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國:當美軍首批導彈打掉中國航母或兩棲艦後,期望中國能退縮?

2024-10-28軍情

美國軍事網站「1945」上曾有一位名為羅拔·法利的作者,闡述了他對中美戰爭情景的設想。

然而,從羅拔·法利釋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對這場戰爭持有相當悲觀的態度。

相關的媒體報道

美國人對中美戰爭的看法

根據羅拔·法利的觀點,中美若發生沖突,雙方將會遭受嚴重損失,而且戰爭有可能失去控制。

一開始,中國的區域拒止體系會擊沈美國的航母。

在美國航母被擊沈之後,美國將會對中國實施極為激烈的報復,利用導彈攻擊解放軍的大型軍艦。

在美軍首批導彈摧毀了中國的航母或兩棲艦後,羅拔·法利表示,作為美國人,他非常希望中國能夠選擇撤退,以緩和與美國之間的關系,並結束這場戰爭。

羅拔·法利明白,這種情形幾乎不可能成真,中國與美國的戰爭將會持續。

這場戰爭的規模可能會不斷擴大,最終失去控制。

美國在對外戰略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

羅拔·法利的這篇文章揭示了美國對外政策中的一個嚴重缺陷,即美國希望對方遭受損失,而自己卻絲毫不願意妥協。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當前的俄烏沖突。

請問,兩個軍事強國在進行交流時,應如何才能避免敵對,並維持相對良好的關系呢?

答案是給予彼此足夠的空間,避免過於激烈地刺激對方。

美國是如何實作這一點的呢?在蘇聯解體後,利用俄羅斯對歐洲局勢缺乏控制的時機,美國開始積極接納原本屬於蘇東陣營的國家加入北約。

【北約東擴行程】

最初是華約國家,隨後則是前蘇聯的加盟國。

最終,美國竟然開始積極推動烏克蘭這類斯拉夫國家加入北約。

美國的舉動顯然是在不斷侵占俄羅斯的生存空間,迫使其走向絕境。

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那麽北約將與俄羅斯直接接壤,屆時會有大量北約軍隊在烏克蘭部署,這將使得俄羅斯的國防成本顯著增加,同時也面臨更大的防衛壓力。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隊

俄羅斯不願與北約接壤,因此必然會采取強硬措施,最終導致了我們所見的結果——自2022年2月起,俄烏戰爭爆發。

中國有句古語,講的是「窮途末路者不可追擊」。美國對俄羅斯施加壓力,自然會引發對方的強烈反應。

令人擔憂的是,俄烏沖突對美國並非全然有利。

從短期來看,俄烏沖突確實為美國帶來了相當的利益;然而,從長期角度看,這場沖突正在逐漸削弱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基礎。

首先,隨著俄烏沖突的不斷升級,美國很難抽出精力去參與第二場大規模戰爭。

俄烏戰爭

當前的巴以沖突中,以色列極力希望美國能夠參與,但美國始終不願介入。原因在於,美國深知以其現有實力,無法承受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的負擔。

無論是在俄烏還是巴以戰場,只要美國直接介入,另一方的局勢便會脫離美國的掌控。

如果這種「全球混亂」的局面繼續發展下去,美國就將失去維持國際穩定的能力,也無法再擔任「世界警察」。

其次,美國不遺余力地支援烏克蘭,並對俄羅斯實施了全面制裁,但始終未能削弱俄羅斯的力量,這反映出美國的局限性。

歐洲針對俄羅斯的制裁示意圖

在俄烏沖突之前,許多人對美國的制裁感到畏懼,因為自冷戰結束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經歷過這種「金融炸彈」的威力。

盡管美國與盟友聯合對俄羅斯實施了全面制裁,俄羅斯的經濟並未崩潰,這使得其他國家開始對美國的經濟制裁不再感到恐懼。

因此,俄烏沖突的延續將導致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以及其經濟和軍事威懾力不斷減弱,這會嚴重削弱作為全球霸主所依賴的基礎。

俄烏戰爭對美國長期不利

美國對中國台灣事務的立場

回到中國台海問題時,我們會發現美國在這方面的心態與其在俄烏沖突中表現出的心態幾乎完全相同。

美國在中國台海問題上的持續投入是否有效?

似乎具有一定作用,畢竟在過去幾十年裏,美國一直透過不斷增強台當局的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大陸的發展。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美國的制約作用逐漸減弱。

而且,美國不僅無法繼續壓制中國,還必須在台灣海峽問題上不斷付出代價。

美國參與台灣問題的諷刺漫畫

美國每年在第一島鏈投入的軍事資源,實際上是為了遏制中國。

每年投入如此多的軍事資源,對美國整體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美國的軍事開支在GDP中所占比例長期保持在3%以上,而中國的軍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則不到1.5%。

中國每年在國家建設、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方面投入了巨額資金,而美國則將大量資金用於軍事領域,因此兩國的發展速度自然會出現差異。

更為嚴重的是,美國在中國台海問題上不斷增加軍事投入,還可能面臨與中國開戰的風險。

美國對台灣的立場或許會引發中美之間的沖突。

正如羅拔·法利所指出的,如果中美在這一問題上都不作妥協,雙方將面臨嚴重損失,並且戰爭的規模可能會失去控制。

中美兩國都是龐大的國家,一旦真的發生戰爭,沒人能充當調解者。

屆時,一場小規模的軍事對抗或許會升級為大規模沖突,而這種大規模的戰爭還可能進一步演變成全面戰爭,甚至引發世界大戰。

面對這種風險,正常的政治層都會考慮保持中美之間的距離,以防止真正發生戰爭。

美國航母打擊的概念圖

美國如今在台灣問題上極力挑釁中國大陸,試圖透過「切香腸戰術」迫使其讓步,以便獲取更多的利益。

以美國的心態來看,即使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做出讓步,美國可能首先考慮的也是進一步行動,而非停止「切香腸」的策略。

羅拔·法利提到,若中國選擇退讓則可能結束戰爭,但以美國的心態來看,這恐怕難以實作。

歸根結底,美國政治展現出一種巨嬰心理,認為全世界都應圍繞著它運轉,而自己一點都不願意妥協。

不過,美國能夠在過去幾十年內推行這一戰略,主要是因為其自身實力強大。

眼下,隨著美國的國力日漸減弱,這種依賴他國妥協以實作自身利益的對外戰略還能持續多久呢?

美國的國力正不斷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