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軍上將回憶長津湖:誌願軍犯了戰術錯誤,否則美軍會全軍覆沒

2024-11-07軍情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最具爭議的戰鬥。

拋開勝負不談,僅從過程來看,這場戰役中,誌願軍和美軍均展現了卓越的戰鬥素養。從9兵團的隱蔽穿插、分割包圍、突襲作戰,到陸戰一師的緊急防禦、局部反擊和定向突圍,雙方在每一個階段的對抗都堪稱「教科書級別」。

然而,從長津湖戰役正式進入戰爭狀態以來,中美雙方不斷犯錯,甚至有些錯誤堪稱「愚蠢」。

為什麽一場高質素的對局會呈現出如此明顯的兩極分化?從美軍的視角來看,他們如何評價誌願軍在長津湖戰役中的表現?

關於長津湖地區的地形,很多人都有誤解。實際上,這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湖泊,而是由兩個湖泊組成。更為專業的說法是「長津水庫」,這是美軍的稱呼。在北韓北部,有兩個相鄰的人工湖,分別名為長津湖和赴戰湖。周圍群山環繞,平均海拔約1300米,並且修建了多座梯級水電站。

由於地處偏北且山巒高聳蓄水,當地從10月下旬便逐步進入冬季,平均氣溫可降至零下27攝氏度。大雪封山時,道路不通,人跡罕至,訊息十分閉塞,堪稱天然的「牢籠」。

從軍事角度來看,山水交錯的地形根本不適合機械化部隊的行軍。此外,如果部隊分散行動,還容易遭遇伏擊,難以保證首尾的安全。然而,作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卻將美軍的主力陸戰一師派往了長津湖。這一決策的背後,正是源於他的「貪婪」。

自韓戰爆發以來,美軍情報部門一直處於自我欺騙的狀態。最初,他們堅信中國軍隊會因畏懼與美軍作戰而絕不參戰,結果導致美軍騎兵一師在雲山遭到誌願軍的迎頭痛擊,甚至連對手是誰都未能辨識。隨後,美軍又判斷誌願軍參戰僅是為了保衛鴨綠江一帶,並無與美軍決戰的意圖或能力。

正是基於情報部門的保證,麥克阿瑟制定了一個「宏大」的戰略計劃:

透過利用空中優勢摧毀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梁,阻斷誌願軍的增援部隊進入北韓。與此同時,發動地面攻勢:東線的第10軍向長津湖以西推進,西線的第8集團軍從清川江向北推進,以鉗形攻勢向鴨綠江推進,意圖圍殲中朝聯軍,在聖誕節前結束韓戰。

正值此時,美軍前線傳來誌願軍撤兵的訊息,麥克阿瑟欣喜若狂,立刻下令各部隊迅速追擊,要求在鴨綠江結冰前發起攻勢。然而,麥克阿瑟萬萬沒料到,這次所謂的撤退,實際上是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策劃的最大一盤棋。

為了吸引美軍追擊,38軍、39軍、40軍和42軍各派出一個師作為誘餌,主動示弱後撤。同時,秘密調動預備進攻台灣的9兵團15萬精銳部隊進入北韓,在長津湖設下一個巨大的包圍圈,目的就是要徹底殲滅美軍王牌陸戰一師。

然而,一場中美雙方全力部署的大決戰,一開始就漏洞百出。而最先察覺到異常的,恰恰是被視為獵物的陸戰一師。

當陸戰一師翻越長津湖的山嶺時,意外地俘虜了三名落單的誌願軍士兵,並從他們口中得知了一些初步資訊:

誌願軍第58師、第59師和第60師已抵達長津湖柳潭裏地區。中國方面的戰略是待陸戰一師透過後,迅速向柳潭裏南部和西南部推進,切斷美軍的補給線,並封鎖其撤退通道。

從上帝的視角來看,這則情報足以讓陸戰一師感到絕望。因為58師、59師、60師對美軍而言完全是陌生的番號,它們隸屬於駐紮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第9兵團20軍。這意味著,長津湖現在不僅有中國部隊存在,而且其人數至少相當於一個軍。

直到此刻,陸戰一師依然有一線生機。在誌願軍完全封閉包圍圈之前,只要他們決意撤退,就能迅速逃離長津湖地區。盡管撤退過程中可能會損失部份兵力,但總比全軍覆沒要好。

諷刺的是,當情報傳遞到陸戰一師指揮部和美第10軍指揮部時,反饋竟然驚人地一致:由於情報來源僅為普通列兵,其級別太低,無法令人信服。

對美軍指揮層而言,這條情報的來源確實相當尷尬。如果僅憑三名誌願軍士兵的說法就判斷長津湖存在埋伏,從而讓陸戰一師甚至整個美軍東線兵團匆忙撤退,那麽如果這訊息是假報,誰將承擔延誤戰機的責任?而且,若是沒有一聲槍響便倉皇逃離,陸戰一師豈非成為全球的笑柄,讓人哂笑不已。

歸根結底,即便情報確鑿,傲慢的陸戰一師也不會相信。當時美軍上下,包括麥克阿瑟在內,都極度自信,認為誌願軍不堪一擊。因此,即便有埋伏的警告,他們也不認為僅僅裝備輕火力的誌願軍,能憑借步槍和手榴彈擊敗完全機械化的陸戰一師。

事實表明,美軍的無知與自負最終導致了陸戰一師的慘敗。師長史密斯在戰後無奈地承認:

「這場戰役的失利,源於我們之前忽略了俘虜提供的情報。」

在長津湖,美軍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但幾乎與此同時,誌願軍也犯了關鍵性的失誤。

第九兵團原本制定的戰術是「迂回切斷、包圍殲擊」。簡而言之,就是要把陸戰一師引入包圍圈,然後透過突襲將敵人分割成幾段,逐一殲滅。

但一開始,這個「切斷」的步驟就出現了問題。

第9兵團的伏擊圈設在距離陸戰一師柳潭裏營地非常近的地方,這使得兩個主力陸戰團剛一離開營地,就遭遇了誌願軍的襲擊。這兩個陸戰團雖然很快就被切斷了與營地的聯系,整個部隊甚至被分割成五個部份,但各部份之間的距離非常短。

因此,在第一天夜晚遭遇襲擊後,第二天美軍各部隊迅速展開反擊。憑借空中優勢和強大的火力,他們打通了被切斷的道路,成功使主力部隊重新匯合,並迅速透過原有陣地轉入防禦狀態。戰場局勢急劇變化,凝聚力量的陸戰一師不僅擺脫了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還積累了足夠的實力來進行突圍作戰。

運動戰轉變為陣地戰,零散的陸戰一師變得統一,關鍵在於第9兵團的伏擊圈位置選擇不當。後來的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上將,在回憶長津湖戰役時特別提到了這一點:

「誌願軍在戰術上出現了失誤。假如他們的伏擊部隊能夠沿道路後撤2至3英裏,便可以完全切斷陸戰一師兩個團與營地的聯系,那時我們只能面臨被各個擊破的命運。」

美軍忽視了俘虜的反饋,而誌願軍也未能耐心等到陸戰一師主力離開營地。這兩件事實際上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中美雙方對彼此的了解不足,導致在情報偵察和判斷上出現了失誤。

九兵團將士初入北韓時,對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的了解僅限於一本名為【血腥的歷程】的小冊子。此書由蘇聯海軍上尉多伊紮什維裏所著,內容記錄了陸戰一師的相關情況:

「強盜頭子麥克阿瑟對海軍陸戰一師發表了一番講話:在你們前方,是一座充滿財富的城市,那裏有無數的美酒和佳肴。攻下漢城後,城裏的姑娘們將全部屬於你們。居民的財產歸征服者所有,你們可以將它們寄回家中。」

盡管美軍堅決否認並拒絕承認他們的總司令麥克阿瑟曾發表過這樣的言論,並稱這是對陸戰一師的嚴重誹謗,但實際上,麥克阿瑟以其口無遮攔而聞名。在「聯合國軍」中,也確實存在一些誇張的動員口號。比如,當誌願軍50軍在仙遊擊敗了英軍29旅的一個皇家重坦克營時,就發生了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情景:那些停滯的坦克上不斷迴圈播放著一段錄制好的廣播。

「投降吧,中國人。隨我們一起去漢城吧!那裏有美女!」

與「聯合國軍」的輕浮傲慢相比,誌願軍始終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視為最高的戰鬥信念。因此,在長津湖戰役初期,美軍便深刻感受到了這種滿懷仇恨的進攻。許多美軍幸存士兵在回憶這段經歷時,都有著相似的描述:

「炮火聲在睡夢中將我們驚醒,照明彈的光亮中,我們目睹了湧動而來的中國士兵。他們用英語高喊:‘陸戰一師,殺死你!陸戰一師,死去吧!’中國人的進攻令人毛骨悚然,極其殘酷。」

在抗美援朝的首次戰鬥中,第三野戰軍的王牌部隊——20軍和27軍,展現了非凡的戰鬥力。與此同時,美軍的王牌部隊陸戰一師也表現得十分出色。美軍的軍史中詳細記錄了長津湖戰役的第一天,特別提到一個關鍵陣地的代號:1282高地。

在長津湖戰鬥中,最為激烈的戰場位於西南部的柳潭裏。這是一塊被眾多高地環繞的小盆地,四周分布著1167、1240、1282、1384、1402、1400、1581、1419等高地,其中1282高地尤為重要,是柳潭裏的關鍵咽喉要地。

駐守該地區的是陸戰一師第七團二營E連,這支部隊在美軍中享有盛譽。連長菲利普斯上尉在遭到襲擊後,迅速將防線轉移到高地,設立了倒三角形的防禦陣型。他將兩個排部署在主峰位置,而另一個排則安置在柳潭裏方向的山嘴上,以形成交叉火力網。周圍山坡上的陣地則布滿了絆索和照明彈。

然而,這種部署在E連內部引發了不少爭議。前線指揮的排長楊西曾在瓜島戰役中榮獲海軍十字勛章,被譽為戰鬥英雄。他在回憶這場戰役時,不禁抱怨道:

我們在北面布置了一個圓形陣地以防禦敵人的攻擊,而南面高地在月光照射下,士兵的身影被投向敵人的方向。若敵人從北側斜坡爬上來,他們的身影恰好隱沒在高地的月影裏。這樣一來,敵人能看見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他們。

實際上,誌願軍正是充分利用了月影的掩護。

黃昏時刻,誌願軍的小規模突擊隊對美軍陣地進行了短暫的襲擊,意在尋找其薄弱點和空隙。晚上十點以後,柳潭裏山谷驟然響起了密集的槍炮聲,急促的口哨和軍號聲宣布了進攻的開始。迫擊炮猛烈轟擊美軍陣地,誌願軍步兵迅速拉近距離,進行手榴彈投擲和輕機槍射擊。

此刻的E連絕對不會知道,承擔進攻1282高地任務的誌願軍部隊,正是聲名顯赫的濟南第一團——27軍235團。若論戰史的輝煌程度,235團可能是長津湖戰役中雙方所有參戰部隊中最為傑出的存在。

然而,對於235團而言,直到此刻,他們仍對自己的對手一無所知。盡管作為一支在國內戰場上多次與美械部隊交鋒的精銳部隊,235團起初僅僅將美軍視為膚色不同的國軍部隊,認為只需頂住第一波火力沖擊,沖上陣地後,一排手榴彈,再加上氣勢如虹的一聲吶喊,便能迫使對方乖乖投降。

直到進攻開始時,235團才意識到戰場形勢與預期完全不同。無數照明彈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夜襲的優勢蕩然無存。誌願軍采用迫擊炮和手榴彈煙幕掩護的突擊方式,但在美軍密集交叉重火力網的壓制下,仰攻難度極大,根本無法推進。僅在第一圈進攻中,235團的兩個突擊連便因傷亡過重,失去了戰鬥力。

在進攻方的火力顯著弱於防守方時,註定需要承受更大的代價,這是一條不可改變的軍事定律。

同樣,在誌願軍的猛烈進攻下,陸戰一師E連也陷入了混亂。一線防禦部隊傷亡慘重,官兵幾乎人人受傷,連長菲利普斯肩部和腿部中彈,只能趴在陣地上指揮,排長楊西則被手榴彈彈片削掉鼻子,流血使他呼吸困難,幾乎窒息。

王牌之間的對決,正是如此殘酷無情。

兩個小時後,了解了彼此底細的雙方再次展開激烈交鋒。235部隊發現強攻無效後,迅速調整戰術,以班為單位在正面輪番騷擾,同時派出一個連隊進行側面迂回,最終成功沖上美軍陣地,雙方陷入了白刃戰。

美軍戰史對這場戰鬥著墨頗多,描寫得極為詳盡:

菲利普斯上尉連長身受多處重傷,最終用盡最後的力氣將步槍插入地面,嘶啞地喊道:「這是E連,我們堅守不退!」然而,他話音剛落,便中數槍,倒在陣地上。排長楊西原本鼻子就被打掉,在這次戰鬥中又被子彈擊中面部,右眼重傷。他竟然將眼球塞回眼窩,繼續帶領全排僅剩的9名士兵進行反擊。機槍組組長凱內莫為掩護戰友,被手榴彈炸斷雙腿。

戰後,美國為了表彰菲利普斯的犧牲以及楊西和凱內莫的殘疾,授予了他們戰鬥勛章,以此贊揚他們的英勇表現。

美軍極力將這場戰鬥描述為一次英雄的勝利,然而實際情況是,在1282高地的防禦戰中,E連前沿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守衛主峰的殘余部隊看到這一幕後,立即拋棄戰友,逃離陣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誌願軍235團成功占領了1282高地。

為了奪回高地,美軍主力隨即展開反擊,每次進攻都依賴於強大的火力覆蓋,炮火幾乎將整個山頭夷為平地。從早晨到下午,這樣的沖鋒竟然多達七次。

面對美軍的鋼鐵攻勢,235團英勇堅守,部隊中除了第3營較為完整外,其余連隊的傷亡情況都相當嚴重。一連的指導員叢洪章、副連長周學存、副指導員苗際乾,二連的連長叢惠滋、副連長王敬山,三連的副連長張林芝,四連的指導員王鳳鳴、副連長孫德京、副指導員徐茂祥,以及六連的連長王紹雲等都英勇犧牲。

同樣付出了巨大的犧牲,E連盡管頑強,但一旦指揮官陣亡或友鄰陣地失守,剩余部隊往往會不戰自潰,甚至大規模投降。而235團雖然同樣遭受了嚴重損失,但所有連隊都沒有撤退的命令,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決不放棄陣地。

在長津湖戰場上,1282高地的戰鬥堪稱全域的縮影。中美兩大王牌部隊的對決,是在戰略戰術、火力裝備,乃至意誌力上的全面比拼,每一個環節都關乎勝敗與生死。

這場巔峰對決只是長津湖戰役初期的一個真實寫照,隨之而來的戰鬥將更加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