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人到絕境經歷過絕望後會大徹大悟?因為他放下了所有的幻想,放下了對所有人的期待。
一個人在進入絕望之前,他還存在著幻想和期待,他幻想著友情、親情、愛情,幻想著有人能拯救他走出絕境。但他發現各種感情都不是無條件的,任何人都不能如他所願的拯救他。
親情是有條件的,尤其是一個出身不怎麽好的人,他的身上寄托了家族對他的期待,出人頭地讓家庭走出泥潭。當他不能達到這一期待時,愛就消失了。家人把對他的失望,把對命運的不甘與絕望發泄在他身上。彼時,嫌棄、嘲笑、冷眼、謾罵,這就是他從家人身上得到的。
他本來以為,當他身處絕境時,能得到家人毫無條件、毫無保留的支持和鼓勵,從而幫助他盡早走出困境。但事實恰好相反,對他打擊最深的正是家人。因為他對家人不設防,所以這種傷害來得尤其痛徹心扉。於是他對親情失望了,他也幻想著友情,他期待朋友能拯救他,可是發現朋友對他避之不及,暗暗嘲諷。
他開始明白,當他有光芒時,朋友對他的結交帶有功利性質,社交關系本質上是利益交換,不管這利益是情緒價值還是社會價值。當他不停的傾吐苦水,期待得到理解時,得到的是朋友的不理解,唯恐避之不及。
過去他優秀朋友對他是仰望的,對他有極強的忍耐性。但是當他走下高位,二人相對位置轉變,他的價值變低時,所謂的朋友在內心開始暗暗的瞧不起他,也不再那麽包容,開始不耐煩,開始擔心殃及自身,擔心自己被負能。將吞噬,於是默默遠離,此時,他對友情也失望了,對於愛情,他發現這東西很多人一輩子也遇不到。
就拿婚姻來說,很多人的婚姻只是社會價值排序的結果。他外形不錯,工作體面,家境良好,最好能為事業提供助力,這是好的結婚物件。你抑郁,你工作一般,長相平平,年齡不占優勢,在婚姻市場上,你的價值就不高,這就是市場法則。明白了這種規則,他對愛情也不再抱有幻想。
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至此,幾乎所有的強關系他都不再抱有幻想,而若關系本來就不抱有期望,此時過去的信仰體系全線崩潰,親人、朋友和愛人全部走下神壇,心不死則道不生,舊體系崩塌了,新的信仰體系需要重新構建。此時。他還有什麽?只有他自己了。
他開始明白過去對別人的討好遷就是多麽的愚蠢,如果他沒有價值時,別人拋棄他時,棄之如敝履,毫不手軟。他現在需要討好誰,只有他自己。他開始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在黑暗中,在迷夢困難中,默默的去做一些事情。他告訴自己要忍耐,要等待,要有耐心,要韜光養晦。乾隆在淵時,要學會蟄伏,伺機而動。
他開始像對待一株植物一樣對待自己,給予自己陽光和雨露,最重要的是時間,要拿出充分的耐心去等待黑暗過去,他不可避免的變得冷漠與安靜。剛開始他也怨恨,他埋怨為什麽家人、朋友、愛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來拯救自己,為什麽家庭不是溫暖的港灣?為什麽愛情和友情都是那麽駛離?為什麽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他想象中,如果朋友、愛人、家人陷入困境,他一定選擇不遺余力的拯救對方與水火中,也許他過去就是這麽做的。這也正是他不理解、不釋懷、心裏不平衡的地方。為什麽別人就是不能像自己一樣呢?為什麽別人不像自己期待的一樣對自己有無條件的愛呢?
後來,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無條件的愛真的存在嗎?如果別人不能無條件愛你,你自己能無條件的愛自己嗎?你能無條件愛他們嗎?好像答案都是no。你也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當不如別人時就自我攻擊、嫉妒。你的愛也帶有功利性質,也目強,很難愛上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更不能做到兼愛天下。
你開始明白自己也不是神靈,不能對別人無條件的愛。原來自己跟別人一樣,也只是個普通人,沒有博大的胸懷,一樣有人性的弱點。意識到當你要求別人無條件的按照你的期待來愛你,那是你的自戀在作祟。那樣的期待意味著別人在某種程度上只是達成你的理想世界的工具人,你要求別人這樣,你能時時時時滿足別人的期待嗎?你不能,所以放下對別人的怨恨吧,也放過自己。大家都是普通人。
至此,他對世界的看法變了。剛開始他把別人當神,後來神拋棄了他,他也拋棄了神,開始把自己當神。後來他又發現自己不是神,自己是普通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他決定原諒別人,也放過自己。其實我們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的信仰都是被構建的,它抽象的提取了人類這個群體中最美好的品質,體現了人性之光。
當我們因自己的期待沒達到,因為辜負、背叛而受傷,自然就開始懷疑這些信仰,開始對任何感情都不再相信,也開始推翻過去的這些理想化的信仰。但問題在於既然這些美好概念是從全體中抽象的提取出來的,它其實就不適用於每個人。具體到個人身上,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我們終究會接受人性的復雜,擁抱錯綜復雜的現實。
其實,在大部份平常情況下,人性既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善,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惡,既不能因為自己遇見過人性的惡就否定人性的善,也不能只希望人性有善就拒絕他的惡。善惡都存在於人性裏面,允許人性的這種復雜性存在可能才是必要的。但歸根結底,我們還是應該去相信人性中有好的一面。但不要太期待,更不要去綁架別人,也許就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我們只能要求自己做一個什麽樣的人,不能要求別人。當體會到自己身上仍有神心的一面,願意去付出,去愛不完美的自己,愛那些有缺點的他人,或許他又會體會到別人人性中的一點微光,用自己的微光吸引到一些微光就足夠了。因為此時他心中有愛,心中有愛時,剎那即是永恒。
他的信仰已經被重建了,他不再是從前那個懵懂的他,那時候的他未經世事錘煉,是脆弱而理想化的,如今他屢顯而幸存,這時的信仰深深紮根於現實,變得踏實而堅固。他還是愛這個世界,但這個愛是質疑過之後依然去愛的堅定,是看清人生的艱難,人性的復雜依然去愛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