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一旦台灣回歸,中國會發生哪些變化?周邊國家又會怎樣?

2024-12-25軍情

太平洋就像一個大院子,第一島鏈就是院子門口的一道柵欄。

現在,這道柵欄上有個關鍵的鐵門——台灣。

從地圖上看,台灣位置確實太重要了:

北邊連著琉球群島,直通日本,南邊是巴士海峽,通往南海。

東邊是太平洋,西邊是東南沿海。

現在的情況是:

美軍可以利用台灣監控中國海軍動向。

中國海軍要進入太平洋,必須透過台灣海峽或繞道巴士海峽。

二戰前,日本就是因為占據台灣,才能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快速向南擴張。

再往前看,鄭成功收復台灣,也是因為深知這個島的戰略價值。

這就是為什麽美國這麽重視第一島鏈。

從冷戰開始,美國就在這條鏈上布置了大量軍事基地:

日本的橫須賀、巖國等基地。

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

南韓的平澤、烏山等基地。

如果台灣這個位置突然出現一個缺口,整個防線就會失去原有的戰略價值。

01

艱難的三十年

1949年,到1979年這三十年。

中國海軍處境可以說是非常艱難。

從上海到廣州的船,不能走近路(台灣海峽),必須繞到外海,多走好幾天。

這就好比從你家到鄰居家,明明隔著一道矮墻,卻要繞著整個小區走。

中國海軍幾乎是白手起家。

當時的家底有多薄?

整個海軍只有13艘小型軍艦,還都是國民黨留下的破舊貨,連近海巡邏都費勁。

而對面的台灣得到美國的支持,有了軍艦。

1979年,是個轉折點。

這一年,中國終於在台灣海峽實作了南北通航。

為什麽是這一年?

因為中美建交了,美國不再那麽強硬地支持台灣了。

但即便如此,當時的商船透過台灣海峽,還是膽戰心驚的。

因為海軍實力不夠,就像是沒帶保鏢的商隊,經過強盜區域一樣提心吊膽。

一直到90年代末,情況才真正改變。

中國研制出了先進的反艦導彈,建造了現代化軍艦。

這時候再上路,腰桿就硬多了。

海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要靠實力一點一點爭取的。

鄭和下西洋時期,中國商船走到哪兒都是大哥。

但是清朝閉關鎖國後,連家門口的海都不敢出了。

國家強大不是喊喊口號就行的,得有真本事。

等功夫練到了,自然就不怕別人在門口指手畫腳了。

02

第一島鏈將失效

第一島鏈,從日本、沖繩、台灣、菲律賓一直到印尼。

像一條項圈一樣卡住中國沿海。

1950-1970年代,中國海軍連這條線都出不去。

從大陸到第一島鏈最近處僅103海裏(約200公裏),最遠處不過800海裏(約1500公 裏)。

1950-1979年,中國外貿90%依賴港口,但能用的遠洋航線只有2-3條。

60年代中國對外貿易額不到100億美元,很大程度是被封鎖造成的。

1974年,才奪回西沙群島。

之前連自己家門口的島都控制不了。

如果台灣問題解決,會帶來哪些變化?

台灣海峽300公裏的戰略通道被打通。

第一島鏈關鍵的「鎖」被開啟。

每年可以節省數百億美元的繞航成本,能源運輸路線更安全。

這時第二島鏈(從日本、關島到新幾內亞)就會成為新的軍事競爭線。

但這條線離中國海岸1800-2500公裏,戰略壓力要小得多。

03

太窄小了,核潛艇施展不開

1942年,中途島海戰, 美日航母編隊隔著450公裏,就開始用艦載機互相攻擊。

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雙方艦隊在200多公裏外就展開對抗。

到了導彈時代,這個距離更大了。

1982年馬島戰爭。

「深水炸彈」導彈,擊中英國錫菲號的距離已達120公裏。

而現在,比如美國「戰斧」巡航導彈射程達2500公裏,中國的鷹擊-12反艦導彈射程超過400公裏。

在這種背景下,台灣海峽僅130-150公裏的寬度,確實稱得上「窄小」。

根本施展不開。

軍艦在這麽近的距離內,連最基本的規避動作都做不了。

現代反艦導彈,從發射到命中只需要幾分鐘。

這麽近的距離,防空系統幾乎沒有反應時間。

還沒等進入作戰狀態,就已經進入敵方打擊範圍。

但如果台灣回歸,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軍艦可以利用台灣東部廣闊的太平洋水域機動,防空網絡可以向外推進幾百公裏。

重要的軍港和基地,也不會直接暴露在敵方打擊範圍內。

海軍作戰,最怕的就是受限於狹窄水道。

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國海軍被困在旅順港,結果慘遭殲滅。

1942年新加坡海戰,英國戰艦在馬六甲海峽這樣的狹窄水域,被日本空軍逐個擊沈。

所以, 對東海艦隊來說,擺脫台海這個「窄口」限制。

意味著從一個世紀以來的戰略劣勢中解脫出來。

有人說,我們有南海啊!

南海,平均只有1000米深,有些地方甚至不到200米。

但現代核潛艇是設計,在深達4000-6000米的大洋裏活動的。

現代核潛艇普遍采用「深潛靜音」技術,在深水區航行時,水壓能幫助掩蓋螺旋槳噪音。

但在南海這樣的淺水區,這個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例子。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蘇聯派了四艘核潛艇到加勒比海。

結果在淺水區活動,跟在街上遛彎似的,很容易就被美國發現了。

反觀,在太平洋深水區的蘇聯核潛艇,美國找了幾十年都找不到。

現在中國核潛艇要去太平洋深水區,得繞過台灣南部。

台灣東部的太平洋就不一樣了,被稱為「深海平原」。

這種環境,堪稱核潛艇的理想戰場。

二戰時,美國潛艇就是利用這片深水區,對日本航運線造成了致命打擊。

現在,中國的核潛艇要進入這片區域,必須繞行台灣南部,既增加了暴露風險,又延長了戰備反應時間。

如果台灣回歸,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中國核潛艇, 可以直接從台灣東部出發,幾個小時就能潛入深達6000米的馬利安納海溝附近。

這就像是,從後院小池塘直接進入了深海。

現在深水核潛艇的戰略價值,比當年航母還大。

因為它們攜帶的核武器,是維持和平的關鍵。

這不僅關系到,核潛艇能不能好好活動的問題,更關系到整個核威懾力量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

04

避免戰爭,搞建設

為什麽鄰國這麽擔心?

台海危機每次爆發,都牽動整個亞太。

1958年台海危機時,美國調動了第七艦隊,日本提供基地支援,整個西太平洋都處於戰爭邊緣。

1950年,原本是北韓半島的沖突。

結果美國、中國都卷進去了,最後打了三年。

傷亡超過百萬,把東亞搞得天翻地覆。

現在的台海問題比當年的北韓半島還要敏感,因為牽涉到的國家更多,利益更復雜。

就拿日本來說。

它80%的能源要經過台灣海峽運輸。

一旦台海有事,日本經濟立刻就會受影響。

這讓我想起1941年,當時美國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結果日本鋌而走險發動太平洋戰爭。

現在日本經濟對台海航道的依賴,可能比當年對石油的依賴還大。

再說菲律賓。

它離台灣最近處只有250公裏。

一旦發生沖突,隨時可能被誤傷。

但如果台灣問題解決,局勢就會像1972年中美建交後那樣——整個亞太地區都松了一口氣。

當年中美關系緩和,帶動了整個東亞的和平發展。

日本、南韓的經濟起飛,新加坡、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都是得益於地區穩定。

控制台灣海峽的重要性,可以對比歷史上的馬六甲海峽。

葡萄牙、荷蘭、英國先後控制馬六甲。

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海上強國。

台灣回歸,就像拆掉了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大家都能松口氣。

一個大國要成為超級大國,需要三個條件:

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和國際影響力。

台灣問題解決後,中國在這三個方面都會得到加強,但最重要的是減少了發展路上的不確定因素,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設。

百年前,列強鐵蹄下的中國,只能眼睜睜看著寶島被割讓。

但今天的中國,已經有實力、有信心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台灣海峽的浪濤,終將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