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來,商埠開」。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濟南自此通向商埠時代,開啟了中國內陸大城市主動對外開放的先河。穿過120年的時光,一座老商埠,幾乎承載了半部濟南近代史。生來即站在時代潮頭的老商埠,在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泉城之變不斷向廣度和深度延展的大形勢下,如何跟上新的潮流?10月10日下午,市政協啟動「老商埠·新變局」月度商量,並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部門代表圍繞「開埠對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開展第一次現場商量。
調研組先後來到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膠濟鐵路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位於濟南市經一路91號,所依托的建築始建於1904年,是濟南現存最早的電訊建築濟南老電報大樓舊址,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改造成為博物館,是目前全國第一座書信文化主題的博物館,也是近年熱門的濟南旅遊「打卡」地。調研人員依次參觀了博物館的書信文化史、古代書信集萃、近現代書信集萃、山東名人書信集萃、革命烈士書信集萃等內容,從一封封書信中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變遷。
與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僅一路之隔的膠濟鐵路博物館是一座反映膠濟鐵路誕生發展的專題性展館,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建於百年以上老車站內的鐵路展館。膠濟鐵路東起青島,西至濟南,是山東首條鐵路,也是中國最早的鐵路之一。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都與膠濟鐵路密切相關。調研人員邊聽邊看,透過展館內的文物和圖片詳細了解膠濟鐵路的發展歷程以及鐵路對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真切感受到了濟南自開商埠前後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
在隨後召開的專題啟動會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濟南城市投資集團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商埠區總體規劃情況和老商埠保護提升情況。文史專家張繼平對濟南主動開埠的歷史背景、行程和後續影響進行了講解。他表示,在自開商埠120周年之際,在濟南向新逐強尋求高質素發展之時,以「老商埠·新變局」為題開展商量「恰逢其時」。
座談環節,參會人員圍繞「開埠對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討論,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系主任、教授譚景玉,齊魯晚報文史研究院院長雍堅等專家學者以及濟南社會科學院、市商務局、市文旅局等部門代表先後圍繞商埠區的規劃發展和保護提升提出了意見建議。大家一致認為,自開商埠是濟南城市發展史上最具裏程碑意義的事件。開埠極大促進了濟南經濟繁榮和社會迅速發展,讓濟南的城市氣象、城市地位、城市格局都為之一變。同時,也啟用了濟南開放包容的基因。老商埠是「濟南近代城市史活的教材」,保護提升商埠區,傳承城市記憶,激發商埠活力,對於推動濟南高質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圍繞當前老商埠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調研組建議,在加強老商埠歷史人文風貌保護力度的同時,與當下時尚生活相結合,融合文化、旅遊、商業,讓老商埠跟上新時代、發展新業態、聚集新人氣,煥發新的生機。
「打造商埠文化體驗中心,透過場景還原、互動展示等方式,讓遊客沈浸式感受開埠歷史。」「要花大力氣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特別是要解決遊客停車需求。」在「碼上商量」的專題意見征集板塊,網友們也紛紛參與到線上「商量」當中,為老商埠的新發展獻計獻策。
記者:張成地 校對:湯琪 編輯:劉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