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時德國士兵家信:蘇聯人普遍窮得令人吃驚,男女看上去都很臟

2024-11-08軍情

引言

1941年6月,德國軍隊開進蘇聯心臟地帶莫斯科郊外時, 士兵們在給家鄉的信件中記錄下當地的景象—這裏的土地空曠貧瘠,連一棵果樹都難覓蹤影。

人們僅靠薯仔度日,衣著粗糙簡陋,頭發油膩,渾身散發怪味,看似多日未沐。鄉村的房屋簡陋不堪,與家畜同住一室。

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先進的德國士兵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他們驚訝於這個獨聯體內部的真實面貌—— 原來蘇聯竟是一個如此落後窮困的國度,人民生活在駭人的貧苦中。

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最富足的恐怕也不過是勉強溫飽。面對這種滿目瘡痍的景象,德國士兵們心中不禁浮起一個問題:蘇聯為何是落後的貧瘠之地?

一、貧瘠的土地、匱乏的糧食、簡陋的著裝

【巴巴羅薩:德國入侵蘇聯的內幕】是收集德軍家信與回憶的書,裏面披露了在德軍占領的土地上,一些德國士兵目睹了蘇聯人民普遍貧困的景象,他們驚訝地發現,蘇聯人的生活非常艱難,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很匱乏。 這與德國宣傳的「蘇聯富裕程度不亞於美國」形成了強烈對比。

德國士兵在給家人的書信中寫到,靠近莫斯科的土地極為貧瘠,連果樹都不見一棵,人們靠薯仔充饑。他們感嘆蘇聯人如何在嚴冬中僅靠這些過活,這在德國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

的確, 自20世紀30年代起,蘇聯的糧食供應就十分短缺。後來的戰爭又導致大量糧食產區被占領,情況雪上加霜。

士兵們還註意到,蘇聯城市裏很少有人穿皮鞋和毛皮靴,大多只有粗糙的帆布鞋或鞋底纏繞樹皮。農村情況更差,人們常年穿著灰撲撲的粗布衣服。這種衣著保暖效果顯然很差,但也反映了當時物資的匱乏。

據士兵描述, 蘇聯女人普遍很臟,頭發油膩,身上散發難聞氣味 ,看樣子好像已經多日未洗。連最基本的洗浴設施也很少。而農村裏,人畜同住一個屋檐下也很常見。

戰爭不僅損毀了經濟,還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淪陷性打擊。房屋、交通、衛生條件都嚴重惡化,人們連洗澡這些起碼的衛生條件都難以得到滿足。

從士兵信件中的描述來看, 蘇聯城市與農村的生活質素差異並不顯著。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缺糧、穿糙衣、洗澡困難的情況都很普遍。 這種衛生條件,在德國士兵看來簡直無法想象,在他們眼中,這裏與文明世界完全格格不入。

二、蘇聯蕭瑟的背後:納粹的蹂躪

不能僅僅從表面的貧苦來輕蔑他們,而要審視歷史,理解蘇聯人民的苦難與犧牲。

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突然襲擊蘇聯,打斷了蘇聯和平發展的步伐。 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對蘇聯農業造成了淪陷性打擊 ,大量糧食產區被德軍占領,糧食供給陷入困境,饑荒在全國蔓延。

在戰爭頭兩年, 德軍占領了蘇聯主要的糧食產區 ,其中包括約9.8萬個集體農莊、1876個聯合農莊以及2890個拖拉機站,占到戰前總數的40%以上。這些地區在戰前集中了近一半的農機和勞動力,產量占全國的30%以上。

同時,大量農機被征調支援前線,不少農民入伍應征。農業生產因此嚴重下滑。以谷物為例,1940年產量還有9550萬噸,到了1943年已跌至2940萬噸的最低點,每公頃產量也從8.6公擔驟減至4.2公擔。

面對艱難局面,蘇聯政府采取果斷應對措施。

按照蘇共中央和史太林的決定,原本的和平發展轉為應付戰爭的經濟方式。 定量配給和糧食卡片制度在莫斯科首先推行 ,後逐步覆蓋全國。卡片能限制每個人每月的口糧消費。

隨著戰火延燒,糧食供應越發捉襟見肘。1942年春,不少蘇聯人在房前種菜,在郊區租地墾荒,勉強維持溫飽。

在這危急關頭, 蘇聯政府不斷加強糧食征購與生產,派出黨政高級官員下鄉督導。同時號召人民團結一心,一切為了戰爭勝利。

雖然後世對在戰爭過程中蘇聯在戰前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史太林模式褒貶不一,但是在這場戰爭中,它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

蘇聯人民顯露出了頑強不屈的意誌,盡管艱苦,但仍心系祖國,舍己為公。

與此同時, 驕傲自大的納粹德國士兵們則在信中嘲笑蘇聯人的貧窮與骯臟,殊不知這場災難正是他們發動的戰爭造成 。他們只會幸災樂禍,不思戰爭的罪惡,也看不到蘇聯人民隱忍奮戰的偉大精神。

三、絕望背後蘊含力量:蘇聯人民鋼鐵般的意誌

這種艱苦的生活,正是德國納粹殘酷的入侵戰爭造成的結果。本已落後的蘇聯,在戰火中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

這一口號集中體現了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發展糧食生產的核心目標。面對強大的納粹德國軍隊的入侵,廣袤的國土淪陷,糧食供給嚴重不足的困境,蘇聯政府號召人民不惜一切代價支持前線,確保最終的勝利。

這一時期的蘇聯,在德國士兵筆下呈現出一幅貧窮落後的景象。

然而,正是在這一絕望的背景下, 蘇聯人民展現出了鋼鐵般頑強的意誌 。沒有足夠的衣食資源供給,人們仍然選擇忍饑挨餓,支持這場為國戰爭。在德軍占領區,他們奮起反抗,與侵略者進行殊死博弈。

面對蘇聯人民堅如鋼鐵的意誌,納粹士兵從自大變為惶恐。他們錯誤判斷了這個國家的力量,沒有意識到窮困的外表下蘊含著什麽。 當蘇聯紅軍步步逼近柏林時,德國士兵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片土地孕育了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但為時已晚,歷史已開啟新的篇章。

正是蘇聯各族人民不畏艱難,舍生忘死的奮戰,才最終擊敗了入侵的法西斯軍隊,結束了二戰歐洲戰場的殘酷屠殺。蘇聯人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最終的勝利,以鮮血和生命證明了堅定意誌的力量。

這是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史上的光輝一頁,值得全人類銘記。

參考資料

張義德.蘇聯現代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克雷格·盧瑟.巴巴羅薩:德國入侵蘇聯的內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