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其實韓戰無法避免!就算當年不打,後世也要打

2024-07-14軍情

韓戰被譽為我們國家的立國之戰,但決策此事非常艱難,因為從所有數據來看,這場戰爭幾乎是不可能打贏的。

195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848億美元,鋼鐵產量為8772萬噸。同期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574億元人民幣,折合229億美元,僅相當於美國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鋼鐵產量更是只有60.6萬噸,不到美國同期產量的百分之一。

這樣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再來看看武器裝備的數據,情況更是不堪。

美國的地面軍隊中一個師配備了超過140輛各型坦克、35輛裝甲車,950多門各類火炮,3800多輛車輛,1688台無線電機和145台密碼機,此外還能請求空中支援。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最精良的東北邊防軍甚至連坦克和裝甲車都沒有,嚴重缺乏防空和反坦克武器,每個步兵營只配備了3具火箭筒。一個軍的火炮數量僅為520至540門,沒有配備任何車輛,有線電話和密碼機的數量也不及美軍一個師的四分之一。

一個軍的裝備都無法與敵人的一個師相比,這場戰鬥該如何打呢?

而且,兩國的國情差異進一步擴大了這個差距。當時的中國經歷了一百年戰亂,急需重建,許多地區尚未解放,而美國盡管經歷了二戰,但其本土並未受到戰爭破壞。

即使是不懂國力和軍事的普通百姓,在對比兩國的照片後也能明白這一差距。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模組屋與中國出兵對抗美國軍隊的情況下,我們能贏得戰爭嗎?這是每個軍事領導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中國為了決定是否出兵,召開了多次會議進行研討,會上許多人表達了顧慮,主張不出兵或延遲出兵。直到1950年10月5日的會議,眾人才達成共識,一致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

在決策過程中,毛澤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胡喬木回憶:「我陪伴毛主席二十多年,記得他在兩次決策中猶豫不決。一次是1950年決定派遣誌願軍參戰,另一次則是1946年我們準備與國民黨徹底斷絕關系。」

彭德懷元帥在決策會議上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出兵北韓是必須的,即便是失敗,也相當於解放戰爭推遲幾年勝利。如果美軍駐紮在鴨綠江岸和台灣,他們隨時都能找到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彭德懷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進一步表達了他的觀點:「美國占領北韓,威脅到我們的東北;同時控制台灣,威脅上海、華東。美軍一旦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我們不能向老虎妥協,必須面對侵略進行抵抗。不與美帝國主義較量,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就會非常困難。

當時美軍已經開始幹涉中國內政,韓戰爆發後,美軍第七艦隊封鎖了台灣海峽,阻止我們解放台灣。從1950年8月27日起,美軍飛機就開始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和鄉村。

美軍已經到了我們家門口,我們必須進行反擊。當時我們的海軍還很弱小,只能在北韓進行反擊。

所以,出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我們的正義之舉。

彭德懷的決心堅定,但在對抗美軍的戰略上他非常謹慎。多年後回憶韓戰時,彭德懷說:「我對戰爭沒有絕對的把握,如果失敗,就等於國家淪陷再重建,這是最壞的情況。但透過初期的遭遇戰,我發現美軍並不可怕,這讓我有了底氣,至少能和美軍打個平手。」

彭德懷的擔憂是基於中國過去一百年來屢次面對外敵而屢遭失敗的歷史。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的侵略,我們都未能取得勝利。

然而,韓戰的勝利不僅贏得了戰鬥,還贏得了心理上的優勢,這使我們在後來面對美軍時占據了上風。

如果當時誌願軍沒有出兵,毫無疑問美軍會在鴨綠江一帶駐軍,威脅中國的東北,很容易引發邊境沖突。

東北地區在歷史上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都是如此。

中華民族的崛起需要從北韓半島驅逐美軍,如果不是當年打,下一代也將不得不面對這一戰鬥。因此,韓戰可以說是為後代打了一場預防性的戰爭,確保了長期的和平。

總之,不能在自己的床邊容忍他人安然入睡,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