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兩岸關系巨變:關鍵軍事部署首度揭露

2025-01-22軍情

新戰機與駁船亮相

12月26日是教員誕辰131周年,中國同日公布兩款新戰機:成飛的殲-36和沈飛的殲-50。12月27日,全球首艘帶電磁彈射的兩棲攻擊艦076「四川艦」下水。

1月18日,在紀念一江山島戰役勝利70周年的日子,解放軍公布了一款大型特種駁船,用於兩棲登陸。考慮到兩棲登陸常關聯台灣,這是否意味著與台灣有關?若屬實,台灣將失去防禦屏障,其長期依賴的天險也將不復存在。

解放軍登陸能力提升

台灣地形中間高、四周低,平原少、山地多,且主要集中在西部,這增加了兩棲作戰的難度。過去,解放軍只能在西部少數幾個地點進行大規模登陸,風險很大,因為敵方已在此部署火力。

2024年,解放軍進行了多次台海演練,證明可以從東西兩方向發起進攻。特種駁船的出現表明,解放軍現在可以從台灣任意海岸線實施登陸。1月18日公布該駁船可能與此有關,但這不是唯一原因。

武力統一台灣的駁船登陸方案

這種特殊駁船需在完全控制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條件下使用。據報道,廣東一造船廠已建成5艘此類駁船,載重能力強,可伸出120米長的硬橋,為登陸部隊提供重型裝備快速通行的通道,但無自衛能力。

簡言之,若武力統一台灣,首先是海空力量建立反介入/拒止區,阻止外部幹涉;接著是導彈打擊台灣關鍵設施;最後是兩棲部隊立體登陸。除直升機外,海上登陸需靠這種駁船。一旦開始登陸,不僅人員要上岸,重型裝備如99A或96A/15式坦克在無現成港口時,也依賴這種駁船。

解放軍急需076與055以應對美幹預

關於安全性的討論已提及,若要武力收台,關鍵在於防止美國幹預。一旦解放軍行動,美軍航母打擊群會迅速介入,即使不直接參戰也會施加壓力。

因此,076兩棲攻擊艦、第二批次055萬噸驅逐艦和特種駁船是解放軍亟需的裝備。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076將承擔「小航母」角色,負責指揮和對陸打擊;055則需保護並阻止美軍航母靠近。加上陸基航空兵支援,中國能否控制台灣附近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美軍人員撤離難題

美軍面臨的問題是,在從第一島鏈撤退的背景下,為保持存在感只能依賴航母。為何美軍要從琉球群島撤出9000名士兵?航母和戰機可以迅速撤離,但人員需逐步後撤且數量有限。美軍在南韓和日本分別駐紮了2.85萬和5萬人,若一次性撤離大量人員,將引發不利的國際輿論。

因此,看似無攻擊能力的特種駁船,其威懾力並不亞於055型萬噸驅逐艦,只是外表顯得溫和。

特種駁船助力南海島礁建設

許多人忽略了這款特種駁船還可用於南海的建設和開發島礁。島礁周圍的水文條件復雜,遍布礁石,大型船舶難以靠近,而這種駁船能解決「最後一公裏」的問題。中國已收復並改造了40多處島礁,未來還會繼續。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這類駁船的出現不足為奇。盡管可能與台灣有關引發討論,但目前僅有的5艘駁船更可能主要用於南海島礁建設。武力統一非首選,和平統一是目標。

美軍撤離與台海平靜

在美軍計劃撤離第一島鏈的背景下,台灣的戰略價值下降,否則美國不會積極拉攏菲律賓,並於1月17-18日與其進行軍事演習。此次演習中,「卡爾-文森號」航母特意前往南海支持菲律賓。

然而,自2024年中國解放軍舉行多次軍演後,台海地區反而趨於平靜。實際上,美國已難以實質性影響台海局勢:一方面,東海艦隊的強大和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使美軍航母難以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陸基東風導彈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相比之下,菲律賓對美國更為重要,因為控制南海對中國海空力量有更高要求。但這一戰略幻想也已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