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機和轟-20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預研了?
日前,在一張說是論文,又不像論文模式的文章中,透露了與11新機氣動布局比較相似的雙三角翼方案的轟炸機預研圖。而該轟炸機是在6XX所,於2009年的北京新一代戰鬥機發展研討會上提出方案的的放大版。主要就是安裝了6台改進版渦扇-15航空發動機,整體的推力接近100噸。
而且還擁有24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以及高達1.3萬千米的亞音速巡航航程,和1.1萬千米的1.8馬赫的超音速巡航航程,折算下作戰半徑也可達6000千米。倘若該轟炸機真的是轟-20,那麽其效能真的是太強了,也就是隱身版的圖-160。只是6000千米的作戰半徑有點不足,不足以對美國本土構成打擊威脅。也可以說,這樣氣動布局的轟炸機,就是11新機的放大深度改進版,相比而言,極為註重隱身能力和超巡能力。當然了,這還是在2012年提出的方案。是否被采納就不得而知了。
而現在又出現了轟-20的試飛圖,如果該圖片的確是轟-20的話,那這個類似11新機的轟-20方案就被舍棄了,盡管它的各項效能指標相當的強悍。現在的問題就是轟-20的定位究竟是什麽。是類似於B-2A那樣的隱身亞音速戰略轟炸機;還是像圖-160這樣的超音速非隱身戰略轟炸機;亦或是新形態的空天轟炸機。另外根據2018年和2021年的預熱的轟-20影片來看,其一定會選擇飛翼式或者三角形,背負式進氣道的基本氣動布局,畢竟這是西飛空軍公布的宣傳和招飛影片,真實性是無須質疑的。
關鍵性的問題就是2018年西飛釋出的宣傳片中,被帆布遮蓋的轟-20並非是傳統的飛翼式布局,從機頭到翼尾明顯出現了一次彎折的過渡,而非一條直線,也可以說是翼身融合。而在2021年的空軍招飛宣傳片中,轟-20就是傳統的飛翼式氣動布局,從機頭到翼尾就是一條直線而沒有彎折的過渡。另外根據最新出現的試飛圖中可見:.轟-20的外形就像西飛在2018年釋出宣傳片中的一樣,采用的是翼身融合的設計,而不是飛翼式布局的設計。
當然了,這一切的大前提就是那張試飛圖是真的;如果它是假的,那轟-20采用何種氣動布局,是否還會是大氣層內的飛行器還有待商榷。以現有的航空科技,打造一架航程超過2萬千米的超重型戰略轟炸機還是不現實的。這就是說,依靠轟-20就不必再談空襲大洋彼岸國家的本土了,加上內建導彈的射程可以夠到夏威夷就已經很不錯了。再或者可以研發一款射程在4000千米的,可以塞進戰略轟炸機內建彈艙的空射導彈也是可以達成所願的。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轟-20的研發計劃是真正存在的,同時也不存在什麽技術瓶頸,科研人員都可以解決,這幾點空軍司令已經證實了。因此而言,如今唯一不清楚的就是轟-20的真身究竟為何。畢竟在對各個島鏈上的節點都有了相關的打擊武器,用起來速度比戰略轟炸機更快也更加的安全,無非是這些遠端打擊武器的造價比空射巡航導彈或者彈道導彈貴一些。
至於轟-20的航程與作戰半徑,還是得根據東大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來分析。在轟-6K/J/N系列存量較多的前提下,類似的戰術轟炸機已經沒有多大的存在價值。根據轟-6K的發展軌跡可知,東大空軍對大作戰半徑的轟炸機還是很有需求的,不然改進出一款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轟-6N幹什麽。普遍認為,轟-6N透過空中加油之後,作戰半徑可以擴大至6000千米。
如此這般,東大空軍對轟-20的作戰半徑需求最低也是6000千米的級別,而像空射版鷹擊-21、東風-17,東風-21D也是有必要塞進內建彈艙的。否則,單就尋常的巡航導彈突防能力實在是不怎麽樣。像關島、迪戈加西亞、夏威夷等地防空體系也比較完善,也就只有使用乘波體或者雙椎體高超音速導彈才可以突破這些島嶼上的防禦。這樣體型的轟-20自然是小不了,基本上空射版本的東風-17的長度也在13米左右。
那就需要轟-20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建彈艙,即便是圖-160的彈艙長度也就只有11米而已。可想而知,這樣體型的轟-20的最大起飛重量、載彈量、作戰半徑,航發數量會達到一個什麽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