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推動高質素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無疑是其中的「必答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其中「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部署引起高度關註。在實施分稅制改革30周年之際,明確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必將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重大影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在國家治理中處於基礎地位,深刻影響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正因為如此,財稅體制改革經常被稱為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改革,建立了較為科學的稅收體系和預算管理制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人民群眾可感可知的角度看,則是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推進,比如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背後都離不開財稅體制改革的推動。
實際上,財稅體制改革一直在持續推進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財稅體制改革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比如,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劃分,持續深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稅收制度方面,持續深化增值稅改革,「營改增」成功實施,營業稅結束歷史舞台;建立起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提高薪金薪金所得「起征點」,專項附加扣除、年度匯算順利實施,改革紅利充分釋放。預算管理方面,基本確立起標準科學、規範透明、約束有力的現代預算制度,「無預算、不支出」體現出預算的硬約束,「三公」經費的公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預算透明度顯著增強。
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推動高質素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無疑是其中的「必答題」。目前,預算統籌力度、預算控制和約束等還存在不足,稅制體系、財政轉移支付也有待完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就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最佳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
預算規範政府收支行為,服務保障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及工作。要推動預算編制完整科學、預算執行規範高效、預算監督嚴格有力,實作更加規範透明、約束有力、講求績效。在預算安排方面,健全民生領域投入保障機制,持續提高民生福祉。進一步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升資金效益和政策效能。同時,牢牢守住風險底線,切實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稅收在國家治理中具有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必須最佳化稅制結構、深化稅制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培育地方稅源問題一直備受關註,地方財力不能過度依賴土地收入,要理順稅費關系,逐步建立規範、可持續的地方稅體系。增值稅是中國第一大稅種,要暢通增值稅抵扣鏈條,最佳化留抵退稅制度設計。此外,還要健全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體的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其中,個人所得稅制度和百姓民生關系密切,要適當擴大綜合所得征稅範圍,完善專項附加扣除專案,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改革的溫度。
財政轉移支付主要用於解決地區財政不平衡問題,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持續加大,2023年已超過10萬億元,有效縮小地區間財力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下一步,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按照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相適應的原則,完善規範轉移支付分類設定和分配方法。
財稅體制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解決難題和破除瓶頸的任務繁重,改革目標不會輕而易舉就實作。「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透過加強謀劃和頂層設計,堅持問題導向、先立後破,積極穩妥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一定能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註入強大動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