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統戰同心說|「70後」沈維孝:是院士,更是一名數學老師

2024-01-08新聞

【編者按】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

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澎湃新聞推出系列報道「統戰同心說」,對話來自各行各業的統戰界人士,尋求最大公因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本篇關註前不久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民盟盟員沈維孝。

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湖畔矗立著一座歐式小樓——上海數學中心。2023年新晉院士、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沈維孝的辦公室便在此處。

復旦大學上海數學中心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李思潔 圖

2019年,上海數學中心聯合復旦數學科學學院啟動「數學英才試驗班」,沈維孝是首批導師之一。

2023年11月,復旦大學相輝研究院成立,沈維孝作為首批「相輝學者」接受聘任。同年,出生於1975年的沈維孝成為新當選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該批次復旦大學「唯二」入選的院士。

來到沈維孝的辦公室,入眼可見一張電腦桌、一塊寫著公式的黑板、一個沒放滿書的書櫃。「書都在電腦裏。」沈維孝說,幾次搬家下來的書都存到電腦裏,平時學術資料也都習慣在網上檢索。

沈維孝回憶說,要論讀書最多還得是研究生的時候,常讀武俠小說,其中最愛金庸,尤其是【笑傲江湖】。

「會向往令狐沖這種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嗎?」記者問。

「其實很多選擇數學作為職業的人,是因為這個職業相對來說很自由。」沈維孝回答道。

當記者問到,是否想過當一位數學界的俠客,沈維孝笑著說:「不少數學家是這個樣子的。」

沈維孝圖

他從講台這頭走到那頭,就能解決一個問題

「數學老師、數學家、院士……這麽多身份,希望大家怎麽稱呼您?」

「沈老師。」

即使擁有眾多頭銜,「老師」仍是沈維孝最看重的一重身份。

沈維孝與學生交流

林妙可言是沈維孝帶的直博生,也是目前沈維孝所帶三名博士生中的一員。「同學們很佩服沈老師的一點,就是比如說出現問題,他在講台上踱步幾下馬上能想出來。」林妙可言回憶起沈維孝開設的課程,他在黑板上寫公式時思維十分靈活,哪怕出現思路上的小卡頓,沈老師「基本上從講台這頭走到那頭」就能想出問題的解法,大家都表示十分佩服。

實際上,寫板書是數學教學的重點與亮點所在。大部份科目或許使用課本或者投影片講義就能授課,但數學學科註重邏輯推理,更傾向授課人使用板書,將思考問題的過程逐步列出、逐句分析。

「在黑板上寫其實是自己在給自己做筆記,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沈維孝說。

寫得一手清晰漂亮的板書,是沈維孝教學的一大特點。一進入沈維孝的辦公室,便可以看到一塊黑板,方便隨時記錄自己的思路。

沈維孝說,自己曾在日本讀研究生,那裏的教學方式十分有趣——學生在講台上寫板書講課,教師在台下聽講——這種教學方式也被沈維孝用於自己的授課。

在數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中,師生互換角色的教學方式也考驗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沈維孝認為,如果學生對一個問題似懂非懂,那他很難在眾人面前將一個問題表述清晰;反之,如果能流利地、有邏輯性地解釋清楚,那這名學生一定對該問題理解深刻。

從書寫板書到互換角色,師生互動是沈維孝很在意的一點,「只要學生願意來,我很願意跟他們交流。」但如果學生回避交流呢?和許多教師一樣,沈維孝在教學中也遇到這個問題。

在不少高校可以發現,數學是一門不用做實驗的學科,但擁有很大的教學空間,這是為什麽?原因就在於數學需要交流,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討論班,要跟同行、學生定期討論,才能碰撞出火花。

為了激勵學生多說多交流,沈維孝特意安排了每周一小時的學生講課環節。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本科生每周有4個課時,教師講3個小時,還有1小時習題課,沈維孝就將這1小時習題課分配給學生,讓學生代替教師與助教上台講課。學生講課完畢,沈維孝便到黑板旁為學生批改。

沈維孝正在寫板書

不一定做到全世界最好,但一定要全力去做

在百度上搜「數學怎麽……」時,跳出來的10條候選項裏,「開竅」這個詞出現了兩次。怎麽讓孩子的數學腦袋「開竅」?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數學不好、沒「開竅」是因為對數學不感興趣。

不少人小時候可能上過一門叫「數興」(數學興趣)的課程,美其名曰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幸的是,記者與許多同學一直在及格線的邊緣徘徊。考試分數低,教師與家長「輪流雙打」,久而久之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也磨沒了。

在沈維孝看來,對數學的興趣是難以被培養的,「如果是真的對數學有興趣的人,這種興趣可能不需要培養;但是如果老師教得不好,卻有可能把興趣扼殺掉。」沈維孝也表示,8歲的孩子就應該學8歲的孩子能理解的知識,可能95%的內容都能理解;但如果一定要向8歲的孩子灌輸18歲的知識,連教幾次他都無法理解,一開始的興趣也會在失敗的過程中消失殆盡,這會導致一批本來有能力的學生在拔苗助長的氛圍中被扼殺學習的勁頭。

所以「因材施教」是在沈維孝看來比較理想的教學狀態。一方面不要給學生灌輸太多遠超現階段接受程度的知識,另一方面對於展露出天賦、能力的學生,教師也要嘗試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沈維孝對復旦的學生很有信心,對自己帶的學生更是如此。「教學我是很認真的。」沈維孝如是說。

作為沈維孝帶的博士生,林妙可言認為,沈老師布置的博士階段題目是有難度的。沈維孝也坦言,當他的學生會有一定壓力,給學生的研究方向很有挑戰性,「我不期待學生在給他們的研究方向上出什麽驚人的成果,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只要你認真做下去肯定有成果。」

沈維孝與學生討論

數學研究和其他學科不太一樣,主要任務就是查資料和思考,要把許多看似無關的資料在腦子裏綜合。這也是板書對數學工作者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在讀第一篇論文的時候,有時候要花一個星期才能看懂一行字。」沈維孝說,對於剛接觸數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一篇論文能在半年至一年內讀完屬於速度快的,因為要理解每一行字,都需要查閱大量資料。

翻資料,思考,再翻資料……研究數學的過程有時比較枯燥,沈維孝將之比喻為攀山。

山路難尋,關山難越。每位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每個方向上都存在亟待解決的數學問題,如何找到「山路入口」,就需要研究者翻閱大量資料,在不斷試錯後才能找到。

「中間這個過程其實還是挺難的。假如你已經試了9條,有可能第10條是通路,但你在這時候放棄了就沒了。」沈維孝說,研究者經過一番努力解決問題,攀到山頂,總能獲得許多成就感。

問及有無「學術野心」時,沈維孝坦言,沒想過拿什麽獎項,但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成為同時期同主題研究中做得最好的那一個,「不一定要做全世界最好,但起碼要把我自己全部潛力發掘出來。」

【小記】

在采訪過程中,沈維孝與記者也聊了其他廣泛的話題,這裏列舉幾個有趣的小問答。

記者:現在熬夜頻率如何?

沈維孝:一周平均熬5個夜,平均熬到淩晨3點。

記者:有什麽理想的工作嗎?

沈維孝:我小時候覺得,能當一個老師就不錯了。

記者:有什麽興趣愛好?

沈維孝:愛好就是思考數學。

記者:數學之外呢?

沈維孝:為了解壓有時候也會打打小遊戲(具體哪款遊戲,本報道不便透露)。

記者:你會輔導孩子功課嗎?

沈維孝:六年級的孩子語數英都在輔導,上海初中的文言文還挺難的。

記者:怎麽看待網上流行的「文理之爭」?

沈維孝:理科是人類研究自然的方式,文科是我們人類取悅自己、讓自己活得更好的途徑。

記者:工作中會用到AI工具嗎?

沈維孝:暫時沒有,但是我們現在做數學的都很有危機感。希望以後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時間可以拿來研究AI。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