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廣東省政府正式印發了【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該【規劃】是廣東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是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值得關註的是,【規劃】提出,要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門戶樞紐,在京廣深、沿海等戰略通道預留規劃建設高速磁浮系統條件;同時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推動廣州、深圳立足「雙區」建設全域謀劃國土空間布局,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
世界視窗、活力廣東、詩畫嶺南、宜居家園
【規劃】提出的發展願景和總體定位是:以「世界視窗、活力廣東、詩畫嶺南、宜居家園」為發展願景,著力把廣東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高質素發展的引領區、美麗中國建設的典範區、開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園」。
【規劃】立足資源環境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最佳化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的網絡對流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在農業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鞏固「四區一帶」農業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都市農業區、粵東精細農業區、粵西高效農業區、粵北生態特色農業區四大農業功能片區和南部藍色農業帶建設,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
在生態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築牢「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態空間格局,推進南嶺生態屏障、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藍色海洋生態屏障保護修復,強化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骨幹水系保護,構築以重要水系、森林帶和海岸帶為主的生態廊道,強化生態系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在城鎮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完善「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城市群高質素發展,打造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促進珠江口西岸、湛茂地區一體化和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培育更多高質素發展的增長點增長極。
在海洋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強化「六灣區一半島五島群」海洋空間格局,推動大汕頭、大紅海、環大亞灣、環珠江口、大廣海、大海陵六大灣區和雷州半島的海洋資源整合,最佳化珠江口、大亞灣、川山群島、粵東、粵西五大島群功能布局,促進陸海協同發展。
亮點一: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門戶樞紐
交通方面,【規劃】提出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門戶樞紐。持續提升全省國際聯通效率,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培育粵東粵西區域性國際門戶職能,提升粵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服務水平,形成連結全球、輻射全國、引領泛珠、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支撐形成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區域發展格局。到2035年,全省公路網密度達到1.36千米/平方千米,鐵路網密度達到6.12千米/百平方千米。
在京廣深、沿海等戰略通道預留規劃建設高速磁浮系統條件,保障廣昆等通道功能提升的空間需求,統籌跨珠江口通道空間資源,做好深圳至珠海等跨珠江口通道專案規劃控制,預留瓊州海峽通道。
全力推動廣州、深圳國際樞紐海港和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打造廣州、深圳2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發揮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為目標,推進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軌域交通向周邊城市延伸,強化都市圈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軌域銜接,推進都市圈軌域交通網建設,打造廣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地區「1 小時」生活圈。
亮點二:集中資源打造「黃金內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規劃】提出,發揮香港-深圳、廣州- 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港深、澳珠合作,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大灣區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強化廣深「雙城」聯動的核心引擎功能。推動廣州、深圳立足「雙區」建設全域謀劃國土空間布局,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核心引擎的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以高速鐵路、城際軌域、高速公路為依托,強化廣州、深圳兩市核心區之間的直聯直通,以城際地鐵、市域快線等中距離大運量軌域交通加強核心區與廣深發展軸帶上各功能節點之間互聯互通。支持兩市協同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共同推動大灣區建成更高水平的高質素發展動力源。
集中資源打造「黃金內灣」。依托各類重點平台,促進高端產業功能和高等級公共服務資源向環珠江口地區集中配置,打造國際一流的灣區門戶。保障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素發展試點空間需求,強化環珠江口地區內外空間協同布局,引領都市圈和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環珠江口軌域交通、高速公路和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跨海通道布局建設,促進相鄰城市軌域系統「多網融合」,形成環珠江口多層次的同城化交通廊道網絡。統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做好環珠江口地區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的空間管控和整治修復。預留重點平台擴區空間,對重點戰略區域予以重點謀劃和資源保障。
亮點三:高水平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國際紅樹林中心
【規劃】提出,積極推進南嶺國家公園設立,以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以加強副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為基礎,構建具有全球意義的副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穩步推進丹霞山國家公園建立,保護丹霞地貌地質資源,維護景觀價值、文化價值與生物多樣性價值,構建具有世界代表性的自然遺產保護地。
同時高水平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國際紅樹林中心。高質素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以華南地區植物遷地保護為重點,積極推進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中心和華南種質資源庫、植物遷地保護與利用科研平台、華南植物資源研發中心及示範點、自然教育館等平台建設,打造體現嶺南園林文化特色的國際一流專類園,努力建成示範性、引領性的國家植物園。高標準推進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以保護、修復、合理利用紅樹林和濱海藍碳生態系為重點,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資訊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打造廣東生態保護新名片。
亮點四:促進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海洋強省建設方面,【規劃】提出,加快廣州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強化沿海地市的現代海洋城市綜合功能,充分發揮灣區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更具活力、魅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建設,支撐全省經濟高質素發展。
促進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保障主要港口配套設施建設,推動區域港口資源整合最佳化,構建以珠三角港口集群為核心,粵東、粵西港口集群為發展極的「一核兩極」發展格局,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門戶。構建完善的海陸互聯互通網絡,大力發展以港口為樞紐、「一單制」為核心的多式聯運,加強港口與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陸海快線等銜接,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充分發揮重點科研機構的創新引領作用,加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儲運、環境監測等技術研究,支持廣州、深圳等有條件的地市積極參與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建設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平台。積極推進海洋能、波浪能等開發利用,加快資源普查和實驗性基地建設。重點保障廣州、惠州、汕尾、湛江、茂名、揭陽等地的石化產業發展空間,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陳憂子、楊耀燁、莫偉濃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