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雷軍回應小米沒有核心技術、被稱組裝廠,稱「5G 標準專利已進入全球前十」,哪些資訊值得關註?

2023-11-30新聞

雷軍的發言,在不少人看來可能顯得略微「擰巴」。

我個人的觀點,分兩方面說吧:

一方面,下遊總裝和系統整合同樣有技術含量,小米一路走來為行業做出了不少貢獻,整體看是中國產業升級的一部份,我個人堅決反對將小米視為「買辦」、「組裝廠」等言論;

另一方面,雷總親口承認友商研發實力更強,部份極端粉絲卻經常貶低甚至蔑視,甚至雷總和小米高管也在自研問題上表現出一定的反復橫跳和雙重標準,我認為日後需引以為戒;

1、下遊總裝和系統整合同樣有技術含量,小米一路走來為行業做出了不少貢獻,整體看是中國產業升級的一部份,我個人堅決反對將小米視為「買辦」、「組裝廠」等言論;

說起來,中文互聯網一直有種怪象:

凡是中國沒有掌握的技術都是「核心科技」,凡是中國占據優勢的產業都是「落後產業」。

連帶著,國內HOVM等手機廠商也沒少被詬病「內卷」、「組裝廠」、「沒有核心技術」。

華為因為麒麟芯片知名度都比較高,這方面相對好一些。

但即使是華為,在重點發力影像,開辟多攝和計算攝影賽道時,也沒少被噴「行銷噱頭」。

但事實上,我從在知乎創作第一篇長文開始,就始終強調下遊總裝和系統整合的商業價值:

原文我曾提到一個反直覺的現象:大多數行業與產業鏈,都是最下遊的終端環節商業價值最高。

當然有一點原文章也提到了, 不同行業,不同產業鏈,上下遊營業額、話語權與利潤分配是不同的。

ICT、半導體等部份產業,上遊核心零部件行業集中度極高,在產業鏈中議價權也極強。

這就導致,部份高度依賴核心芯片的行業(典型例子就是PC),下遊也確實跟「組裝廠」差不太多了,也就是掙個辛苦錢。

而且有一點應該承認,相當長時間內國內智能電話行業存在「缺芯少屏」的頑疾。

直到京東方在艱難中逐步崛起,海思麒麟芯片一步步趨於大成,華為高端建設穩步推進,這種情況才有明顯改觀。

但是話說回來,流動互聯網作為席卷全球的技術革命,深刻改變了現代人的生產生活。

智能電話作為流動互聯網產業最重要、最核心的硬件載體,毫無疑問也是新興的重要產業。

相當長時間內,智能電話產業都貢獻了巨大的經濟增量,也為從業公司提供了海量的市場機遇。

更進一步說,智能電話產品整合度高,下遊總裝整合的技術含量更高,產業附加值也相對高一些。

所以,盡管OVM等廠商高端建設一直不太順利,絕大多數時候也是比較賺錢的。

在主流手機廠商中,小米一貫以「良心」、「厚道」、「性價比」著稱。

雷總甚至代表小米董事會明確承諾,小米「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狠狠為小米圈了一波粉。

然而有一定財務常識的人都知道,「硬件綜合凈利潤率5%」在制造業是多高的標準。

全社會範圍看,達到甚至超過這一標準的制造業公司,即使不說是鳳毛麟角,至少也可以說是百中無一。

對比PC行業,同為世界500強之一的聯想,也算得上是行業巨頭了吧?

然而從財報來看,聯想凈利率長期在2%~4%之間徘徊,就更不用說「硬件綜合凈利潤率」了。

所以哪怕從最基本的盈利角度考慮,將小米貶低為「組裝廠」,我認為明顯是過了。

更重要的是,小米作為最年輕的世界500強,對中國智能電話產業發展是有不少貢獻的。

小米開創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是迄今為止線上手機市場銷售模式的鼻祖。

商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可以說是小米對全行業做出的重要貢獻,影響極為深遠。

我們熟知的一系列線上品牌,包括但不限於360、樂視、小辣椒乃至曾經的榮耀和如今的IQOO、Realme,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小米的影響。

小米開拓並完善的「參與感」行銷模式,更堪稱互聯網行銷的教科書。

誇張一點說,「參與感」行銷模式堪稱劃時代級別的產品。

現有互聯網品牌仍在使用的諸多行銷套路,相當多的部份仍然沒有脫離「參與感」的樊籠。

還有小米開創的米家生態鏈模式,對小米自身IOT業務發展和相關制造企業品牌升級,都有不小的促進作用。

所以說,論實力、論貢獻,小米都算是國內相當優秀的企業。

小米發展智能電話產業,在提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大量出口賺取外匯。

小米在產業鏈下遊終端的品牌塑造,以及IOT產品的生態鏈模式,也幫助了中國制造成長和提升品牌附加值。

自始至終我都強調,小米是中國產業升級的一部份,絕不是買辦。

總裝和系統整合,並不一定沒有技術含量,更不一定沒有商業價值。

2、雷總親口承認友商研發實力更強,部份極端粉絲卻經常貶低甚至蔑視,甚至雷總和小米高管也在自研問題上表現出一定的反復橫跳和雙重標準,我認為日後需引以為戒;

我個人有一種不成熟的想法:OVM主業從事智能電話行業,某種程度上是既幸運又不幸;

幸運的地方在於, 流動互聯網革命提供了巨大的經濟增量,成長起來的智能電話行業龍頭在國內範圍內無疑是佼佼者;

這方面上文分析過了,這裏就不再贅述。

不幸的地方在於, 智能電話行業龍頭實在太強了,誇張點說強到令人絕望;

雷總拿來當正面案例的蘋果、華為、三星,恰好也是智能電話行業公認的「禦三家」。

三星姑且不提(畢竟國內市場基本出局),蘋果和華為至今仍牢牢把持著國內高端市場,且各自均有難以動搖的優勢。

蘋果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消費電子公司,資金實力、技術積累和品牌形象都非常強。

大多數行業高端市場毛利高但出貨量不高,往往不是利潤最大頭。

但是在智能電話行業,情況有些特殊。

蘋果憑借創新的產品力與多年積累的品牌形象,實作了高端和超高端的大規模走量。

蘋果高端旗艦出貨量,比一些國內廠商中端機出貨都多……

歷代iPhone全球銷量數以億計,攫取了難以想象的超額利潤。

多年來僅蘋果就拿走了全行業過半的利潤,我印象中最誇張的一年, 蘋果攫取全行業九成的利潤,蘋果三星兩家利潤占比超過100%

也即是說,當年除蘋果三星之外的所有廠商加起來,總體上竟然是虧本的。

蘋果誇張的影響力,使得全球智能電話行業的高端市場是「既有量又有毛利 」的金礦。

所謂「 高端市場吃肉,中端市場喝湯,低端市場吃殘羹剩飯 」的描述或許略顯誇張,但也說明了殘酷的現實。

甚至於,蘋果僅憑AirPods一條副產品線,所得利潤就比OVM加起來還多。

你告訴我,這還怎麽玩?

菊廠這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華為在通訊、雲、AI、芯片設計等硬核科技領域均有極高建樹,在消費電子領域取得的成就也非常矚目。

不論是技術實力、研發投入還是管理體系,華為可以說都是國內最頂尖的水準。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華為極其特殊的股權分配體系,使得菊廠可以集中常規企業難以想象的資源投入研發。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將絕大部份股權分紅都交給團隊,對員工收入有明顯幫助;

華為長期不上市,又使得菊廠可以不在意資本市場短期波動,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研發。

這就使得,菊廠的研發投入規模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在國內更是極其突出的水準。

說難聽點,菊廠一年研發投入規模,差不多夠小米折騰十年的……

與龐大研發投入相對應的是,華為取得的成就也是相當驚人。

通訊領域就不多說了,華為中興等企業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為全球巨頭,我估計大家或多或少也都聽說過。

如今半導體領域關註度越來越高,作為大陸唯一一家曾殺入世界半導體前十的企業,華為海思更是國內舉足輕重的玩家。

海思麒麟芯片數碼圈近乎人盡皆知,但麒麟芯片僅僅是海思龐大版圖的一角。

昇騰AI芯片、淩霄路由芯片、鯤鵬伺服器芯片、鴻鵠電視芯片……海思的芯片設計橫跨諸多領域,覆蓋大大小小各類產品。

如果將目光聚焦到背後的芯片研發團隊,差距更是觸目驚心。

稍微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通訊器材是當代社會重要的資訊基座,這個領域華為需要跟 諾基亞、愛立信 等老牌巨頭競爭;

智能電話及作業系統也是重要的產業,這個領域華為的對手是 蘋果、三星和谷歌

SoC是智能電話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這個領域華為面對的是 蘋果、高通和聯發科

AI大模型的熱潮帶動了高效能計算卡的需求,這個領域菊廠要迎戰 輝達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催生車載算力芯片市場,這個領域海思MDC套件面對的還是 輝達;

智能電動車的浪潮下車機芯片越發重要,這個領域又是菊廠跟 高通 對壘;

甚至說遠一點,鴻蒙PC預計要上自家的芯片,這個領域多年來的霸主一直是 英特爾

即使不考慮制裁下還要分心半導體制造,菊廠一家企業要跟多少美國科技巨頭對壘?

其實這兩年還好一點,得益於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成長,較為成熟的芯片團隊在各大企業中逐步湧現。

但是在早期,海思的芯片人才聚集可以說極為誇張。

我就這麽說吧,早期不短的時間內,如果要在大陸從事較為先進的芯片設計研發,對應的就業崗位幾乎別無他選。

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陸所有其他半導體設計團隊綁在一起,恐怕都趕不上海思一家。

你告訴我,這還怎麽玩?

雷總是明白人,他也親口承認了跟友商的差距。

然而在【參與感】的行銷下,總會有少數極端粉絲各種貶低甚至蔑視友商。

在這方面,我之前回答提到過一些:

這裏我也不多說,只說說少數極端粉絲的行徑:

對於高端積累相當雄厚的果子,這些人有沒有嘲諷過「宗教」、「自適應」?

對於研發投入和成果顯著領先,這些人有沒有嘲諷過「海軍」、「愛國行銷」?

甚至於,按照雷總釋出會參照的信通院統計,OPPO的專利積累也是超過小米的吧。

然而這些人在過去多年中,有沒有嘲諷過「廠弟廠妹」、「明星代言」、「智商稅」?

這還不算,業內著名「第三方」跑分機構安兔兔,實際絕對控股股東是誰大家都清楚。

當初安兔兔官微跟網友吵架,一怒之下發長文稱麒麟芯片是「公版架構」,不算「國產芯片」,當時也是引發不少詬病。

如果說上述還只是極端粉絲或子公司的言論,並不能完全代表小米的態度;

那麽小米高管在自研問題上的反復橫跳與雙重標準,可能更容易引發詬病;

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盧偉冰的豬肉論,當初「豬肉論」在知乎乃至全網可謂引發熱議。

在知乎的相關問題下,至今仍然能看到很多人為盧偉冰的言論開脫,認為盧本偉實際上只是指責友商效能差,性價比低,卻以自研為擋箭牌忽悠消費者,本意並不是嘲諷自研。

盧十瓦原文究竟是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可以不爭論。

就算他不是嘲諷自研,單純只是說友商效能差性價比低好了,我就想問一句:

當年搭載澎湃S1的小米5C,同價位效能如何?算不算好用?

當年小米是怎麽說的?有沒有嘲諷自家的澎湃是「不好吃的豬肉」?

至今我都能看到,有人在專欄文章中孜孜不倦的辟謠「冉冉中國芯」。

我還是退一步,就算當年雷軍出席聯芯的活動並非為小米宣傳,「冉冉中國芯」的確有爭議。

那小米手機官方微博上至今還掛著的「小米中國芯」又該怎麽算?

芯片到底是不是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術?

自研是否值得稱道?到底該不該宣傳自研?

友商宣傳是「資訊不對稱」,自家宣傳是「小米中國芯」;

友商產品是「全球供應鏈」,自家產品是「軟硬件全自研」;

友商自研是「難吃的豬肉」,自家產品是「掌握核心技術」;

這還只是僅僅局限在「自研」一個領域的口水戰,如果談論產品,那小米「反復橫跳」、「回旋鏢」的案例簡直數都數不清。

所以從我個人角度,建議小米采用更長遠、更科學的方式逐步構建品牌。

一些短視和極端的行銷措辭,長期看可能對品牌建設不利,日後需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