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兩岸交流不能停,也不會停
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台灣地區兩項選舉結束後,賴清德的上台以及民進黨當局的繼續執政,讓島內關心、熱心兩岸交流的團體、人士感受到了政治氛圍中的「寒蟬效應」。
兩岸民間交流是否會因台海緊張局勢加劇戛然而止?實際上,答案已在冬季如火如荼的民間往來中不言自明。
進入寒假,大陸各地尤其北方城市的台青交流活動紛至沓來。全國台聯舉辦的第三十屆台胞青年冬令營23日在吉林開營,主辦方並在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設分營,約500位台青開啟冰雪之旅。
哈爾濱和上海是這個冬天大陸最「熱」的兩座城市,前者因「花式」攬客出圈,冰雕下、雪場上不乏「小當歸」「小鳳梨」的身影;後者則因現象級電視劇【繁花】的帶動,如今的黃河路上已是人山人海,不少島內遊客慕名而來。
網上網下,兩岸的互動非但沒有因政治氣氛的變化而冷淡。相反,「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島內主流民意愈發凸顯。著眼兩岸關系長遠發展,不論島內政局發生何種變化,兩岸交流都不能停,也不會停。
一方面,交流、互動是發自台灣社會的理性呼喚。
選舉過後,台灣輿論場上來自不同政治光譜的分析聲音均有表達,兩岸的民間交流對台灣發展有益。播客節目上,一位台灣資深國際政治研究學者坦言,綠營長期扭曲、灌輸的「去中」思想很容易讓基層(尤其年輕人)忽略大陸的市場優勢。兩岸已有的互動是30多年民間交流累積的成果,台灣不能輕言放棄。
2023年,疫情防控轉段後的首次線下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與會者呼籲「加強經濟合作、深化融合發展、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真金」寓於「真情」,兩岸業者共同表達對產業整合的期待。唯有擴大合作、深入交流才最符合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
另一方面,兩岸關系發展根基在民間。
一段時間以來,即使受政治力阻礙和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兩岸民眾希望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的呼聲也未曾減弱。去年,不論民進黨當局采取何種打壓、威嚇,仍有5000多位台胞參加海峽論壇,仍有在亞運會、大運會賽場上善意互動的兩岸體育人,仍有奔走兩岸的有識之士疾呼「台灣不能沒有大陸市場」。
尤其當前,民間往來的澎湃活力,能一定程度緩解政治關系的劍拔弩張。「兄弟鬩於墻,外禦其侮」,越是被煽動敵對,越能感受骨肉相親;越是體會兩岸關系的波譎雲詭,越要珍視民間互動的彌足珍貴。
大陸方面更一如既往,重視島內主流民意,持續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正如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所言,新的一年,我們將不斷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完)
來源:中新網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