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國不解,怎麽中國去了一趟月球背面,就不再宣傳五代戰機了

2024-12-30軍情

殲-20,堪稱中國的「空中霸主」。

2011年首次飛行時,大家激動得無以言表。

在此之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能夠制造出第五代戰鬥機。

如果中國能夠成功研發出來,那麽我們在軍事科技領域就真能與世界頂尖水平的選手並肩競技了。

自2011年以來,殲-20無疑已成為中國的「國寶」。

翻閱近幾年的新聞,你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首次參加閱兵、首次進行海上訓練、首次實戰部署……就像追星一樣,媒體總是熱衷於報道這些。

不過你看看現在,自從嫦娥六號成功采集了月球背面的土壤樣本後,媒體似乎對五代機的關註明顯減少了許多。

這到底意味著什麽?

月球種菜

難道在月球背後隱藏著什麽秘密,中國的戰略方向已經發生了變化嗎?

月球種植蔬菜,乍聽之下似乎充滿科幻色彩,但中國科學家正在逐步將這一目標變為現實。

2022年,神舟十三號成功在太空站開展了種植實驗,成功培育了水稻和阿拉伯芥。

2023年,天宮空間站成功培育了多種蔬菜。

月球背面的環境究竟有多麽嚴酷?

白天氣溫高得超過火鍋的溫度(127℃),而夜晚則冷得像南極一樣(-183℃)。

這溫差甚至比新疆戈壁灘的還要誇張十幾倍!

更為致命的是,月球沒有大氣層的屏障,宇宙射線直接照射到表面,猶如整日暴露在X光機下般對身體造成傷害。

再加上時不時遭遇微型隕石的轟擊,這簡直是「十級困難」級別的生存挑戰。

然而,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密封種植艙。

為植物創造了一個「微型地球」。

種植艙內填充了專門配制的營養土,能夠維持適宜植物生長的溫度(20-25℃)和濕度(60-70%)。

還安裝了LED生長燈,以模擬地球上的光照周期。

最關鍵的是,種植艙的外殼采用了一種特殊材質,能夠有效抵禦宇宙輻射和微隕石的撞擊。

當前的實驗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突破性進展。

例如,在2023年的一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在模擬的月球環境中進行了研究。

成功培育出了小白菜、 生菜和青椒的苗苗。

這些蔬菜在14天內就完成了從種子到發芽的全過程,其生長速度與地球上的情況相仿。

簡而言之,人類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道路上又取得了重要進展。

「六代機」的發展方向

那麽,問題就來了:太空技術與第五代戰鬥機之間有什麽關聯呢?

目前,五代機的關鍵特征被業內稱為「4S」。

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第一個S代表Stealth(隱形),指的是能夠避開雷達探測的能力。

例如,殲-20的外形呈現出類似於一個巨大的三角形。

表面塗覆了一種特殊塗層,使得雷達訊號難以探測,仿佛穿上了隱形衣,幾乎無法被發現。

第二個S代表Supercruise(超音速巡航),簡而言之,就是在無需使用加力的情況下,實作超音速飛行。

這就像汽車無需踩油門也能輕松行駛在高速公路上。

F-22的巡航速度可達到1.8馬赫(約2200公裏/小時),而殲-20也具備類似的效能。

第三個S代表超機動,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迅速轉彎,靈活得像泥鰍一樣。

F-22能夠進行蛇形機動,而殲-20則能夠完成眼鏡蛇機動,兩者在這一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

第四個S是資訊整合,就如同為飛機安裝了一只千裏眼。

例如,殲-20的傳感器能夠偵測數百公裏範圍內的目標,並且具備與其他戰機共享資訊的能力。

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白帝」乙型概念機,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它的設計速度可達16馬赫,相當於每小時19200公裏!

這到底是什麽意思?

從北京飛往紐約,理論上只需12分鐘。

而且,由於采用了AI駕駛技術,完全不需要擔心人類無法承受高速行駛所帶來的壓力。

更厲害的是,這架飛機不僅能在大氣層中飛行,還能飛躍進入太空。

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軌域調整。

這款空天戰機體現了「六代機」發展的趨勢。

與五代機相比,它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突破了空氣動力學的局限——不僅能夠在大氣層內飛行,還具備進入太空的能力。

盡管目前仍然是概念機。

它不僅展示了未來空戰的發展趨勢,還體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雄心壯誌。

如果這項技術真能得以實作,那無疑將是「科幻變為現實」的震撼一刻。

顯然,目前這仍處於概念驗證階段,距離正式服役還有許多技術難題亟待解決。

偵查與打擊任務,需要時可從太空直接俯沖,幾分鐘內便能迅速抵達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

能夠以比現有運輸機快十幾倍的速度,迅速運送關鍵物資。

既能夠保護自身衛星,又能有效攔截潛在威脅。

最為突出的是它的「互聯互通」功能。

能夠與衛星進行通訊,指揮無人機編隊,且能與其他戰機協同作戰。

還能夠與地面指揮部即時共享資訊。

例如,一旦它釘選了目標,就能迅速調動最合適的力量進行處理,無論是在太空、空中還是地面。

結合之前提到的月球探測計劃,現在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了:

未來的戰略競爭將不僅僅局限於大氣層內,它將擴充套件到廣闊的太空領域。

掌握了空中和天上的主導權,便能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占得先機。

如果將傳統空戰比作在「地面層」進行,那麽五代機則是在「二層」作戰。

那這種空天戰機能夠從「一層」打擊到「頂層」。

依然可以在樓層之間,自由往返。

未來戰爭的真正需求,正是這種全方位的作戰能力。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眾所周知,19世紀是煤炭的時代,20世紀則是石油的時代,而21世紀很有可能將成為太空資源的時代。

月球,一個太空銀行

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於1969年至1972年間實施。

6次載人登月任務,共計帶回382公斤月球巖土樣本。

盡管我們的樣本只有3.7公斤,看似不算重,但其價值絕非僅憑重量來評估。

令人振奮的是,2020年,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采集的樣本中成功發現了水分子。

這次,嫦娥六號再次在月球背面發現了水的跡象。

這表明,月球上的水資源分布,可能遠比我們原先的想象更加廣泛。

如果月球上確實存在水迴圈系統,那麽它的運作方式將與地球上的水迴圈相似——水分蒸發後凝結,再經過沈澱,形成一個自然的迴圈過程。

這一發現對於未來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水可以被分解為氫氣和氧氣,氧氣為太空人提供呼吸所需的空氣,而氫氣則可作為火箭燃料。

只要有水,就能夠種植蔬菜。

值得註意的是,地球向月球運輸每公斤物資的費用超過了10萬美元。

若能在月球上實作自給自足,那將大大節省開支。

另外,氦-3也是如此。

這種物質在地球上極為稀缺,據估計,目前已知的氦-3儲量僅約為500公斤。

然而,月壤中的含量卻異常地高。

科學家估算,月球表面每噸土壤中大約蘊含20到30克氦-3。

根據這一儲量估算,月球表面氦-3的總量大約在100萬至500萬噸之間。

這是什麽意思?

1噸氦-3透過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200萬噸石油所能釋放的能量。

根據目前全球每年約消耗40億噸石油的情況來推算,月球上的氦-3足以供人類使用數百年。

此外,使用氦-3進行核聚變反應幾乎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這使得它比目前使用的鈾裂變更加安全。

月球,宛如一座蘊藏無盡財富的太空寶庫。

目前,中國掌握著全球超過80%的稀土供應量,這無疑賦予了其強大的話語權。

然而,地球上的資源終究有耗盡的一天。

地球上開采稀土常常會引發環境汙染,而在月球上進行開采則不存在這一問題。

另外,前面提到的水資源,正是建立月球基地的關鍵所在。

下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

每一個看似普通的步驟,串聯起來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戰略布局。

先進行勘測,隨後登陸,接著采樣,最終開展開發。

這就像當年開發石油一樣,首先是進行勘探,然後再進行鉆井。

而且,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投入也是切實而堅定的。

如果將太空視為一片未知的新大陸,那麽現在正如同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黎明。

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憑借其率先掌握煤炭和蒸汽機技術,迅速崛起,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石油逐漸成為關鍵能源,而美國則因德克薩斯油田的發現而開始嶄露頭角。

二戰結束後,由於中東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該地區迅速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核心。

此刻,我們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

這張太空競賽的門票,仿佛是通向未來的鑰匙。

科技革命常常引發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

太空技術很有可能成為下一輪全球競爭的關鍵制高點。

這正是各國紛紛加大力度進入太空的原因,因為大家都深知:

這場比賽,一旦遲到就有可能意味著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