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全球首架4馬赫戰機登場!能攻擊衛星及航母,速度超過導彈

2024-07-24軍情

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五代機在不知不覺中已服役近二十年,默默守護著現代的天空。然而,科技發展的步伐始終未曾停歇,對於軍事強國而言,追求空中力量的卓越性永遠是不變的追求。放眼全球視野,各國正積極投身於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熱潮之中,俄羅斯這個戰鬥民族也毫不示弱,力求在這場航空技術的激烈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時至今日,米格-41的外觀藍圖已不再神秘,網絡上輕易便能找到其充滿科幻色彩的影像。這些圖片清晰地展現了米格-41最為吸睛的特性,那就是它無與倫比的速度。據資料顯示,米格-41的最高時速可輕松突破4馬赫,這一速度使得它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穿越數百公裏的距離,其迅捷之勢令人咋舌。此外,米格-41還具備在20至100公裏高空執行任務的能力,其作戰範圍之廣泛、打擊力量之強大,甚至能夠對軌域衛星構成直接威脅,這讓人對其戰鬥實力不禁心生敬畏。

廣為人知的是,普通的戰鬥機通常在約20公裏的高度範圍內翺翔,即大約2萬米。然而,米格-41卻能夠毫不費力地超越這一界限,踏入尋常戰鬥機難以觸及的臨近空間,其飛行高度達到普通戰鬥機的十倍之多。這一特性為米格-41帶來了無可比擬的戰術優勢。憑借其在高空中的卓越表現以及驚人的飛行速度,米格-41在應對敵方攔截時幾乎能夠自由穿梭,使得一般的防空導彈在追蹤它時顯得力不從心。

現今,世界多數防空導彈的速度多集中在2至3馬赫的範圍內,相較於米格-41那驚人的4馬赫極速,簡直像是蝸牛與獵豹的賽跑。更令人咋舌的是,米格-41能毫不費力地攀升至2萬米以上的高空,這對於多數防空導彈而言,如同觸及天邊的距離,完全無法構成實質威脅。即便是一些標榜能攔截彈道導彈的先進反導系統,在遭遇米格-41時也會顯得捉襟見肘。要知道,反導系統主要是為了應對彈道導彈而設計的,但彈道導彈在進入臨近空間或沖破大氣層後,其機動性大幅下降,只能按預設軌域前進。然而,米格-41作為一款頂尖的戰鬥機,不僅擁有超凡的速度,還具備極高的機動性,能夠隨時調整飛行軌跡,這使得反導系統難以精準預測其行進路線,因此大大降低了攔截的成功機率。

從這一角度看,倘若俄羅斯能夠順利實作米格-41的研制,這勢必將對現有的戰爭動態產生革命性的變革,甚至可能催生一場軍事領域的全新浪潮。但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差距,就當前科技實力而言,要制造出像米格-41這樣的「空中王者」絕非易事,面臨重重挑戰。米格-41的研發包含了眾多尖端科技及尚未普及的前沿技術,因此,當前世界上尚無單一國家能獨立承擔這一任務,俄羅斯自然也不例外。

首當其沖的挑戰在於,確保米格-41能夠在海拔20至100公裏的臨近空間實作自由翺翔,同時保持其高度的機動效能,這無疑是一個極具難度的任務,世界上多數國家恐怕都難以應對。

截至目前,中美兩國是僅有在臨近空間飛行器領域實作顯著進展的國家。中國在2017年公開披露了名為「騰雲工程」的計劃,其旨在開發一種能夠自由穿梭於地面與高空之間的空天交通工具。這款飛行器擁有直接從地面升空並飛抵20至100公裏高度的臨近空間的能力,其飛航模式仿佛科幻大片中的奇幻場景。

在俄羅斯追求米格-41的研發之路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是,他們需要像中國那樣,首先攻克空天飛行器的技術難題,使其具備進入臨近空間的能力。

盡管如此,盡管俄羅斯可能在空天飛行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但要實作米格-41的終極目標,仍有一段相當長的旅程需要跋涉。因為空天飛行器雖具備進入臨近空間的能力,但這並非等同於它能以驚人的4馬赫速度進行高速飛行。

在2024年的節點上,中美兩國雖然在空天飛行器技術的研發上有所斬獲,但要達到實際戰場套用的階段,顯然還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歷程。

對於俄羅斯來說,至今尚未公布有關空天飛行器的具體研發專案,更不用說其標誌性的米格-41戰鬥機了。

實際上,當今世界範圍內,飛行器若在20至100公裏的高度區間內飛行,並且速度能達到4馬赫,它們普遍被稱為「導彈」,特別是彈道導彈這一類別。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導彈在設計時並不特別強調機動性,因此能夠實作極高的速度。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當飛行器的速度飆升到4馬赫的驚人水平時,傳統的氣動設計布局將無法再滿足其高速飛行的需求,變得不再適用。

為了確保米格-41在高速飛行時仍能保持卓越的機動效能,我們必須為其量身打造一種前所未有的氣動設計,這一挑戰之大,足以與歷史上螺旋槳飛機向噴射式飛機技術飛躍的壯舉相媲美。

除了上述提到的,飛行速度達到4馬赫對飛行員的體能狀況提出了極為嚴苛的挑戰。在米格-41僅進行平穩的加速和直線飛行時,飛行員或許還能勉強應對。然而,一旦涉及執行復雜且高難度的機動操作,飛行員的身體將面臨巨大的負荷,這種壓力甚至可能達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從當前的技術發展狀態來看,人類尚未具備創造類似米格-41這樣的「空中巨獸」的能力,它更像是一個僅存在於科幻文學中的構想,而非現實可行的產物。

簡而言之,基於俄羅斯當前的科技水平,研發像米格-41這樣的六代戰鬥機尚顯倉促,實際上連五代機的研發也尚未全面完成。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的軍工產業鏈遭受了深重打擊,不少武器裝備的維護工作不得不依賴烏克蘭的協助,研發新型武器更是面臨重重困難。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俄羅斯獨立研發新一代戰鬥機,雖有意願但力量不足。

談及俄羅斯當前研發的蘇-57戰鬥機,盡管其設計藍圖已完備,但俄羅斯空軍尚未將其正式納入裝備序列。在當前五代戰機主導的天空競技場上,唯有擁有同等實力的戰鬥機,方能確保空中優勢。然而,目前俄羅斯空軍的主力機型仍舊是蘇-35等四代戰機,而蘇-57的產出量則顯得相當有限。

一個不容忽視的真相是,蘇-57戰鬥機在設計上似乎存在某種局限,這使得它難以充分適應俄羅斯空天軍嚴苛的作戰要求。而更令人感到困擾的是,這款原本由俄羅斯與印度攜手研制的戰機,竟連其合作夥伴印度也對其效能表示不滿,從而選擇了終止合作。

從當前的情況可以看出,俄羅斯在五代機的研發上尚存未完成的挑戰,而對於更為先進的米格-41六代機,其實作的難度對俄羅斯而言更是幾乎達到了無法逾越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