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是深圳衛視全媒體新聞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團隊出品
更多分析請下載直新聞APP
參與評論請在新浪微博@直新聞
據美國【國會山報】報道,當地時間15日,美國參議院以高票贊成的投票結果票數透過了價值7680億美元的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據了解,該項法案最初投票是89票贊成、10票反對,但隨著民主黨參議員科裏·布克要求將他的投票從「是」改為「否」,該法案最終投票結果為88票贊成、11票反對。在參議院表決透過之後,該法案將送至總統拜登,由拜登簽署後正式生效。
外界註意到,該法案授權了總額高達768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其中包括五角大廈的7400億美元直接軍費。這比拜登原先提出的預算多出250億美元,而額外批準的軍費國會方面表示將用於增購「超級大黃蜂」戰機等武器裝備,並減緩了A-10攻擊機的退役。
2022【國防授權法案】授權的軍費開支比去年增加約5%,連續六年成上升態勢。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美國將持續加大對戰略對手的軍事圍堵的目的。
拜登版本的國防授權法案 圖源:白宮
71億「太平洋威懾倡議」
除了在武器裝備更新換代上加大力度之外,該法案還包含了為了「威懾中國」提出的「太平洋威懾倡議」。據悉,「太平洋威懾倡議」預算達71億美元,高於原50.8億美元預算需求,占軍費預算總額提升額度的8%。
對此,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在此前公布的NDAA概述中稱,在2021財年NDAA中建立PDI【太平洋威懾倡議】,就是要向亞太地區發出強烈訊號,即「美國堅定地致力於捍衛自己在印太地區的利益」。該法案內容就包括禁止五角大廈從中國新疆地區采購所謂「強迫勞動生產的物品」。以及要求五角大廈針對美中兩國在某些關鍵軍事技術的研發進行分析,並對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的造船購買力提供比較評估。
而就在法案頒布之前,美國政府為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技術,正考慮對中國集成電路芯片企業中芯國際實施更嚴厲的制裁。透過禁止投資者買賣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以阻止中芯國際購買具美國技術的制造工具。
實際上,這部長達1300多頁的國防開支法案從諸多方面涉及中國,包括科研發展、軍事對比,疫情防控及國際影響力等。亞利桑那州民主黨參議員馬克·凱利(Mark Kelly)說:「過去20年裏,我們一直專註於反恐和反叛亂,但我們很多方面輸給了中國,而他們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高超音速和許多其他方面也趕上了我們。」
對此,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如果美國按照這種做法繼續下去,不僅會破壞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和完整,也會導致美國自身的企業遭受嚴重的損害。
美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與此同時,此份法案中,還包括一份所謂「對台政策聲明」,法案聲稱美國的政策是鼓動「提升台灣發展不對稱防衛能力」。從法案的具體條例中可以看到,例如鼓吹加強台灣後備力量,加強美國國民警衛隊(National Guard)與台灣方面的合作,呼籲「美台」進行實地訓練與軍事演習雲雲都包括在內,面對美國的鼓噪,台灣島內「台獨」勢力一片歡呼,民進黨內就有人稱,對於被邀請感到很「榮幸」。
島內網友卻不以為然,有人諷刺說:「美國又來騙軍火錢」「老套舊招令人討厭」。還有一些台灣民眾聯想到每年漢光軍演中台軍出的囧事,稱:「讓台軍參加環太軍演,是要演登陸艇翻船?直升機墜落?飛彈誤射?坦克掉溝?哪一出?」
台灣漢光演習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在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總是有一些參眾兩院的反華傾台議員,不斷地提出類似提議,包括以前曾提出所謂「美台軍艦互訪」等,但是這項法案關於台灣的提議是否透過還是未知數,即便兩院都透過,還要看這項法案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以前也曾經出現參眾兩院出台具有約束力的法案,但送出到白宮之後,被白宮方面修改成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會意見。
另一方面,即便法案透過,具體的執行還要看白宮或者美行政部門如何作出抉擇。考慮到中美關系的大局,這種法案最終能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方式透過,尤其是在具體的軍事行動中予以落實,這種可能性其實並不大。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此前也曾表示,我們堅決反對美國國會推動、審議含有涉台內容的議案,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美國政府和美國國會無權幹涉。民進黨當局切勿誤判形勢,任何企圖依靠外部勢力謀「獨」的行徑終將是失敗的。我們遏制「台獨」,遏制台美勾連的決心絕不是嘴上說說的。
增加對烏克蘭軍事投入
另一方面,美俄方面,鑒於俄烏局勢緊張,美國會表示在本次國防預算案中對烏克蘭武裝力量的援助提高了5000萬美元,至3億美元,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以阻止「俄羅斯的侵略」。同時,「歐洲防禦計劃」將獲得40億美元,用於加強與東歐國家的合作、威懾俄羅斯,這一數額也比拜登政府提出的要求高出6億美元。
筆者註意到,12月7號,美國總統拜登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曾進行影片會晤,而就在會晤後不久,眾議院版【國防授權法案】隨即釋出。
作者丨田鑫,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本文章版權屬於「直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回復「授權」
推薦閱讀
▼
更多精彩內容 搜尋微博「 直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