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多部門密集發聲!2024年經濟工作怎麽幹?

2024-01-15新聞
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誌
轉載請註明來源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多部門有關負責人在人民日報「政策問答」專欄解答經濟發展熱點問題,傳遞出2024年經濟發展積極訊號。面對外部壓力、內部困難,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當前經濟形勢怎麽看?下一步經濟工作怎麽幹?一起關註【人民論壇】獨家文章。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怎麽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做好經濟工作,時刻關註經濟執行,科學把握經濟走勢。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中央關於做好經濟工作的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會議既分析總結全年經濟工作,也基於新的形勢對下一年經濟工作定出基調、作出部署,成為觀察中國經濟走向、判斷政策方向的重要「風向標」。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這一年,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奮進、攻堅克難,成效十分顯著,成績可圈可點。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最佳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素發展紮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何謂外部壓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行程的中國難以獨善其身。何謂內部困難?當前,中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份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迴圈存在堵點。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適變應變、科學決策、精準施策,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動中國經濟在爬坡過坎中前行、在攻堅克難中奮進,走出了一條回升向好的復蘇曲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本地生產總值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進入四季度,隨著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顯效,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更加明顯,支撐經濟大盤的四大宏觀經濟指標總體執行平穩。尤顯發展亮點的是,新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高質素發展穩步推進: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升級,各地各部門緊抓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孕育。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2023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3.2%,接觸性消費快速增長;前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投資結構持續最佳化。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持續激發各類市場經濟主體的創造活力。與此同時,2023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態勢良好,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從中央到地方,采取一系列新部署、新舉措,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高品質生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總體判斷:「綜合起來看,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表述更為審慎,對發展環境的認識更加實事求是。為此,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也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不斷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鮮明提出了「五個必須」的規律性認識。「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立足點在「新時代」,著眼點是「規律性認識」,關鍵點是「深化」。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做好經濟工作的寶貴經驗。對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及時進行總結,不斷深化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是新時代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中央更加註重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刻認識和總結新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規律。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特別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深刻洞見。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我們深化了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我們進一步積累了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在「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新形勢下,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了「五個必須」。這裏的「深化」表明這些新的規律性認識既相互貫通、相互承接,又延續遞進、拓展了內涵。「五個必須」在積累過往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面向中國式現代化新目標新征程,站位更高、立意更廣、思想引領力更強。▲「第一個必須」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素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主題主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正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實作了歷史性躍升。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必須堅持高質素發展,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著力推動高質素發展,就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發展質素、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機統一,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第二個必須」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這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關鍵抓手。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平穩執行必須解決好供求關系的總量和結構平衡。一方面,必須從滿足需求出發,深入研究市場變化,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素,以供給牽引需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力,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必須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充分釋放國內需求的巨大潛能,促進供給質素改善。這就必須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協同發力,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切實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著力暢通國民經濟迴圈,讓價格機制、競爭機制有效引導資源配置,使國內大迴圈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迴圈質素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第三個必須」強調「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這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動力引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立足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第四個必須」強調「必須堅持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這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必要條件。當前中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如果安全基礎不牢,發展的大廈就會地動山搖;如果發展難以為繼,安全的保障也就無從談起。立足新時代的世情國情,必須以高質素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素發展,確保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第五個必須」強調「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這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方向。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的實踐總結,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理念。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素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堅持把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五個必須」相互關聯、內在統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創造性,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必須運用好這些規律性認識。
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提升宏觀政策實施效果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工作原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與「進」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在經濟工作中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穩」是大局,關鍵是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執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前三年我們面對新冠疫情對經濟執行的沖擊,實施「六穩」「六保」,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兜住民生底線,穩住了經濟基本盤,頂住了經濟下行壓力。「進」是進取,進的重點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著力提高經濟質素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穩」和「進」是相互促進的,需要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度效。「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這8個字突出了「進」和「立」。「以進促穩」體現了2024年經濟工作更要主動作為、開拓進取。這裏政策的牽引作用非常關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執行面臨的現實困難和挑戰還十分突出,我們決不能消極等待、「躺平」觀望,要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施策、拓展政策施力空間,透過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素、增效益上積極進取」。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中央財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加發行1萬億元國債,作為特別國債管理,增發的國債全部透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整體提升中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按此測算,2023年全國財政赤字由3.88萬億元增加到4.88萬億元,赤字率由3%提升至3.8%。國債資金投入使用以後,有利於推動國內經濟更快向潛在增速回歸,鞏固穩中向好基礎。貨幣政策要充分體現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實施精準滴灌,最佳化信貸結構,加大對「五個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定向「輸血」。在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防止經濟出現通縮,切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先立後破」要求有關部門和地方出台政策、推進改革要審時度勢、深思熟慮,尊重市場規則,「立」字在先。堅決反對沖動蠻幹、急於求成,在制定政策上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也不能把攻堅戰打成消耗戰,避免「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為此,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要準確把握2024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註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著力提升宏觀政策支持高質素發展的效果。
堅定信心、狠抓落實,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中國經濟在劈波斬浪中堅定前行。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歷史地看,縱觀百年黨史,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始終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凝聚起全黨全國人民的意誌和力量,戰勝了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不斷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今天的中華民族在歷史行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今天的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更有誌氣骨氣底氣,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現實地看,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就在於具有強大的產業發展韌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動力潛力和巨大人力資本的創新活力,就在於有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形勢判斷和相關決策的正確性預見性以及黨中央具有在復雜多變的局面下駕馭經濟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嫻熟能力。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認為,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空間無比廣闊。未來地看,黨的二十大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國式現代化既基於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無比廣闊。只要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堅定信心、開拓進取,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廣大黨員幹部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折不扣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一定能破浪前行、揚帆遠航。
上文略有刪減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12月(下)原標題 | 紮實推進中國經濟高質素發展作者 |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胡敏新媒體編輯 | 常嫦原文責編 | 銀冰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