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古代皇帝動不動就賞官,那原來的人呢?

2021-01-13新聞

有很多情況。

第一種是皇帝很欣賞某人,要任命某人為實職。

這也分兩種情況,如果原職位缺人,原官等著退休、辭職或調離,朝廷暫時沒有物色到人選所以暫時不批準原官的報告;或者原職位已經空缺了,是副職在代理。這種情況直接新人接任就行。比如【大明王朝】裏,淳安知縣空缺,暫由縣丞代理,海瑞一過去就可以任實職縣令。

如果原職位有人,皇帝可以因人設新官。舉個現代公司的例子,老板挖來某個技術大佬,但技術部長有人了且老板不想辭退他,可以在技術部外設研發部,或者設技術二部、技術三部。例如【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要任用商鞅,就新成立了左庶長府,然後提升甘龍為太師,去「協理陰陽」,而把甘龍的權力都逐漸過渡給商鞅。

還有就是設立平級副職,然後擇機轉正。比如明朝隆慶皇帝欣賞高拱,讓高拱進了內閣,明擺著想讓他當首輔,高拱仗著皇帝崇信,作風跋扈,原來的老資格陳以勤、李春芳只好先後請辭或告老,讓高拱當了首輔。

第二種是增加副職數量,或者增加類似委員會委員的數量。比如六部中增加一個兩個侍郎,內閣、上書房、軍機處增加一個兩個大臣,也並不違反慣例。要是級別不高的,比如李白,皇帝給了一個翰林學士,朝廷中的翰林學士沒有四五十個,也得有二三十個,並不出奇,這種官皇帝完全可以隨便給。

第三種情況是編外「行走學習」,比如【紅樓夢】中的賈政,皇帝賞給他了一個「戶部主事」銜,讓他在戶部見習,之後看情況予以安排。

第四種情況就是給個頭銜或者資格、而不是實職。多數情況下都是如此。這種「做官的資格」「榮譽頭銜」,僅僅意味著對方有了相應的政治待遇、級別、地位、薪酬,但並不代表獲得了權力。要想獲得權力或者實職,還需要到相關部門備案、待選,等到某個部門或者職位「出缺」了,才能真正「補缺」。——實際上多數情況下很多人並不會真正的去謀「實職」,他們只滿足於在外面可以擺資格,死了之後墓誌銘上好看一點,將來族譜上,甚至縣誌上都可以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此而已。

例如【紅樓夢】中賈蓉花錢補了「五品龍禁尉」,按現在說法就相當於廳局級官員了,但是實際上只是一個級別,並不具體管理任何事情,只是為了「好看」,賈蓉也沒有真的打算去幹「龍禁尉」的工作。很多皇帝賞賜的,就是這個頭銜。不同之處在於賈蓉是花了上千兩白銀買來的,皇帝賞的則不花錢。

——————————-

關於最後一項,補充一些內容:

清朝,做官的途徑有很多:科舉是正途,除了科舉之外還可以繼承、可以買等等。

清朝曾經允許富人們透過買賣獲得官位,稱為「捐官」,這些人稱之為「捐班」,這種官位也僅僅代表了一種資格,要想獲得職位,還需要「候缺」(等候出缺)。除了「捐班」,還有承襲祖上爵位的「恩班」等等,但是只有科舉出身的「科班」才是正途,遇到「缺」優先「補缺」,所謂在官場上也被稱為「老虎班」。

推薦讀一讀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裏】,裏面對這種情況描述很形象。

當時官場上人調侃江南三多:「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而且很多「候補」官員的日子過的很淒惶,為了掙錢什麽事情都敢幹,比如下面這個「磕頭道台」:

有位候補道,20歲捐官,指省湖北,一直到「候補」到40歲,也沒有見到任何實職,自然沒有任何俸祿。住在上海,無論誰家有喜慶之事,也不管交情深淺,認識不認識,必定將官服穿戴整齊了去擺闊。辦事那天,他來得又早,一般都是頭一個,戴著大紅頂子(加捐了二品頂戴)過來就磕頭,主人家也覺得很有面子。後來漸漸有了名氣,有些不相識的人家中有事也發貼文給他,為的是他戴紅頂子來磕頭,人送美號「磕頭道台」。磕頭道台來得早,走的卻晚。因為他要替主人陪客,勸人喝酒。他飯量又好,有時陪完一桌還不大飽,再陪第二桌才打得飽食。

所以很明顯,有了做官的資格,但是沒有背景,或者不會送禮、營運、交際,最終也就是得到一個空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