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騎兵對沖,如何剎車?想象之外的戰場實況

2024-04-26軍情

在多兵種協同的近代戰場上, 騎兵在會戰中的主要職能就是沖擊。

原因何在? 顛簸的馬背顯然不是什麽火力輸出的好平台,步兵和炮兵的火力自然也遠強於騎兵。

於是,隨著「三兵(步、騎、炮)戰術」的不斷演化,騎兵逐漸淪為後兩者的輔助,其會戰職能慢慢只剩下沖擊,運用火力的戰例不能說沒有,但也是相對稀少。

當然,凡事不能說絕,在需要騎兵自力更生的前哨戰或者對付非正規騎兵的場合,馬槍還是多少能派上點用場。

問題來了,當雙方騎兵同時選擇履行職責,發起沖擊,繼而相向而行時,騎兵又會如何抉擇呢?

根據巴爾錫克小說改編的法國電影【夏倍上校】劇照

俄軍第1西方軍團1821年發行的【青年軍官備戰註意事項】簡明概要地陳述了一個看起來有點廢話文學的事實:

在騎兵的正面沖擊中,哪一方騎兵以更好的隊形 更快的速度沖向對方,那一方就會取得勝利。

隊形更齊整且速度更快的一方取得勝利自然不在話下,但勝利如何取得,是否依靠對撞?

顯然不是。

後來投身俄國文壇的波蘭人布烏哈倫(Bułharyn)寫過一段源於實戰經驗的概述,騎兵間的沖擊就像是海浪波動,兩軍騎兵橫隊高速對撞之類的場景純屬想象:

我總是一再對那些作家的膽量感到驚訝, 他們 甚至沒有遠遠圍觀過戰鬥,就敢於描述會戰、談論作戰行動!比如說,沒有參與過騎兵戰的人就不可能對它有清晰的理解。 許多人想象對陣雙方的騎兵或是互相猛沖過去,然後面對面地劈砍或刺擊,直到其中一方退卻為止,或是其中一方騎兵會待在原地等待另一方前來交戰。這種狀況只會發生在訓練或演習當中。在實戰中,一方的騎兵集群會發起沖擊,另一方就會向後退卻,與預備隊會合後再調轉馬頭發起沖擊,將敵軍擊退 。這樣的波動將持續到其中一方的騎兵集群徹底將另一方逐出戰場為止。在永不間斷的波動當中,騎兵總會劈砍、刺擊那些落在後面的家夥,也就是正被他們追殺的家夥。

不要以為這兩堵人馬長墻會撞到一起

接下來的問題是,騎兵如何轉身,如何像退潮般退卻?

橫隊裏的騎兵雖然不至於人擠人馬擠馬,但間距也不大,以法軍為例,按照1804年出版的【騎兵機動與訓練臨時條令】,展開成兩列橫隊、寬度達48個伍的胸甲騎兵或碳烯槍騎兵中隊橫向寬度應為37-38米,同等規模的龍騎兵中隊寬36-37米,獵騎兵或驃騎兵中隊寬35-36米,換句話說,就是每個騎兵橫向占地0.75米左右。

到了1832年的新騎兵條令裏,48個伍的中隊寬度則放寬到了39-48米,也就是每個騎兵橫向占地0.8-1米,其目的是在中隊下轄的兩個連之間留出一定的轉圜空間。

俄軍思路與之類似,1831年印發的【為青年軍官編寫的戰時各兵種勤務手冊】裏規定60個伍的中隊寬度為80步(57米),平均下來每個騎兵橫向占地0.91米。

無論如何,不到1米的人均寬度意味著騎兵不可能在佇列裏直接掉頭,可騎兵裏自然不可能全是機器人, 蘭西第一帝國的 蒂埃博將軍在1813年官方出版發行的【參謀勤務手冊】中就明確指出:

如果[從騎兵中]隨機挑選出100個人,那麽其中一般只有25-30個人能夠掌控坐騎、擅長運用兵器…… [這種人]果敢地發起沖擊,不會以格擋為樂,而只是專註於打擊,這些人才是真正決定戰況的人。在他們之後還有 第二 類人,其人數大體相當,不冒風險時也會揮動幾下刀劍,但首先想到的還是設法抵擋能夠威脅到自己的人。至於最後剩下的人,騎手和馬匹都局促不安,總是傾向於退卻,只想著保命,他們很難格擋幾下攻擊,只是在等待時機,以逃避被自身弱點放大的各類危險而已!

於是,按照【青年軍官備戰註意事項】的說法,當騎兵快速奔馳投入沖擊時,想搞鬼且幸運位於第二列的騎兵就會采用如下動作:

隨著騎兵越發接近敵軍,他們[第二 人員]就會以不起眼的手段勒緊韁繩、控住戰馬,最終甚至會落在後頭。

法軍騎兵軍官羅卡看事情的角度稍微樂觀一點:

當一個騎兵團或騎兵中隊以縱隊或橫隊發起 沖擊 時,一旦開始跑步,它就不可能長久地維持隊形:馬匹會相互刺激,變得越發活躍,那些騎著最好戰馬的騎兵通常都會遠遠地走在其他人前頭,這就破壞了戰鬥隊形。

總而言之,不管是第二列太過膽怯還是第一列太過大膽,結果都一樣:騎兵前後間隔越拉越大,左右空間也逐漸增長。當其中隊形不夠齊整、速度不夠飛快的一方意識到連第一列也有機會偷奸耍滑時,人們便大多會掉頭了。

少數幾個頭鐵的就成了布烏哈倫口中「那些落在後面的家夥,也就是正被他們追殺的家夥」。

當然,騎兵軍官也可以讓部隊以慢速行進,犧牲速度但保持隊形,若是雙方都如此行事,結果大概會如米哈伊洛維奇-丹尼列夫斯基所述,變成雙方相隔不遠面面相覷,而後少數勇士打破僵局:

一輪沖擊接著一輪沖擊……當某個(團)全體 出動 沖擊其他團時,交戰雙方一次又一次地在相距幾步時停下,然後沖上去砍殺。

不論如何,交戰之後必然會有一方退卻,不過,退卻並不意味著是怯懦,只需要及時投入預備隊掩護並加以重整,騎兵間的拉鋸戰可以持續很久,米哈伊洛夫斯基-丹尼列夫斯基說得很明白:

被擊退的一方會退往預備隊方向,預備隊 上前進至第一線,繼續投入這場懸而未決的戰鬥。

如此一來,騎#423讀書日# 兵交戰往往便會成為布烏哈倫筆下的「波動」,一直持續到其中一方集群徹底將另一方逐出戰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