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中國的殲6和殲7戰機主要是根據米高揚設計局的設計仿制的。這些戰機曾是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米高揚設計局對中國空軍的早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設計局創始人米高揚】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中國的很多戰機模仿的是蘇霍伊的設計而不是米高揚。
從最初的輝煌到如今的衰落,米高揚究竟經歷了什麽?
米高揚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程
米高揚設計的米格-17戰鬥機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蘇聯戰機之一。韓戰結束後,中國決定自主研發噴射式戰鬥機。
經過多次考察和選擇,中國最終決定引進米格-17的技術和生產線。
在那個時代,米格-17被視為蘇聯最先進的戰機之一,它的目的是取代老舊的米格-15戰機。
在蘇聯的協助下,中國很快就制造出了自己的米格-15,並將其命名為殲5。
殲6戰機則是基於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19戰機開發的。
殲6戰機標誌著中國的一個輝煌時代,它是迄今為止中國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顯著的戰機,後來還被出口到多個國家。
這款戰機被出口到巴基斯坦後,巴基斯坦的飛行員甚至擊落了蘇聯出口到印度的蘇-7戰機,後者是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
在那一時期,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技術領域,米高揚設計局都顯著超過了蘇霍伊。
此外,米高揚還設計了一款廣受好評的優秀戰機,即米格-21,這款戰機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青睞。
無論是在越南戰爭期間還是在印巴戰爭中,米格-21都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美國對這款戰機十分痛恨,多次試圖獲得卻未能如願。
基於此,中國仿制了殲7戰鬥機,其實戰表現同樣出色。
遺憾的是,在米格-21之後,米高揚開始走下坡路,直到米格-29出現才再度迎來「高光時刻」,這也是米高揚在國際市場上的「最後輝煌」。此後,米高揚在中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表現不佳。
在與蘇霍伊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作為第四代雙發中型戰機的代表,米格-29的各項效能特別引人註目。
其氣動布局采用經典的雙垂尾設計,並配備前緣根部擴充套件和轉彎邊緣襟翼,以提高機動性和亞音速飛行時的升力。
由於較輕的空重,米格-29具有極佳的瞬時升力和機動性,這在空戰中尤為重要,為飛行員在近距離格鬥中提供了巨大的優勢。
它的動力系統裝備了兩台RD-33渦輪風扇引擎,提供強勁的推力,使米格-29能夠執行高強度機動任務。
盡管推進系統的推力重量比和垂直攀升能力卓越,但在續航和燃油效率方面,RD-33並不是最佳選擇,這是米格-29的一個局限。
至於武器系統,米格-29在機腹下裝備了一門固定的GSh-30-1 30mm機炮,極大增強了戰機的近身格鬥能力。
其射控系統,尤其是光電追蹤系統和操縱桿上的目標釘選開關,進一步增強了這種戰鬥機在格鬥中的作用。
這款戰機後續也研發了多個型號,包括教練機、戰鬥轟炸機和艦載機等。
在競爭蘇聯第一款艦載機時,米格-29K曾是蘇-33的有力競爭者。
這款戰機也被出口到多個國家,至今仍有超過10個國家裝備有米格-29。
當初中國在向蘇聯提出軍事貿易訂單時,蘇聯首先向我們推薦了米格-29戰機。
蘇聯極力推銷這款戰機,並提出在考慮到以往的關系,願意給我們提供折扣。
但最終,我們選擇了蘇-27戰機,這標誌著米高揚失去中國市場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因為蘇霍伊的產品在後期的效能表現方面明顯優於米高揚。
如果沒有蘇-27的出現,中國可能至今仍在使用蘇霍伊的戰鬥機產品。
蘇-27的優勢明顯
首先,蘇-27的尺寸和重量都大於米格-29,這意味著它能夠攜帶更多的燃油和武器,執行更遠端的作戰任務。
例如,在蘇聯解體後,蘇-27經常用於護送遠端轟炸機和執行遙遠邊境的巡邏任務,而米格-29由於其較短的作戰半徑通常僅用於局部防空。
在武器方面,蘇-27能攜帶多種類別的導彈,包括專門用於空中優勢任務的中距和遠距導彈,如R-27和R-77。
其較大的機身能夠裝載更多的電子戰器材和武器,執行更復雜的作戰任務,尤其是在對抗高級防空系統和面對多目標環境時。
蘇-27的機動性卓越,它的翼身融合設計和高級推力控制技術當時屬於先進水平,因此在高速和高動態條件下都保持了良好的操控性。
例如,蘇-27的轉彎半徑很小,這在近距格鬥中非常有效。
在雷達和感知能力方面,蘇-27設立了一級戰機的標準,其搭載的N001雷達在當時是一個高效能的空中搜尋及追蹤器材。
盡管米格-29的雷達在一對一的格鬥中表現良好,但蘇-27的雷達系統更適於遠距離搜尋和跟蹤多個目標,有助於爭奪和維持制空權。
此外,蘇-27還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更大的尺寸和更先進的材料結構意味著它相比米格-29能抵禦更多的損傷。
在米格-29之後,米高揚未能設計出特別出色的機型,而蘇霍伊的蘇-27及其衍生版本,如蘇-33、蘇-30等戰機,都具有許多值得稱贊的特點,對中國來說,這些戰機無疑是最佳選擇。
這也導致米高揚設計局在中國市場上逐步輸給了蘇霍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