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轉變戰略:俄羅斯軍事戰術調整,制導炸彈獲優先投資?

2024-05-11軍情

俄烏戰爭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首次長時間的高強度軍事對抗。在過去三十年中出現的各種新裝備和戰術均在此次沖突中得到了實戰的檢驗。俄羅斯軍隊在前後兩次攻勢中表現的差異,已經足夠成為現代戰場上火力打擊的一個標準參照。

▲無人機首次在俄烏戰爭中大規模使用

2022年10月,原本不為人知的小城巴哈穆特響起了炮火,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總指揮謝爾蓋·蘇羅維金集結大軍猛攻這一戰略要地,意在透過血戰消耗敵方有效力量,阻止對方再次集結兵力,發起類似哈爾科夫的大反攻。經過224天的激戰,俄羅斯於2023年5月底完全控制了巴哈穆特,這座小城已完全成為廢墟。美國【紐約時報】對巴哈穆特戰場的報道描述了「雙方以數十年來未見的烈度向敵人傾倒彈藥,戰壕成了地獄,城市建築物蕩然無存,農田裏的彈坑密集得像月球表面」。

▲巴哈穆特的彈坑密集如此之高

血腥的對抗確實震撼人心,但從軍事角度看,雙方每天使用的數萬發炮彈,絕大多數發揮的作用有限,代價卻極其巨大。俄羅斯戰前的幾百萬發炮彈庫存到了2023年下半年已接近枯竭,不得不尋找其他來源。烏克蘭的主要彈藥供應是美國提供的大口徑炮彈,總共約120萬發也在無聲無息中消耗殆盡。如此恐怖的消耗推高了市場上的炮彈價格,戰前一發155毫米炮彈僅2000美元,現在的價格已飆升至8600美元。價格的暴漲使得印度、巴基斯坦等第三方國家也被動參與到炮彈的國際貿易中,同時這也意味著烏克蘭和俄羅斯購買/生產炮彈的成本急劇上升。簡而言之,目前購買炮彈的代價非常昂貴,其使用效率卻極低。

▲炮彈的生產遠遠跟不上其消耗速度

相比之下,俄羅斯在最近在阿夫迪夫卡的戰術完全不同。雖然大口徑火炮仍是核心的火力支援,但量產的制導炸彈已成為戰鬥的先鋒,它們的精準和強大打擊效能是俄羅斯軍隊攻克阿夫迪夫卡的直接原因。以阿夫迪夫卡焦化廠爭奪戰為例,俄羅斯軍隊從城市西南部越過田野接近此地後,首先發現焦化廠周邊的工業廠房區有烏克蘭車輛和人員藏匿,便投擲了3枚制導炸彈進行精準打擊。地面部隊完成收尾工作後,對焦化廠的行政樓和周圍建築投下4枚制導炸彈,打擊敵人的人員集結點,進一步壓縮其活動空間。

▲蘇-34搭載的滑翔制導炸彈效果極佳

俄羅斯以此方式逐層推進,最終僅使用不到20枚制導炸彈就成功占領了焦化廠。烏克蘭方面則不僅失去了陣地,人員損失也極為驚人,僅2月15日這一天就有兩名少校和兩名上尉戰死(外界推測是因為指揮部被制導炸彈命中)。這種層層剝離的戰術雖不罕見,但制導炸彈的精準打擊賦予了它極大的生命力。畢竟,戰爭始終是火力與精確度的結合,雖然常規身管火炮仍廣泛使用,但在無人機橫行的現代戰場,即使是機動性較強的卡車炮/自行火炮,也只能發射三到五發後迅速撤離,其打擊精度和威力與制導炸彈無法比擬。

▲身管火炮在烏克蘭戰場損失慘重

俄烏雙方的大規模炮彈消耗本質上是在極限射程內進行的火力覆蓋和壓制,而非精確打擊。這意味著僅憑身管火炮,進攻方很難精確消滅對手,自然無法持續前進。由蘇-34投下的制導炸彈雖然數量不多,但基本都落在對方的有生力量和關鍵陣地上,兩者的打擊效率完全不同。當然,經過長期的磨合,俄羅斯無人機監視系統已成熟,能夠敏銳地辨識並傳回戰場資訊,為制導炸彈提供準確的目標。現在的情況是,烏克蘭有能力反擊俄羅斯地面炮兵部隊,但面對制導炸彈的打擊卻顯得無力,甚至可以說是無計可施。

▲蘇-30SM同樣能夠掛載重型制導炸彈

之前「愛國者」系統伏擊蘇-34是一次嘗試,但效果並不理想。一方面,俄羅斯有多種能掛載制導彈藥的戰機,即使蘇-34損失過多,蘇-30SM也能上陣。另一方面,這種高風險的伏擊戰術的危險性不言而喻,不久後就有兩台「愛國者」被毀,損失慘重。總的來看,俄羅斯以身管火炮為主,輔以制導炸彈的攻擊戰術,烏克蘭軍隊目前沒有有效的應對策略。這也是烏克蘭在阿夫迪夫卡堅守近兩年後,最近被不到600枚制導炸彈趕出的根本原因。烏克蘭的反擊戰略是使用同樣的制導炸彈進行回擊,目前已經開始小規模實施,俄羅斯是否能壓制下來,將決定接下來雙方誰能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