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美國逐漸將戰略重心從歐洲和中東轉向亞太地區,再加上美國在經濟上,推動西方陣營和傳統盟友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投資阻撓,試圖推動供應鏈,產業鏈重塑。
在軍事上,加強中西太平洋南海和台軍地區的軍事存在,向台灣當局擴大軍售規模,在政治上與菲律賓,日本,澳洲等國沆瀣一氣,遏制中國。
中美之間的摩擦頻率越來越高,讓外界不免擔心,中國未來會不會發生嚴重的軍事沖突。
但即便是最悲觀的結局,即中美之間真的發生大規模沖突,許多持過分樂觀心態的人依然認為,憑中國地大物博的自然環境和人口眾多,工業產能強大的後天條件,完全可以在和美國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撐很長一段時間,完全不用擔心。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會以俄烏大戰後的俄羅斯作為例子,稱同樣是大國,且在戰後遭到西方國家全面制裁的俄羅斯都能挺住壓力,照樣過日子,那麽中國也一定能和俄羅斯一樣挺過去。
但殊不知,比起俄羅斯,中國要面臨的壓力更大,外部環境也更險惡,中國無法從當下的俄羅斯身上借鑒經驗。
1,外部環境更險惡
必須承認的是, 中國的外部環境要比俄羅斯更加險惡。
2022年2月之前的俄羅斯,也面臨西方陣營的壓力。
但需要註意的是,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北約國家中軍力最強的美,英,法,德四國便下調了軍費,削弱了在歐洲大陸上部署的部隊,裝備數量。
而且,這些北約國家中的軍事強國,本身離俄羅斯的距離都很遠。
與俄羅斯直接接壤的東歐國家,如波羅的海三國,波蘭雖然有很強的抗俄情緒, 但他們的軍力在整個北約陣營中都不算強。
更何況,俄羅斯與美英法德這四個北約強國之間還有白俄羅斯等國充當緩沖,北約的軍事壓力不至於直接懟到俄羅斯臉上。
相比之下,與中國相鄰的日本,南韓都不是什麽軟柿子,而且他們都直接存在於中國的門口。
要知道,日,韓本身的軍事實力放到歐洲,一點也不比英法德這些國家差, 甚至在許多領域還要更強。
且美軍在南韓,菲律賓,日本都駐紮了軍隊,近年來還加強了在台海,南海方向的軍事存在。
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美軍還可以從嘉手納空軍基地,群山空軍基地等地直接派遣飛機逼近台海,南海和黃海地區。
即便是軍事實力很弱的菲律賓,也透過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的使用權,在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中立了功,讓美國透過在呂宋島,巴拉望島的9處軍事基地,更加方便地幹預南海和台海事務。
可以說,中國與西方陣營之間完全是貼著臉,沒有緩沖區,而且,與日韓美貼臉的這些地方還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膏腴之地。
而俄羅斯與北約國家之間還有緩沖區,沒有到貼臉的地步。
更何況,即便俄烏大戰發生後,西方陣營在俄羅斯邊境的軍事部署也相當有限,能動用的機動兵力也就只有波羅的海沿岸的三四萬兵馬和俄芬邊境的數萬軍隊而已,很難對俄羅斯的心腹地帶造成威脅。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 美,日等西方陣營離中國更近,而離俄羅斯稍遠。
而且中國目前不僅在東部沿海的正面方向面臨美國,日本,南韓,菲律賓等美國傳統的盟友的壓力,需要克服三條島鏈的重重阻礙。還需要應對側翼的來自印度的風險。
此外,即便是在現在,北約依然有很多國家依然沒有在俄烏開戰後將軍費開支提高到占GDP的2%以上,歐洲多國依然沒有開足軍工產能,美國也不願意在歐洲投入更多的軍事資源,以至於他們連援助烏克蘭的炮彈產能都跟不上。
相比之下, 中國周邊的日本,南韓,菲律賓等近年來軍費開支都節節攀升。
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搞解禁軍備發展限制的小動作,2012年的釣魚台問題發酵讓日本更進一步,大振幅增加了軍費開支。
而2022年俄烏大戰的爆發讓日本有了更多理由擴充軍備,其2024年的軍費已經高達559億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16.5%,要知道,2023年的日本軍費,也是在2022年軍費的基礎上增加了11%的。
南韓在2022年以後也提高了軍費,2022年,其軍費開支是464億美元,2023年達到了479億美元,實作了軍費占GDP比重超2%的目標。
哪怕是菲律賓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弱國。也在近年來也透過軍購擺脫了 「海軍無導彈,陸軍無遠端,空軍無四代機」 的尷尬處境。
就連遠在南半球的澳洲,近年來也表現出強烈的北進欲望,提出了要將海軍水面艦艇陣容擴充一倍,並積極幹預南海事務的計劃。
更值得註意的是,與歐洲這些制造業和軍工產能已經大振幅下降的國家不同。
緊挨著中國的日本和南韓雖然在工業產能上不如中國,但與老歐洲比起來,他們的制造業,重工業基礎依然完好,產能也更強勁,生產軍工產品的速度也比俄羅斯面臨的老歐洲更強。
且美國如今的戰略重心正好在亞太,他們很願意在中國周邊投入大量資源。 這就導致了如今中國在周邊面臨的競爭對手,要比俄羅斯面臨的對手更加強大。
2,中國離不開對外交流
中俄兩國不同的國情也導致了中國比俄羅斯對海外市場有更大的依賴性。
俄羅斯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參與度並不高,加入全球市場的時間也很晚,很多時候在全球貿易中扮演的是資源出口國方角色,其輸出主力是石油,天然氣和糧食,化肥。
但來自俄羅斯的油氣能源完全可以在中東,非洲和北美找到替代者,糧食和化肥也可以從北美和澳洲找到替代。
因此,俄羅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並不強,全球市場對俄羅斯的影響也沒有到了要命的地步。
從2014年俄羅斯因為克里米亞入俄導致被制裁以來,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便是中國這些非西方陣營的國家。
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參與度要比俄羅斯更高。
中國在90年代深化改革以及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經濟發展已經完全融入了全球市場。
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外貿中,國內消費市場盡管已經大大增長,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至今仍然是美國市場。
中國制造的商品也需要透過海外貿易的渠道銷往海外,以便賺取外匯。
外貿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沒有外貿作為支柱,中國的許多中小企業,工廠就會面臨經營危機,就業也會受到影響,連帶著影響國內消費市場。
而與中國最重要的前十大貿易夥伴中,東盟排第一,美國排第二,歐盟排第三,日本,南韓,澳洲和英國也位居前列。
可見, 中國在經濟上很難像俄羅斯這種經濟上較為封閉的國家一樣自己跟自己玩 。
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人口眾多,要消耗的資源也非常多,中國雖然看起來地大物博,但自身的資源卻不足以滿足需求。
而俄羅斯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俄羅斯的自然資源本來就很豐富,自然資源和糧食也非常充足,完全不用為糧食,礦產和能源短缺的問題發愁。
在糧食方面,中國雖然在眾多谷物,肉類方面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 但眾多的人口讓中國依然依然需要從海外市場采購大量的糧食。
僅2023年,中國便從海外進口了1210萬噸小麥,2713萬噸玉米,263萬噸稻米。三大主糧之外,還進口了2074萬噸大麥,521萬噸高粱,9941萬噸大豆,981萬噸食用油。
此外,中國還需要在同一年進口155萬噸豬肉,274萬噸牛肉,460萬噸水產等滿足民眾的吃肉要求。
這些谷物,油料,成品油和肉類主要的來源地中雖然也有巴西,阿根廷,俄羅斯這些非西方國家。 但美國,澳洲等西方陣營國家所占的份額也很大。
許多網友所看到的「中國糧食自給率95%」實際上指的是米,麥,玉米這些谷物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5%,像豆類,成品油,肉類這些是不包含在裏面的。
甚至於,在促進農作物和牲畜產量增量方面極為重要的化肥原料和飼料原料上,中國也高度依賴海外進口。
而俄羅斯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俄羅斯是一個糧食凈出口國和化肥,飼料出口國,他們根本不用為吃飯問題發愁。
在能源方面,俄羅斯完全是能源出口國,不缺油氣,不缺煤電。
而中國則是凈進口國,以2023年為例,中國在這一年進口了5.63萬億噸原油,4.7億噸煤炭,1.2億噸天然氣。
雖然俄羅斯,委內瑞拉,安哥拉等非西方國家占有一定的進口份額。 但美國,加拿大,澳洲,中東國家的作用更大。
在礦產資源上,俄羅斯豐富的資源儲備也足以讓他們自給自足,而中國在鐵礦石方面嚴重依賴澳洲和巴西進口,銅依賴拉美和非洲供應,有色金屬依賴非洲,東南亞和拉美。
總之,種種痕跡都表明,俄羅斯可以在和西方關系不好的時候關起門來吃喝,資源不愁,而中國做不到。
參考資料:
1,2024.6.26-環球網-趙敬雅:軍費「2%現象」折射全球安全困境
2,2024.1.19-糧油市場報-2023年中國糧食進口同比增長11.7%,進口食用植物油同比增長51.4%
3,2024.1.12-華爾街見聞-中國2023年原油、煤炭進口量創歷史新高,12月天然氣、大豆進口增幅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