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教育有為 共赴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2024-07-21新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樊未晨
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審議透過。
「黨的二十大突出了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在7月19日上午10時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從一系列的關鍵句中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他說:「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範圍、規模、力度世所罕見,所推動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如今,中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60%,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曾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親歷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第一次紅利。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教授範海冬見證了九年義務制教育的推行、高考制度持續最佳化、高等教育制度持續公開透明化、科研合作對外交流的持續深入深化。
作為高校一線教育工作者與黨員,範海冬說,在今後工作中,將忠誠於黨,緊跟黨的步伐,守正創新,不斷推進科學理論創新、工程實踐創新,促進理論落地、落實工程轉化套用,使科技解民所難,為人民造福祉,為社會謀福利,為實作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峰關註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他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他說:「在新的形勢下,不僅要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還要敢於且善於迎接挑戰,堅持‘四個面向’,引領解決‘卡脖子’問題,為加快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行程貢獻力量。」
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強調,北京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排頭兵,更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繼續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頂尖學科,推動各學科實作高質素發展,紮根中國大地,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新聞釋出會上,懷進鵬提到,【決定】強調要最佳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著眼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多年參與嫦娥工程科研攻關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青年教師唐鈞躍,對科技領域的改革創新深有感觸。未來,他的目標是始終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緊密把握航天工程與科學探測發展方向,繼續深耕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智能裝備,以實際行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誌取得更多創新成果,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作為青年科研工作者,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熱工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符泰然備感振奮鼓舞。他深刻感受到新時代給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無比廣闊的舞台和歷史機遇,「我們要誌存高遠、矢誌創新,傳承科學家精神,要面向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前沿領域,努力成為科學創新的主力軍,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實作重大突破,創新主體和人才的活力進一步釋放,中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在量子資訊科技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北京師範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王川看到,中國在量子領域的快速發展,不僅展示了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決心和能力,也為全球科技進步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行程。」王川認為,量子科技的發展正是這一行程中的一個縮影,它不僅代表了科技進步的方向,也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生動例證。
仰望星空,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蘇大智見證了國家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核電技術、衛星導航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他說:「我們應當在科研工作中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把科學研究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守正創新、砥礪前行,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貢獻青春智慧。」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