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北沙窩哨所:在沙漠邊緣種下希望

2024-10-18軍情
付冰玉在高一寒假時跟著父親巡邊。受訪者供圖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羊牛。」22歲的付冰玉小時候學跳舞,舞蹈表演中的這句話讓她至今印象深刻,覺得好像在說自己的故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師一八六團北沙窩哨所,是一個邊境哨所,也是付冰玉的家。該哨所位於中哈邊境63號界碑附近、沙漠邊緣,距離邊境線不足1000米。2012年起,付冰玉的父母付永強、劉桂芝便開始在這裏巡邊、守邊。付冰玉說:「我家就在團場的盡頭,界碑就在我家房後頭。」
剛來的時候,北沙窩哨所沒水沒電沒草沒樹,因為靠近沙漠且經常刮風,哨所門前的沙子厚度有時能達到30-50厘米。北沙窩哨所所長付永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掃沙子,然後升國旗,再去邊境線巡邏。
這裏遠離居民區,沒事的時候,劉桂芝經常趴在窗台往外看,「看有沒有人,能不能聽到車聲」。
付永強夫妻帶著付冰玉剛搬到北沙窩哨所時,付永強的大兒子付萬裏正在四川成都讀大學。他說,那段艱難的日子,沒能陪在家人身邊幫忙出力,每次想起來都很心疼。
2016年4月,北沙窩哨所「夫妻哨」付永強、劉桂芝在春季植樹防沙。郝勝忠/攝
哨所距離學校較遠,付冰玉在上學時一直寄宿在親戚家,節假日才回家。她說:「在學校遇到問題沒辦法及時跟父母溝通,更多要靠自己,這反而讓我成長得更快。」
付永強曾見過狼從哨所門前經過。女兒放假回家,夫妻倆去巡邊,要留她獨自在家時,總會特別擔心。「閨女年紀小,我們只能把她鎖在房子裏。」付永強說,有時回去得晚,女兒已經趴在凳子上睡著了,「心裏特別不是滋味」。
冬天的時候,哨所附近冰雪封路長達5個月。如果天氣好,付永強夫妻會帶著女兒去巡邊。付冰玉說:「一開始挺好奇的,走著走著就覺得有點枯燥,因為周圍只有樹和沙漠。冬天雪後白茫茫一片,看久了會頭暈,眼睛周圍和頭發上都會結冰。」
2014年,付萬裏大學畢業,毅然選擇回到家鄉。他現在是團場的一名職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相關工作。談及巡邊戍邊,付萬裏最先想到的畫面是崎嶇的道路、父親的背影。
父子兩人巡邊時,付永強會時不時給兒子指一指遠處,告訴他那是什麽地方;有時也會講一些巡邊的註意事項。這都是付永強在一次次巡邊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2015年春節,剛學會騎馬的付永強在64號界碑附近巡邏時,雪地裏突然竄出一只野兔,馬受到驚嚇後狂奔亂竄,付永強被重重甩下,腳腕卡在腳蹬上,生生被拖出去50多米。好在身上穿著棉衣,有驚無險,付永強僅休息了3天,又出門巡邏了。
還有一年冬天,夫妻倆在一次巡邏途中突遇大風雪迷了路,手機沒有訊號,兩人靠著僅剩的半塊饢和雪水,在雪窩子裏避風,直到第三天才被路過的牧民搭救。
現在來到北沙窩哨所,早已不見「黃沙漫天飛舞,巡邏後口袋裏能掏出一把沙子」的場景,這裏綠樹成林、綠草成茵。
為改善自然環境,一八六團組織人員移栽樹木、栽種樹苗。付永強帶著妻子一邊巡邏,一邊植樹種草。「綠色代表希望。」付永強指著哨所旁邊兩棵楊樹說,這是他最早種下的兩棵樹,當時只是小樹苗,現在已經長得很粗了。
在這裏種樹,澆水至關重要。在團場的支持下,哨所接通了水管,能對樹木進行滴灌。晚上風大,會導致滴灌的水管和樹木錯開,付萬裏會和父親一起,半夜爬起來搬水管,重新把滴灌口對準每棵樹。
而樹下的草種了3年才長成。付永強說:「以前沒經驗,草種上之後,一刮風,草種就被刮跑了。我們就在草種上鋪防曬網,等草發芽之後再把網揭掉。」
付萬裏記得,樹還沒長起來的時候,風沙一刮,沙子堆得厚厚一層,第二天早上家門都打不開。現在風刮起來,雖然也有沙子,但比以前少多了。付永強夫妻管護著哨所周邊300多畝土地的3萬多棵樹,有效阻斷了沙漠的蔓延。
隨著國家興邊富民政策的推進,以及網絡的連通、高科技器材的使用、基礎設施的建設,戍邊的工作越來越便利,生活也越來越好,付永強家裏有蔬菜大棚,還養了50多頭牛。他說:「雖然戍邊很苦,但在邊境線上能致富,這樣能吸引更多人來守邊護邊。」
以前,付冰玉對父母的工作了解不多,如今,她對父母既羨慕又心疼,羨慕他們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也心疼他們受過的苦。
今年,付冰玉從新疆農業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後,選擇成為一名「西部計劃」誌願者。「看到學校關於‘西部計劃’的宣傳,其中提到‘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這句話激勵了我。」這讓她想到父母的經歷,當時邊境線上需要有人守護,他們就去了,「現在國家需要誌願者去服務,那我也可以去。」
最終,付冰玉被分配到距離家400多公裏的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青河縣位於準噶爾盆地東北邊緣、阿爾泰山東南麓,與蒙古國接壤。
「來了之後才知道青河縣在山溝溝裏。」付冰玉說,雖然離家有點遠,但它也在邊境線上,也有口岸,跟家裏有點像。
跟付冰玉一起來的,還有很多來自湖北、黑龍江、雲南等地的誌願者,他們中不少人是第一次來到新疆。「青河縣哈薩克族群眾特別多,還有回族、維吾爾族群眾。我從小在這裏長大,適應得更快一點。」付冰玉說。
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付冰玉面對艱苦條件也能適應得很好。她說:「雖然還沒跟父母商量,但我想留在這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喆 田宏煒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