廠和優秀場景。完善財政獎補政策和財政金融聯動扶持機制,新建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台6個以上,新增6個省級重點專業鎮。

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布局發展。梯度培育「鏈主+鏈核+專精特新」企業,加快重點產業補鏈延鏈升鏈建鏈,16條省級重點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7000億元。開展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認定,高端裝備制造、電子資訊、現代消費品、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集群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800億元、1700億元、1400億元、1100億元。推動通航全產業鏈發展,加快通航示範省建設。布局發展高速飛車、綠色氫能、量子資訊、前沿材料等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加快推動數碼經濟做大做強。完善數據資源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千兆城市建設,實施算力基礎強基工程、算力產業強鏈工程,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大力發展半導體、信創等數碼核心產業。實施數智強晉示範工程,推動5G和標識解析套用在實體經濟中貫通推廣。推動智慧城市數碼底座、產業鏈工業互聯網、醫療影像、氣象數據服務等行業雲平台建設。建立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發展壯大山西數據流量谷。建設「數據要素×」試點。探索推進公共數據確權授權。開展國家數據知識產權試點。

加快推動文旅產業高質素發展。集中力量打造旅遊熱點門戶,梯次培育「9+13」龍頭景區,加快10個文旅康養集聚區和50個示範區專案建設,推動太行錫崖溝、雲中河建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推進武鄉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試點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旅遊名城名縣名鎮。試點推進重點景區「管委會+景區公司」改革。深化省文旅集團專業化改革。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最佳化特色晉菜、品質住宿、交通運力、「山西禮物」、精品演藝等配套服務。健全以遊客為中心的產品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叫響「旅遊滿意在山西」品牌。

(三)堅持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相結合,著力提升創新驅動效能

高質素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新建改擴建公辦幼稚園、認定扶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100所。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新建改擴建寄宿制學校100所,鞏固「雙減」成果。加快縣域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做好高考綜合改革。支持職業本科學校和國家「雙高」學校率先發展。縱深推進高等教育「百億工程」。推動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做好本科院校新設工作。持續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規範發展民辦教育。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開展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推動後稷實驗室融入崖州灣實驗室建設,建設3—5家省實驗室,最佳化重組省重點實驗室。實施20項重大科技攻關專案和100項以上重點研發計劃專案。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00家。強化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選育賦能。聚焦重點產業鏈和特色專業鎮發展,組建5—10家企業主導的高端創新平台。落實「晉創谷」發展「1+5」政策措施,加快建設太原先行區。推進科技評價改革,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包幹制」和「裏程碑制」,加快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

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依托高等教育「百億工程」,培育引進一批國家級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國內外高水平大學青年博士。建設7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25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用心用情做好住房就醫、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服務保障。

(四)堅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相結合,著力激發高質素發展動力活力

加快融入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入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數據等要素資源高效配置,推進礦產資源市場化配置。完善煤炭焦炭商品交易市場,健全能源產品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深度融入國家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實施信用資訊歸集共享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常態化開展妨礙統一大市場建設問題整改。

充分激發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加快發展。有效激發國有企業改革創新活力。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嚴格落實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建設現代新國企。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以「一利五率」為導向實行差異化考核,深入開展虧損企業治理、「兩金」壓降、法人層級壓減專項行動。有效激發民營企業投資興業活力。開展公平競爭問題專項清理行動。每季度向民營企業推介產業鏈供應鏈專案、補短板專案、完全使用者付費的特許經營專案,鼓勵民營企業以獨資、控股、參股等形式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專案。暢通民營企業貸債股融資渠道。深化治理「兩不一欠」問題專項行動,創新「企業安靜期」制度。有效激發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創業致富活力。開展產業鏈、專業鎮「四個一」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探索「晉質貸」質素融資助企服務。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橋梁紐帶作用。開展經營主體深化年活動。支持鼓勵經營主體敢闖、敢投、敢擔風險。

切實提升財政金融改革質效。深入推進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用好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的政策。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壓減一般性支出,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持續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等惠企政策。爭創以轉型金融為主體內容的綠色金融試驗區。深化全省農合機構改革,更好發揮山西金控集團功能作用。深入實施企業上市倍增計劃。加強地方金融監管。完善轉型綜改統籌推進機制。

持續深化開發區改革發展。持續推進「三化三制」改革。深化「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推動承諾制全流程網上辦理,標準地向生產性服務業專案擴充套件,完善開發區與部門聯動審批服務機制。建設開發區國際合作園區。用好「政府+鏈主企業+園區」招商模式,捲動開展開發區「三個一批」活動,引導各開發區依托優勢發展1—2個主導產業。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積極申建自貿試驗區,建成中國(山西)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提升綜合保稅區、航空口岸、國際陸港、海外倉等平台功能,完成太原國際郵件互換局擴容升級。推動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提升太重天津碼頭向海發展通道功能和作用。對接落實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增開中歐班列,開辟更多國際航線。強化與京津冀聯動發展。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務實合作,積極承接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深入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黃河幾字彎交流合作。常態化舉辦「山西之夜」。

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進「綜合視窗」改革,推動自助政務服務超市覆蓋所有街道和70%的鄉鎮。深入實施政務數據治理「12321」工程。全面整合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推廣涉企政策「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深入實施「惠企直通車」行動。運用「啄木鳥」工作機制,推行「辦不成事」反映視窗制度。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全面清理廢除影響公平競爭的規章制度。開展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工作。加強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

(五)堅持鄉村振興和城鎮建設相結合,著力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分類穩妥開展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提高高標準農田補助標準,新增和恢復水澆地60萬畝。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達到297.1億斤。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支持現代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發展,培育特優重點產業鏈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培育「有機旱作·晉品」品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晉中國家農高區管理營運體制。深化二輪延包等「三塊地」改革試點。持續推動集體產權、集體林權改革和供銷社綜合改革。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範化整省試點。建設300個以上精品示範村、2500個左右提檔升級村,所有村全面開展環境整治,紮實推進生活汙水垃圾治理和農村改廁。完善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加大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力度,多措並舉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一步推動轉移支付、要素配置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讓願意進城落戶的農民加快融入城市。紮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11個試點縣建設提質提效,促進縣域城鄉「五個融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培育壯大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開展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老舊管網和城市危舊房。規範物業管理服務。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特色風貌塑造。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試點,開展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補齊地下管網短板,加強節水和再生水利用。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構建省市縣三級運管服資訊化平台,建設智慧城市。

融通聯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健全中部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加大城市群生態環境共治力度,加快道路、水網、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再推出一批跨市通辦事項。推動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啟動建設瀟河綠智城,打造產城融合高質素發展標桿。支持太原率先發展,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三大工程」。支持大同打造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建設國家區域重點城市。支持各市加強與中部城市群協同聯動,提升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圈發展能階。

(六)堅持重點攻堅和系統治理相結合,著力厚植三晉大地生態底色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落實國家空氣質素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加強汾河谷地汙染治理。實施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加大重點城市空氣質素提升力度。全部開工「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全面開展黃河幹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入河排汙口和城鄉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實施土壤汙染源頭防控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深入實施黃河流域「清廢行動」。

全面加強生態系保護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加強「兩山七河五湖」生態修復。紮實推進呂梁山山水工程建設,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示範工程,持續推進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完成營造林3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0.5個百分點。建立太行山國家公園。實行濕地分級保護管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大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力度。力爭晉祠泉早日實作穩定復流。加快構建「三縱九橫、八河連通」的現代水網體系。

積極穩妥做好「雙碳」工作。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X」政策體系,有序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持續提升森林碳匯能力。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工作。實行企業碳排放監管核算。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設低碳零碳園區。紮實推進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和碳達峰試點建設。全面實施節約戰略。

健全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美麗山西建設。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重要實驗區,把保護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素發展的基準線,不利於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做。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完善重點生態區、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綠色交易中心功能。堅持「四水四定」。加強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專項審計發現問題整改。

(七)堅持保障基本和多元供給相結合,著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措並舉促進就業增收。發揮就業資訊平台和零工市場作用,實施數碼賦能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公益性崗位開發、就業見習、以工代賑等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戶監測戶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行「三日清零」機制,推動拖欠農民工薪金動態清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切實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深入實施「建高地、兜網底、提能力」強醫工程,推動4個國家級和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錯位發展,新建5個國家級和30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促進「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深化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加強重點傳染病防控,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探索開展護工轉護士試點。建設中醫藥強省,深入實施百縣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推行一次掛號管三天、出入院一站式、一網通支付等便民舉措。

全面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推進社會保險參保擴面。上調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增加30元,推進城鄉居民醫保省級統籌。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低保和困難家庭保障扶持措施,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救助供養標準。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發展銀發經濟。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公益慈善事業。

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支持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深入實施「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效能。加快建設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一批標誌性專題博物館。深化雲岡學建設。深入闡釋鹽湖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推進山西文博集團重組改革。做好文物普查。全力備戰巴黎奧運會、全運會、全國冬運會。

今年,省財政安排足額資金,辦好15件民生實事。一是為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對執行政府指導價的普惠托育機構進行補助,實作「一老一幼」普惠補貼全覆蓋。二是實施城鄉養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新建改造50個城鎮社區養老工程、100個農村區域養老中心,改造3000個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對80周歲及以上低保家庭老年人補貼餐費。三是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服務,召開4000場專場招聘會,省屬企業招聘1萬人,招募3000名社區助理。四是推動就業社保服務覆蓋所有行政村和社區,在家門口做好服務保障。五是年內石樓縣、浮山縣通高速公路,提前1年實作「縣縣通高速」規劃目標。六是開展個體工商戶保險保障工程,為800萬人穩定就業解決後顧之憂。七是免費送戲下鄉1萬場。八是在產糧大縣實施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財政補貼全覆蓋。九是實施農村寄遞物流服務全覆蓋提質增效工程。十是開展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1700處,受益180萬人。十一是扶殘助學圓夢6500人,搶救性康復救助8000名殘疾兒童,基本輔助器具適配補貼4萬人。十二是對2萬名上消化道癌高風險人群開展內鏡檢查。十三是完成4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十四是完成50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十五是實施既有住宅自願加裝電梯550部。

(八)堅持強力治標和長效治本相結合,著力營造和諧穩定發展環境

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產。堅持「五不為過、五個必須」,切實減少一般性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全面落實煤礦、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尾礦庫等各類礦山黨政領導包保責任,圍繞「一件事」全鏈條壓實部門監管責任。深化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深化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築施工、經營性自建房、燃氣、消防等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實施科技強安,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完善有效應對強降雨、低溫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預案,實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監測預警、應急廣播和物資儲備體系。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

毫不放松抓好風險防範化解。壓實金融風險處置責任,大力壓減高風險金融機構,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健全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完成年度保交樓任務。加強在建專案預售資金監管,有序推進商品房現房銷售,大力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

毫不放松抓好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全面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深化信存取題源頭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持續開展掃黑惡、治電詐、打盜竊、凈網絡等專項行動。

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強化政治建設

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決當好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幹家。

強化法治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制度。完善專家參與公共決策機制。構建覆蓋省市縣鄉的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加強審計監督、統計監督,廣泛接受社會輿論監督。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和資訊公開。

強化效能建設

倡導真抓實幹、馬上就辦,化繁為簡、以簡馭繁,以政府效能提升推動發展提速。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落地見效。堅持「四下基層」,多到困難多、群眾反映多的地方蹲點解剖麻雀。在多重約束下找到最優解,在多重目標中達到平衡點。

強化廉政建設

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從嚴治黨戰略方針,縱深推進政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強化高壓態勢,深化整治能源、國企、金融、醫藥和基建工程等領域的腐敗,堅決懲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圍繞審批監管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健全權力執行制約機制。深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建設清廉政府。

強化作風建設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抓落實」重要要求,用抓落實的硬功夫堅持好新時代的硬道理。堅持「四精四賬」閉環管理,做到日有精進、月有成效、年有收獲。保持攻堅克難、滾石上山的奮進姿態,沖鋒在前,擔當作為,善作善成。強化以實績論英雄導向,盯住不落實的事,督促不落實的人,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