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築牢高質素發展根基

2024-07-24新聞
中宏網北京7月22日電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7月22日,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一場線上研討會圓滿召開。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劉晗應邀出席論壇並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劉晗的發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擘畫了藍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系統部署,強調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把高質素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築牢高質素發展根基,需要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對於促進先進生產力質態的形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以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技術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發展,加快實作生產力質素能階的躍升。一是著力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發揮北京、上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六大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以國家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的建設,打造科技創新增長極,匯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創企業等主體的力量,凝聚科技資源,推動成果轉化,輻射帶動鄰近地區科創能力水平的提升。二是聚焦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突破。構建科技原創力矩陣,瞄準類腦科學、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重點攻關,以點的突破帶動面的發展。三是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的利用。加強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依托西部、東北、中部地區在土地供給、能源供應、場景提供等領域的比較優勢,吸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科技資本投入和科研人才入駐。四是加快科創領域開放發展步伐。進一步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強化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透過內外雙向開放水平的提高,厚積科技創新資源。五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演進。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同頻共振,實作新技術與新產業的同向匹配,將高技術蘊含的能量註入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助推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
第二,以生產力要素活力激發構建先進生產力質態。透過培育具備高素質的勞動者,發展蘊含新技術的勞動資料,探索更廣範圍的勞動物件,構建先進生產力質態。一是培育具備高素質的勞動者。借助教育強國建設的有利契機,以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引領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加強高精尖技術人才的培育力度,瞄準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培育一批緊跟科創前沿、富有創新能力、善於成果轉化的技術創新人才。強化職業教育與培訓,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職業培養計劃,加強就業創業人員培訓力度,重點提高勞動者運用數碼化勞動工具開展生產活動的能力,同時提高套用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用性。加大對國際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力度,透過外引內培相結合,推動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二是發展蘊含新技術的勞動資料。利用數碼資訊科技、先進制造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領域的前沿創新成果,加大數智生產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器材等新型勞動工具的研發、生產與套用。加大資訊系統整合器材、資訊處理和儲存介質、套用軟件等集大數據、互聯網、資訊通訊技術為一體的勞動資料的積累,依托嵌入數碼技術的勞動資料的深度套用,進一步提高服務行業的數碼化水平。把農業無人車、農業機器人、智能收割機等新質勞動資料投入到有條件地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在具有一定規模的鄉村加工園區,逐步推動標準化、自動化生產線和物聯網等新質勞動資料的引入。透過讓智能、高效、安全、環保的勞動資料為具備高素質的勞動者所使用,全面提高生產力水平。三是探索更廣範圍的勞動物件。基於高端裝備、生物科技、算力開發等方面的創新突破,探索利用深地空間、動植物種等尚未作為勞動物件的自然介質,把未被利用的深地資源、生物資源作為新的勞動物件,透過高素質勞動者的實踐活動,創造能夠服務於生產和生活的新產品。捕捉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形成的數據資料,透過把數據作為勞動物件進行解構與分析,在直接創造數碼經濟價值的同時,又將這些數據與其他新質勞動資料相結合,進一步培育和強化新質生產力。在農業農村發展中,可以把鄉村閑置土地作為勞動物件,加大對特殊地形地貌的開發,借助山地特有的氣候條件,發展立體農業,種植特種經濟作物,獲取經濟價值。
第三,以特色優勢產業來建構新質生產力承載體系。立足不同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差別化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建構新質生產力承載力體系。西部地區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提質、增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產品精深加工度,把旅遊等服務業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探索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利用廣袤土地空間優勢,統籌安全與發展,發展現代農業、新質能源、新型礦采等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東北地區逐步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產業體系,著力推動傳統制造業數碼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重點打造風電、光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在森林經濟、冰雪經濟、海洋經濟中,探索和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中部地區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產業承接轉換的樞紐地帶,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東部地區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動新一輪科技變革賦能先進制造產業發展,做強做優綠色低碳產業,建立健全綠色產業體系。
第四,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抓手,促進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在區域間的有序流動,實作在地理空間上的最佳化組合,從而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助推高質素發展邁向更高層次。一是以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發揮高素質勞動者的能力。透過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實作更高素質的勞動者與更高技術的勞動資料、更廣範圍的勞動物件在空間上的有機結合。二是以統一的技術和產品市場促進新型勞動資料合理配置。透過健全技術與產品市場,強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在空間上的溢位效應,促進數碼化、智能化、網絡化生產器材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提升蘊含高技術的勞動資料的配置效率。三是以統一的數據和資訊市場實作新勞動物件的拓展延伸。透過加快培育統一的數據和資訊市場,為泛時空性、強滲透性、廣延展性的勞動物件,突破時空場所和工作場域界限,被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以更好地作用,進而形成新質生產力,創造實作條件。
第五,以大規模器材更新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步伐。借助大規模器材更新的有利契機,依托科技創新驅動,促進勞動資料朝著智能化、綠色化、數碼化方向提質升級,帶動勞動者、勞動物件沿著先進生產力質態的要求演進,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步伐,助力高質素發展。一是加快智能化勞動資料的更新步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加強智能化勞動資料在生產中的套用,提升勞動工具的科技含量,增進生產效能。二是促進綠色化勞動資料的更替套用。重視綠色化勞動資料在生產活動中的更替套用,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三是推動數碼化勞動資料的叠代升級。加強數碼技術在勞動資料中的融入,以數碼化勞動工具的研發創新與運用推廣,實作勞動資料的叠代升級,助推生產力水平發展。四是帶動勞動者與勞動物件的匹配發展。促進勞動資料向智能化、綠色化、數碼化方向更新叠代的同時,重視對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加快對新型勞動物件的探索,更好地匹配高技術勞動資料,最佳化提升生產力諸要素的組合效能。
來源:中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