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一旦中美爆發海戰,決定性的武器是什麽?不是導彈,也不是航母

2024-10-15軍情

自1972年,尼克遜訪華開啟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

兩國,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從最初的相互試探,到深入交往。

中美經歷了從對抗到緩和、從合作到競爭的復雜變化。

然而,近年來,中美關系卻陷入了緊張。

中美矛盾由來已久。

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立、台灣問題的長期存在,以及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差異,都為兩國關系埋下了不穩定因素。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

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美國,將國內法淩駕於國際法之上,幹涉他國內政。

在新疆、台灣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

美國多次發表不當言論,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

與此同時,美國還積極拉攏在亞太地區的盟友,構建針對中國的軍事包圍網。

在中國周邊海域,頻繁舉行軍事演習。

甚至縱容其軍機與中國軍艦、戰機發生對峙,使得兩國關系瀕臨沖突邊緣。

面對美國日益挑釁的行為,中國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過去,中國常常采取隱忍的態度,避免正面沖突。

但如今, 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在核心利益問題上讓步。

景建峰中將公開表態:

「中國軍隊,已做好了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如果美方不顧警告,中國必將使其付出代價。」

01

中國軍事長足進步

中國軍事發展,可謂跌宕起伏。

從清末積貧積弱,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艱難起步,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

上世紀50年代,毛主席就曾提出:

「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陸軍,還要有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 的戰略構想。

然而,受限於當時的經濟條件和國際環境。

這個願望,一直未能完全實作。

直到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才真正有能力大規模發展海空軍力量。

近年來,中國海軍發展尤為引人註目。

從最初的近海防禦,到如今的遠海護衛。

目前, 中國海軍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與此同時,中國導彈技術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從最初仿制蘇聯導彈,到自主研發各類別號,導彈技術已躋身世界前列。

目前,中國擁有包括東風系列在內的多種型號導彈。

其中不乏射程遠、精度高的尖端武器。

這些武器系統的存在,無疑增強了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

當然,軍事實力的提升,不應成為挑起爭端的理由。

恰恰相反,強大的國防力量更應該成為維護和平的保障。

02

現代戰爭的本質

在當今時代,如果不幸發生海上沖突,交戰雙方必將投入大量尖端戰略武器。

反艦導彈、艦載防空導彈等先進武器系統。

使海戰的特點,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這些武器不僅具有極強的破壞力, 而且能夠在極遠的距離上發起攻擊,大大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模式。

然而,正如英國著名海軍戰略家科貝特所言:

「制海權的本質在於控制海上交通線」。

在現代海戰中, 這一點仍然適用,只是「控制」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如今,取勝的關鍵, 已不再簡單地取決於武器的數量和質素,不是導彈也不是航母。

而是更多地依賴於資訊獲取和處理能力。

茫茫大海上, 兩國艦隊猶如黑夜中的螢火蟲,時隱時現。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夠更快、更準確地釘選對方的位置,誰就掌握了先機。

這讓我們想起了二戰時「魔術」情報系統,對美國太平洋戰爭勝利的重要貢獻。

同時,通訊系統和數據鏈的穩定性,也變得至關重要。

沒有穩定的通訊,再先進的武器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威力。

這種變化,反映了現代戰爭的本質:

資訊主導。

從某種程度上說,現代海戰更像是一場看不見的資訊戰。

誰能更快、更準確地獲取資訊。

誰就能在這場較量中占據上風。

在海戰的演變中,這種變化尤為明顯。

從古希臘的三列槳戰船到18世紀的風帆戰艦,再到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海戰的形式在不斷變化。

但直到20世紀後半葉, 一個新的戰場維度才真正浮出水面——電磁領域。

電子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時,雷達技術的套用,使得英國在不列顛之戰中獲得了關鍵優勢。

此後, 電子戰,逐漸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1991年海灣戰爭,是電子戰大規模套用的一個轉折點。

在這場被稱為「第一次資訊化戰爭」的沖突中, 美國動用了70多顆衛星進行監聽、偵察和預警。

戰爭伊始, 美軍就對伊拉克實施了強大的電子壓制,伊軍的防空雷達形同虛設。

時至今日,在俄烏沖突中,我們再次看到了電子戰的威力。

美國為烏克蘭,提供的大量偵察和情報系統支持。

使得烏方,能夠即時掌握俄羅斯大型兵團的動向。

這種資訊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雙方的力量對比。

在這種背景下, 現代海戰,已經不再僅僅是艦船和導彈的較量。

任何一個環節的薄弱,都可能導致整個作戰鏈的失敗。

作戰雙方,不僅需要應對復雜的戰場局勢,還要在激烈的電磁頻譜爭奪中展開較量。

電子戰能夠幹擾通訊。

用偽裝、規避和破壞,來對付敵方的偵察和瞄準系統。

中國,目前在電子戰技術衛星及無人機等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已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成功研發了一種新型電磁頻譜監測器材。

這種器材,能夠將訊號解析頻段範圍。

從40-160兆至千兆赫茲, 能監測包括「星鏈」在內的幾乎所有電磁頻段。

此外,解放軍,還展示了其電子戰無人機的強大能力。

BZK-005型電子戰無人機。

首次穿越宮古海峽,這是解放軍向無人作戰轉變的重要步驟。

BZK-005型無人機采用骨架承力的薄壁式結構,升限高達8000米,航程最長可達3000公裏,續航時間長達40小時。

這種無人機在電子戰中的運用。

可以削弱、破壞對方電子器材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電子器材發揮效能。

衛星導航系統,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全天候三維座標和速度以及時間資訊。

對於戰爭形態、作戰樣式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具有深遠影響。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包括美GPS、 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的伽利略和中國北鬥,衛星導航技術全球競爭日益激烈。

03

美國海軍戰略轉變了

二戰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航空母艦編隊,稱霸海洋。

大型航母,成為美國投射全球力量的重要工具。

然而,近年來,我們看到美國海軍戰略,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它減慢了大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的擴充套件速度, 轉而將重心放在「閃電航母」和中小型登陸艦的制造上。

在精確制導武器時代,大型艦艇越來越容易成為靶子。

相比之下,輕型戰艦因其機動性強、成本低、不易被導彈擊中等優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這讓我們想起了二戰時期的「狼群戰術」。

小型潛艇的靈活性,曾給大型戰艦帶來巨大威脅。

美軍這一戰略調整,顯然是基於對潛在對手,特別是中國解放軍優勢的深入研究。

面對這種變化,中國解放軍必須提高態勢感知能力。

這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裝備,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和靈活的戰術思維。

然而,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

在這個核武器時代, 大國之間的直接軍事沖突,將會對全球產生災難性影響。

這讓我們想起了古巴導彈危機,當時世界曾瀕臨核戰爭的邊緣。

所幸的是,理性最終戰勝了對抗。

人類避免了一場可能導致文明淪陷的大戰。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必須慎重考慮戰爭的代價,作出理性的決策。

我們應該合作,而不是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