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蘇聯核潛艇K-3「列寧共青團號」(專案627「鯨」首艇)幾乎被廢棄,到將其改為博物館展品時,70%的內部器材已經喪失。然而,它最終還是進入了喀瑯施塔得的海軍榮耀博物館。不過,為了方便遊客參觀,潛艇內部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很多隔板被切掉,指揮官艙的隔板被替換成了透明玻璃。在潛艇各處設定了「互動體驗」,整個參觀路線以「流水線」模式設計,從魚雷艙(前艙)到尾艙。所謂「流水線」模式,即快速參觀,因為每15分鐘就有一批新的遊客進入。當第一批遊客在潛艇中段參觀時,下一批遊客已經進入了魚雷艙。曾在潛艇服役的人可能會對此不滿,但遊客絡繹不絕,周末購票更是一票難求,盡管票價「昂貴」。
地點:喀瑯施塔得,Citadel Highway 18,海軍榮耀博物館。
根據蘇聯部長會議1952年9月9日的決議「關於設計和建造627號專案」,第一艘蘇聯核潛艇的建造開始了。參與第一艘蘇聯核潛艇設計的有135個蘇聯企業和組織、35個研究所、20個設計局和80家工廠。專案的科學負責人是院士A.P.亞歷山德羅夫,核動力裝置的總設計師是院士多列紮爾,潛艇的總設計師和總指揮是佩雷古多夫。
總體科學指導由庫爾恰托夫研究所負責,潛艇總體設計由設計局-143(現為「瑪拉希特」聖彼得堡海軍機械設計局)負責。1953年2月18日,維拉迪摩·尼古拉耶維奇·佩列古多夫被任命為設計局主任和專案627核潛艇的總設計師,1953年3月,設計局-143開始設計「巡洋艦級魚雷核潛艇」的草圖設計。1953年10月底,配備核彈頭的超強蒸汽魚雷T-15的草圖設計完成。然而,隨後T-15魚雷被否決,決定采用533毫米口徑的常規魚雷。八個魚雷發射管位於前部,總共攜帶20枚魚雷。首次在蘇聯套用的最大發射深度為100米。
在潛艇前方展示了K-3「列寧共青團號」的剖面模型,直觀地展示了其內部結構。剖面僅在上層甲板水平上完成了四分之一。
前部魚雷艙(第一艙)
施工圖紙的制作時間為1954年3月-1955年7月。1955年9月24日,K-3核潛艇在莫洛托夫斯克(現為北德文斯克)402號工廠正式開工建造。建造工作晝夜不停,並在三年內完成。1957年8月9日,K-3核潛艇下水。六年內完成了第一艘蘇聯核潛艇的設計和建造。1957年9月,反應堆首次啟動,1958年7月3日,開始了航行試驗。
首批主要動力裝置操作員的培訓在奧布寧斯克核電廠進行。該電站區域內建造了船用核裝置的原型,作為訓練器材。第一批K-3潛艇的船員也在此接受培訓。
生活和電池艙(第二艙)
1959年12月18日,K-3核潛艇投入使用。之後,第一批船員中的一些軍官被派往奧布寧斯克的培訓中心擔任教官,該中心於1956年7月3日成立。1960年,K-3核潛艇指揮官、蘇聯英雄列昂尼德·奧西片科一等軍銜艦長被任命為海軍培訓中心主任。在該中心,船用核動力裝置的專家進行了培訓。
1958-1987年期間,K-3「列寧共青團號」核潛艇隸屬於北方艦隊,其中在1965年之前處於試驗性使用階段(由於趕工,存在大量未完成的工作,導致其需要經常維修)。1962年,它成為第一艘到達北極的蘇聯潛艇。此後,航行負責人海軍少將彼得林、潛艇指揮官二等軍銜艦長日爾佐夫和核動力裝置指揮官二等軍銜工程師提莫費耶夫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全體船員獲得勛章和獎章。它執行了6次戰鬥任務和4次遠航。1967年9月,潛艇發生火災,造成39人死亡(全體船員共104人)。
中央指揮室(第三艙)
1988年,「列寧共青團號」結束戰鬥艦隊,停泊在格列米哈。1991年正式退役。2002年,它被轉移到北極城進行報廢處理,2003年核燃料被解除安裝,隨後在2006-2019年期間,潛艇被轉移到「涅爾帕」造船廠。2008年,決定將K-3「列寧共青團號」核潛艇轉變為博物館展品。但由於資金缺乏,決定在2013年前將其報廢,所需資金僅為5000萬盧布。最終決定將其封存並等待資金到位。
中央指揮室包括垂直和水平舵控制站、潛水和浮出水面的控制站、導航室、通訊室、聲吶和雷達室。
柴油發電機艙(第四艙)
柴油發電機艙內安裝了兩台ДГ-460柴油發電機,作為備用電源。它們可以為輔助推進電動機供電,使K-3在水面狀態下達到8節的速度,或為兩組電池充電。此艙還設有帶蒸餾器的IKV-5淡化裝置和急救站。
反應堆艙(第五艙)
動力裝置是雙軸的核動力裝置,裝有兩個VM-A水-水反應堆。軸功率為2 x 17500馬力。到2013年,反應堆艙已被切割並替換為另一艘類似核潛艇K-181的渦輪機艙(不是反應堆艙!)。顯然,原始的反應堆艙存在輻射問題。原始反應堆艙被安置在薩伊達灣的長期儲存點。
渦輪機艙(第六艙)
蒸汽渦輪裝置是一種用於將壓縮和加熱的蒸汽能量轉換為旋轉渦輪轉子動能的熱裝置。渦輪中使用過的蒸汽被輸送到冷凝器中。透過電動泵將獲得的水重新註入蒸汽發生器,該蒸汽發生器位於第五艙。
電氣機械艙(第七艙)
如前所述,在對K-3各艙進行檢查後發現,約70%的內部器材已喪失或因時間影響而嚴重受損,無法恢復。因此,一些部件是從其他較現代的潛艇上安裝的。上圖中是俄羅斯制造的魚雷發射管上的壓力計。此外,還替換了80%的輕型船體覆蓋物,並更換了一些輕型船體的上層建築部件。
生活艙(第八艙)
到2021年,K-3核潛艇一直存放在摩爾曼斯克州斯涅日諾戈爾斯克的「涅爾帕」修船廠。2021年第三季度,它透過運輸裝卸船塢「斯維亞加」被重新定位到喀瑯施塔得。透過巴倫支海和白海、白海運河、奧涅加湖和拉多加湖、絲薇兒河和涅瓦河以及芬蘭灣水域進行了轉移。
自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K-3核潛艇在喀瑯施塔得海軍造船廠進行了一系列準備工作——船體被重新塗漆,一些有缺陷的部件被更換。2022年8月,K-3開始運輸到海軍榮耀博物館。在「亞特蘭特」半潛駁船上,潛艇被運送到喀瑯施塔得對面的「莫比·迪克」港口,從那裏K-3透過陸路運輸。潛艇被沿著捐贈艙的線分成兩部份。首先運送的是尾部,然後是前部。4.5公裏的距離在兩個晚上完成。
尾艙(第九艙)
最終,從斯涅日諾戈爾斯克到海軍榮耀博物館,K-3核潛艇共行駛了2000公裏。超過100名工程師和技術專家參與了運輸。為了進行地面運輸,拆除了70個道路構造和超過800米的路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