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菲律賓又要搞南海仲裁,國防部強勢回應

2024-12-14軍情

12月12日,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在處理國內政治紛爭之余,再度關註南海議題。他指出中國近期行為「過於激進」,提議發起新的國際仲裁,並邀請南海周邊國家共同參與。盡管馬科斯每隔數月便會重提「南海仲裁」以吸引關註,但在當前國際形勢變化下,他的言論背後可能蘊含更深層的意義。

馬科斯此刻心急如焚。

一、是否應當采取行動

12月13日早晨,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就近期軍事相關議題發表意見,提及菲律賓在仁愛礁、仙賓礁及黃巖島的多次挑戰行動。吳謙大校強調,中國對此類行為的立場堅決,挑釁愈烈,回應愈強;若對方固執不化,中國將全程應對。這段表述堅定有力,我們應如何解讀呢?有網民評論認為,或許唯有實際行動才能讓菲律賓明白,因其歷史背景,可能更傾向於透過實力展示來溝通,以實作馬科斯政府的訴求。

確實如此,古人言:「軍事乃國家之重器,關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思明辨。」中國在使用軍事力量上始終保持極度審慎的態度。畢竟戰爭看似是爭奪領土的手段,但在實際執行中,也可能為意圖幹涉的外部勢力提供借口。以俄烏沖突為例,盡管俄羅斯透過兩年多的努力獲取了部份領土,但也因此遭受了來自歐美的一系列制裁,經濟面臨嚴峻挑戰。

(國防部反應極為強硬)

使用武力只會正中馬科斯下懷。他增加挑釁,是因為與杜特爾特家族的爭鬥已到關鍵階段。近日,菲律賓國會副議長、馬科斯的親信發表驚人之言,稱菲律賓船只在黃巖島遭水炮攻擊,與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被彈劾的時間「高度吻合」。此類言論旨在煽動國內極端反華情緒,若菲律賓與中國發生沖突,馬科斯或許能效仿其父,再次獨攬大權。

既然暴力手段行不通,那就只能透過對話解決。具體如何進行談判,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其中的技巧和策略相當復雜。最近幾天,歐美媒體頻繁報道,稱中國集結了接近百艘軍艦,計劃在第一島鏈周邊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日本首相石破茂指出,中國的航空母艦正在靠近日本的海域活動,艦載機已進行了數千次的起降訓練。假如這些報道屬實,若我們真的意圖控制第一島鏈,菲律賓無疑也會受到影響。保持這種緊張態勢,使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感到不安,將是我們的長期策略。

同時,填海造地的議題也應再度提上日程。此前,菲律賓9702號船只非法停留在仙賓礁,正是因為他們發現中國可能在仙賓礁進行人工島建設。無論是仙賓礁、仁愛礁還是黃巖島,皆為中國領土,我們在中國的主權範圍內所做的一切,無需菲律賓置喙。既然他們聲稱中國將在此造島,那就索性建成。待島上港口、機場竣工,航母駐泊、戰機頻繁起降之時,馬科斯還能如此放言嗎?

南海諸島的建設任務艱巨而漫長。

說到有趣之處,菲律賓船只數次試圖進入我方控制的島礁,結果都被發現船上載有大量西方媒體人員。馬科斯似乎意圖透過這種手段塑造中國「過於強勢」的形象,以此尋求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然而,他費盡心機已有一年多,真正站在他這邊的國家卻寥寥無幾。當前,美國正忙於國內政治過渡,以及應對俄烏沖突、巴以局勢和敘利亞問題,菲律賓在其眼中遠不及南韓總統尹錫悅自導自演的政變事件重要。

提到尹錫悅,他與馬科斯之間存在一些共通點。這並非指兩國狀況或個人治理能力相仿,而是指他們目前都面臨著內政與外交策略的嚴峻挑戰,寄希望於美國伸出援手。據南韓媒體報道,尹錫悅的計劃中似乎包括了透過引發半島沖突以成為戰時領導者的設想。不妨推測,馬科斯是否也有意挑釁中國,制造新的南海緊張局勢,乃至沖突。然而,如今的美軍已非2016年可比,中國海空力量的發展同樣今非昔比。

美國熱衷於推動國際沖突,認為透過戰爭能夠促進其軍事工業繁榮,並穩固其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然而,自2016年起,當美國雙航母編隊在南海遭遇我們的強硬回應後,無論是在南海、台灣海峽、中印邊界還是東海,美國的行動都顯得外強中幹。盡管揚言要將台灣海峽變為「無人之境」,派遣軍艦和飛機進行挑釁,但一旦面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它們卻迅速撤離,速度堪比脫兔。

美國在南海挑起爭端的膽量確實不足。

這是因為,美國人精於計算,只參與勝券在握的戰鬥。即便是透過第三方進行的戰爭,也必須保證美國能夠獲取最大的利益。在南海和台海問題上,即使引發代理戰爭,菲律賓所能提供的利益有限,反而可能為中國提供一個徹底解決爭端的機會。因此,這是一場中美雙方基於自身考量都不願主動挑起的沖突,唯有馬科斯在此賣力表演。對於這樣的角色,不予理會已是對他的最大尊重,我們只需靜觀其變,或許不久之後,馬科斯也會如同其父一般,流亡至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