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格勒達爾遭到圍剿,王牌守軍72旅全軍覆沒,8個軍救援遇到撲殺!烏格勒達爾位於頓巴斯地區西北部,扼守著通往扎波羅熱州的重要交通樞紐,其地理位置決定它在俄烏沖突中的戰略價值。控制烏格勒達爾,就如同控制一把插進烏克蘭腹地的尖刀,可以切斷烏克蘭軍隊在該區域的補給線,並對扎波羅熱方向的進攻形成有力支撐。
而俄軍此次行動並非倉促上陣,而是經過了周密的策劃和準備。他們充分利用了情報優勢,準確掌握了烏軍在烏格勒達爾地區的兵力部署和防禦弱點。圍剿行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對時間的精準把握以及對戰場態勢的準確判斷。
72旅的覆沒並非個例,它只是俄軍在烏格勒達爾地區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個縮影。據戰地訊息來源,俄羅斯軍隊在圍剿行動中,對烏軍多個營級作戰單位實施了精準打擊,其中包括72旅全軍覆沒以及試圖救援的8個軍共計超過1.5萬人的傷亡,這一數碼雖然無法得到獨立方面完全確認,但也從側面反映俄軍此次行動的規模和殘酷性。
俄軍在烏格勒達爾郊區展開的近距離戰鬥,充分展現其在城市巷戰、夜間作戰以及精確打擊方面的強大實力,並對烏軍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人員損失。俄軍突破烏軍防線後,迅速控制了多個戰略要地,進一步壓縮了烏軍的生存空間。
然而,烏軍在此次事件中的應對卻顯得遲緩且缺乏有效性。面對俄軍的步步緊逼,烏軍高層決策的遲緩和對戰場態勢的誤判導致了戰略上的被動。 撤離計劃的失敗不僅暴露烏軍指揮體系的漏洞,也凸顯了其情報搜集和分析能力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指揮失誤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前線指揮官未能及時預判俄軍的攻擊意圖,錯失了最佳的防禦時機,使得俄軍得以輕易突破烏軍防線。俄軍在側翼發起的突然襲擊,更是讓烏軍措手不及,暴露了其防禦部署的薄弱環節。
俄軍這次作戰行動,成功實施了側翼突破戰術,在預判烏軍反應速度以及資源調配時間的基礎上,繞過了烏軍的防禦重點,直接攻擊其薄弱環節,迅速撕破防線,使其預設防禦計劃徹底失效。
此次軍事行動的戰術目標,遠不止是占領烏格勒達爾這麽簡單。俄軍封鎖通往烏格勒達爾的道路,其戰略意義在於切斷烏軍在該區域的補給線,限制其兵力調動,並為後續的進攻行動創造有利條件。而即將到來的秋季解凍,將會對戰場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泥濘的道路和濕滑的地形,將會限制坦克和裝甲車輛的機動性,這將對俄軍的後續攻勢帶來一定的挑戰,但同時也會給烏軍的反擊制造困難。俄軍似乎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這也是其在秋季之前取得烏格勒達爾如此重要的原因。
然而,烏克蘭方面卻試圖透過宣傳手段來掩蓋此次戰役的慘敗。澤連斯基在華盛頓的「勝利計劃」宣傳與烏格勒達爾戰場上的慘烈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資訊不對稱的策略只能欺騙一部份人。
烏格勒達爾的失守,對頓巴斯地區的防禦體系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使得烏克蘭在該區域的防禦力量進一步削弱,並對烏克蘭士氣產生負面影響。烏克蘭國家媒體對烏格勒達爾的失利采取了淡化處理的策略,將其實力貶低為「不重要的物流中心」,試圖以此來減輕國內民眾的恐慌情緒,維持國內的穩定。然而,這種做法並不能改變烏格勒達爾在戰略上所占據的無可替代之地位以及此次戰役的失敗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而西方媒體對烏格勒達爾戰事的報道,呈現出一幅混亂且資訊碎片化的畫面,但一個共同點是:烏克蘭軍隊正在有序撤離,這與之前宣傳的「堅不可摧的防禦」形成鮮明對比。
有軍事分析指出,烏克蘭軍方選擇在主顯節前夕撤退,這並非巧合。主顯節是東正教的重要節日,在此期間,俄軍的作戰行動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為烏軍撤退提供時間視窗,減少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
烏格勒達爾之前卻以其頑強的防禦而聞名,成為令俄軍頭疼的「難以攻克的堡壘」。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及烏軍頑強的抵抗意誌。烏軍在此之前長期堅守,並非因為其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或武器裝備,而是憑借著對當地地形地貌的熟悉程度以及對防禦工事的合理布局,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效地消耗了俄軍的進攻力量。
然而,基輔當局上個月下令的越境攻擊,卻對烏格勒達爾防線的穩定性造成了致命打擊。約八個旅的兵力被調往其他方向,這使得烏格勒達爾地區的防禦力量驟然減弱,為俄軍的進攻創造機會。而庫爾斯克地區的戰事,進一步分化了烏克蘭方面的註意力,分散了其軍事資源,最終間接導致烏東部防禦體系的整體崩潰。
烏軍東部防禦體系的崩潰遠比外界想象的要迅速。這與烏軍在該區域的兵力不足、裝備落後以及士氣低落都有關系。 撤退速度之快,表明烏軍內部的指揮體系存在一定的問題,資訊傳遞效率低下,導致未能有效組織防禦和協調撤退步驟,導致局部兵力潰散,出現被動局面。
頓巴斯遊擊隊頻道對烏軍抵抗力量的評估,印證了烏軍在烏格勒達爾地區的作戰能力已逐漸枯竭。主要抵抗力量的喪失,最終促使烏軍指揮部下令放棄烏格勒達爾。這個決定雖然痛苦,卻是無奈之舉,因為繼續堅守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而放棄烏格勒達爾,則意味著基輔當局必須重新規劃其東部防禦戰略,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
可以說,烏軍士兵面臨著嚴峻的困境,大量的傷亡人數以及對外交援的呼籲反映出其物資缺乏和人員傷亡的慘重。葉夫根尼·波杜布尼的軍事通訊,更清晰地描述烏軍士兵在撤軍過程中面臨的危險以及心理壓力。
俄軍在烏格勒達爾撤退期間,對主要撤退路線主顯節之路,實施嚴密的火力控制,給烏軍撤退制造了極大的困難。 然而,俄軍同時在遠處田野中開辟新的逃生路線,這似乎是俄軍有意為之,可能是為了避免造成過大的傷亡,或者為了避免對烏軍形成全面的包圍,減少其反抗的決心。
反觀,烏軍指揮官們對烏格勒達爾戰事的初期認知,存在著嚴重的偏差。他們低估俄軍的實力和決心,高估了自己的防禦能力,這導致了在面對俄軍圍剿時,反應遲緩且被動。烏格勒達爾遭到圍剿的嚴重性,遠超出最初的預期,它不僅對烏克蘭東部戰線的穩定性造成了重大沖擊,更動搖了烏克蘭軍隊的士氣,並直接影響到整個戰局的走向。
一位化名「艾力斯」的烏軍指揮官,在戰事結束後,向媒體坦誠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況。他承認,俄軍的突破出乎意料,烏軍在應對上顯得非常被動。這並非是「艾力斯」個人的疏忽,而是整個指揮系統存在的問題,情報收集和分析能力不足,對俄軍進攻意圖的預判失敗,最終導致烏軍在關鍵時刻未能有效組織防禦,使得俄軍成功突破防線。甚至有小規模的俄軍特種部隊,成功滲透到了城市內部,對烏軍後方補給線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進一步削弱了烏軍的抵抗能力。
俄軍圍剿行動的殘酷性,體現在72旅的覆沒以及8個軍救援部隊的慘重損失上這並非單純的數碼統計,而是代表著大量士兵的犧牲和戰鬥力的損失。
澤連斯基的庫爾斯克冒險,更是雪上加霜。 這項計劃意圖在庫爾斯克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以緩解烏格勒達爾地區的壓力,然而結果卻適得其反。俄軍在烏格勒達爾取得突破後,迅速發動反攻,成功控制了波克羅夫斯克和米爾諾格勒等重要城市,進一步壓縮烏軍的戰略空間。
盡管形勢嚴峻,但烏軍在徹底包圍圈內的抵抗,依然持續了一段時間。他們並沒有輕易投降,而是頑強抵抗,體現出一定的戰鬥意誌。 然而,在資源匱乏、支援斷絕的情況下,這種抵抗註定是徒勞的。
面對烏格勒達爾危局,烏克蘭總司令希爾斯基在澤連斯基的指示下,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 向烏格勒達爾派遣了預備役部隊,試圖組織反攻並解救被圍部隊。這些剛剛動員起來的人員,缺乏實戰經驗和專業的訓練,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再次暴露出烏克蘭軍隊在兵員補充和訓練上的不足,也反映出烏克蘭政府在戰爭準備上的不足。這些預備役部隊的加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烏格勒達爾的壓力,但也只是杯水車薪,無力回天。
烏克蘭軍隊的指揮體系、作戰能力以及後勤保障都面臨著嚴峻考驗。這場戰役的失敗對於烏克蘭軍隊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教訓,提醒著他們在未來戰爭中需要加強各方面的能力,以應對更加復雜的戰場環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