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加拿大頻頻在貿易方面對華出手,已經借口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宣布將對中國進口的關鍵礦產品、電池和零部件、太陽能產品和半導體征收附加稅。加拿大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弗裏蘭日前更是毫不避諱地表示,她在考慮效仿美國的做法,禁止從中國或俄羅斯進口汽車軟硬件。弗裏蘭還著重強調,加拿大政府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非常重視「中國的產能過剩」,以及所謂的來自中國的「安全威脅」。
弗裏蘭在貿易問題上發表對華強硬表態前一天,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將提議禁止美國境內的智能聯網汽車,使用來自中國的關鍵硬件和軟件,並希望在明年1月20日前確定最終規則。由此不難看出,加拿大在貿易方面對華采取強硬態度,背後就算不是美國授意,也與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分不開關系,甚至可以說加拿大的貿易政策,是遵循美國的指導。
加拿大鐵了心要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中方的反擊來得也相當及時,我商務部於9月26日宣布,對加拿大相關被調查措施啟動反歧視調查,被調查措施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加拿大將於10月1日生效的,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附加稅,以及將於10月15日生效的,對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制品征收25%附加稅等。
加拿大早些時候宣布的,要對中國進口的電池和電池零部件、太陽能產品、半導體和關鍵礦產等加征關稅等措施,也在商務部反歧視調查範圍內。除此之外,商務部還特別提到,加拿大政府後續采取的相關措施,也在本次調查範圍內。中方將過去一段時間內,加拿大對中國采取的限制措施都列舉了出來,如此做法明顯是在跟加拿大算總賬,傳遞的資訊很明確,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加拿大要出什麽招中國都接著,但這些舉措產生的後果自負。
加拿大此前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鋼鋁產品采取加征關稅等限制措施,就迎來了中方強硬回擊,除了對加方相關措施發起反歧視調查,還依法對自加拿大進口的油菜籽、相關化工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加拿大不改變主意,未來中國必將減少對加拿大菜籽油進口,而中國並不會因此出現問題,中方可以透過增加俄羅斯、巴西等其他國家的供應,來實作油料作物進口的多元化。
反觀加拿大,面對中國主動減少進口油料作物,由於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市場,加拿大農民將因政府不理性貿易政策而遭受嚴重損失。這與中澳關系低谷期,澳洲葡萄酒從業者、牧場主和龍蝦供應商的遭遇差不多。但加拿大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反而替代澳洲成為「反華先鋒」的角色,那麽中方釋放對加拿大算總賬的訊號,也就預示著加拿大部份產業,未來會成為中加貿易戰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