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作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飽含對人民群眾的大愛深情,以強烈的使命擔當、非凡的意誌智慧,創造性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思想,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一行動,推動脫貧攻堅始終保持正確方向和良好態勢。經過8年持續奮鬥,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
一、脫貧攻堅的主要舉措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改革創新扶貧體制機制,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
(一)開展建檔立卡,摸清貧困底數。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貧。國家制定貧困辨識標準和程式,透過農戶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公告等方式,組織基層幹部進村入戶開展貧困辨識,全面摸清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分布、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情況。對貧困村、貧困戶全部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管理,建立起全國統一的扶貧資訊系統。建檔立卡使中國貧困數據第一次實作到村到戶到人,為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措施和保證脫貧質素打下堅實基礎。
(二)選派駐村幹部,完善幫扶體系。貧困地區基層人才短缺嚴重。國家建立駐村幫扶機制,從縣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選派優秀工作人員,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全國累計有300多萬名幹部參加,每年保持近100萬人在崗,落實扶貧政策、建強基層組織、為民辦事服務,打通了精準扶貧「最後一公裏」。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機制,引導民營企業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動員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積極參與,凝聚各方合力。
(三)推進分類施策,實施五個一批。貧困類別和致貧原因千差萬別,必須對癥下藥,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電商、旅遊、光伏等新業態,建立帶貧益貧機制,創新實施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實施消費扶貧,產業幫扶政策覆蓋90%的貧困戶。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對960多萬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極差、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推進就業扶貧,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務工就業,務工規模從2015年的1227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萬人。開展健康扶貧,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項制度保障範圍,實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讓符合條件的貧困群眾就地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發展教育脫貧一批,讓貧困家庭孩子享受更公平的教育機會。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對近2000萬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落實兜底保障政策。
(四)嚴格考核評估,倒逼真抓實幹。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貫徹執行。國家實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責任制,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誌向中央簽署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脫貧攻堅期內貧困縣黨委政府正職保持穩定,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壓緊壓實責任。每年組織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對問題突出的進行約談,樹立鮮明實效導向。
(五)堅持脫貧標準,實作有序結束。中國脫貧標準,是貧困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超過國家扶貧標準,穩定實作不愁吃、不愁穿,且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一個綜合性標準。國家建立貧困結束機制,指導中西部22個省份制定脫貧摘帽捲動規劃和年度減貧計劃。每年委托第三方對摘帽縣和脫貧人口進行專項評估,重點抽選條件較差、基礎薄弱的偏遠地區,重點評估脫貧人口結束準確率、摘帽縣貧困發生率、群眾幫扶滿意度,確保結束結果真實。
(六)加強跟蹤監測,防止返貧致貧。穩定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2019年,國家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實行常態化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早幫扶,把返貧致貧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國家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摘帽不摘責任、不摘幫扶、不摘政策、不摘監管,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二、脫貧攻堅主要成就
脫貧攻堅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脫貧大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攻堅難題,取得了具有歷史性、標誌性、趨勢性的偉大成就。
(一)消除了絕對貧困,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9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元,薪金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轉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每年為37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營養餐,幫助800多萬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培訓,開展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動態清零工作。累計救治貧困患者2024萬人,貧困人口住院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從50%提高到80%左右,貧困人口得了一般病能夠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累計解決2889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幹旱缺水地區群眾飲用苦鹹水的歷史徹底結束。實施貧困群眾危房改造工程,790萬戶2568萬人告別住危房的歷史。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二)消除了區域整體性貧困,落後地區面貌發生深刻變化。貧困地區新改建農村公路110萬公裏,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自來水普及率從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3%,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大電網覆蓋範圍內貧困村通動力電比例達到100%,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累計改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0.8萬所,98%的貧困縣至少有一所二級以上醫院,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全面消除,青藏高原的包蟲病、新疆南疆的肺結核等基本遏制,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貧困地區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新業態蓬勃發展,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約7個百分點,經濟社會加快發展。貧困村集體經濟從幾乎都是空白村,發展到村均12萬元。28個人口較少民族實作了從貧困落後到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
(三)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提供了新的精神力量。脫貧攻堅偉大實踐,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內涵,激勵各族人民為創造美好未來持續奮鬥。透過開發式扶貧,貧困群眾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透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強,一大批幹部快速成長。扶貧幹部用心用情為老百姓幹實事、解難題,黨群幹群關系進一步密切。1800多名同誌犧牲在脫貧攻堅崗位上,數萬名先進模範人物成為新時代的楷模。
(四)形成了中國減貧方案,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特別是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10年實作【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減貧目標,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做到。中國立足國情,把握減貧規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探索積累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一)彰顯了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高位推進,在脫貧攻堅中傾註了大量心血,花的精力最多,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走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每年新年國內首次考察看扶貧,每年新年賀詞講扶貧,每年全國「兩會」同代表委員共商脫貧,每年扶貧日作出重要指示,每年審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結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攻堅。如果沒有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力親為,沒有黨中央的英明領導,沒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脫貧攻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實踐充分證明,「兩個確立」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最大底氣、最大保證。
(二)積累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寶貴經驗。脫貧攻堅集中了全黨的智慧和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探索了鄉村振興的成功方式和有效途徑,包括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體制機制,構建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精準辨識、精準脫貧的工作體系,上下聯動、統一協調的政策體系,資金保障、人力支援的投入體系,廣泛參與、合力攻堅的動員體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監督體系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體系等,這些都可以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借鑒作用。
(三)提供了推進工作的深刻啟示。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是很高、各方面壓力匯聚、工作難度極大的情況下,在較短時間內成功完成脫貧攻堅歷史任務。實踐再次證明,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堅持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較真碰硬,就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本文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劉永富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4年01月15日第02版)
作者:劉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