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土耳其分不清東方人,俘獲上百士兵,稱是中國俘虜,實乃南韓軍

2024-09-14軍情

新中國成立後,抗美援朝戰爭艱難開打。雖名曰「抗美」,但誌願軍在北韓半島遭遇多國敵人。

22 個國家向北韓半島派出軍隊或醫療部隊,16 個國家派出作戰部隊,這使得以美軍為首的軍隊成了所謂「聯合國軍」。

土耳其派出了由亞茲吉準將統領的一個旅,人員配備齊全,含炮兵和工程兵,在參戰軍隊中其數量算較多的。

在北韓戰場上,這對土耳其戰士鬧出令美軍無奈的事:向美軍邀功說俘數百中國士兵,結果竟是誤傷友軍。

要知道,這支部隊的士兵極為彪悍,皆具典型土耳其容貌,外表兇悍,胡須飄動,背後還背著碩大砍刀。

然而,一戰後土耳其士兵雖未歷經太多硬仗,但他們威懾力頗大,不少人認定其必為精銳之師。

亞茲吉乃他們的首領,是位年長的準將。1916 年他指揮土軍一個師猛擊英軍,彼時英國最強。此戰後,他備受尊重,成為領導。

這個源於「近東」的國家,在反動階級統治下,向來甘當侵略者爪牙。二戰時給希特勒部隊當「嘍啰」,戰後又轉投美帝反蘇陣營。

令人稱奇的是,土耳其的年輕士兵還未擺脫冷兵器時代的影響,常攜巨佩刀,熱戰表現一般,近身肉搏時優勢盡顯。

然而,這群外表極其剽悍的士兵,竟面臨著一項重大威脅,那便是惡劣的天氣。

在那年寒冷至極的北韓半島,四十多年未遇,來自土耳其的士兵們被凍得茫然無措,連靴子裏都結了冰塊。

在此情形中,「聯合國軍」用兵十分小心,其唯一可自傲的,僅是那稍強一些的武器裝備。

與「聯合國軍」的機械化不同,中方誌願軍士兵依靠牲畜和人力運輸補給,推進方式原始,雖有弊端,但機動性強,不受公路限制來調動部隊。

「聯合國軍」極為不利的是依賴和固守交通線及二戰思維。誌願軍要求攜帶 6 天以上食物,多為壓縮幹糧,僅能果腹。

對聯合國軍來說,極端天氣給他們帶來極大限制,尤其是養尊處優慣了的美軍士兵,完全不適應戰場環境。

誌願軍因缺乏飛機、坦克等重型裝備開道,常夜間行軍,日均 18 英裏,白天於崎嶇處休整,僅派偵查小隊行動,此戰術為勝奠定基礎。

通常,土耳其旅總是躲在美軍身後無所作為。然而美軍叫他們前來,竟是企圖拿他們當炮灰。

1950 年 11 月 19 日,美軍第二十五師撤離開城,在軍隅裏宿營,土耳其旅也被編入了軍隅裏第九軍的後備隊伍。

當月 21 日,「聯合國軍」指揮部向這支土耳其旅下達命令,讓其隨美軍二十五師北上,以壓制北韓巡邏隊。

26 日,誌願軍對美第一軍和第九軍展開淩厲攻勢,以銳不可當之勢發起了猛烈攻擊。

派來的車輛稀少,土耳其旅無優先待遇,眾多部隊徒步行軍,戰場混亂,繁雜命令和布局令其茫然無措。

他們接到「聯合國軍」指揮部確定的命令,要求他們去封鎖公路。

亞茲吉準將稱,其部隊奉命前往雲興裏並於天黑前完成部署。美軍推測中朝士兵在新興裏集結,可部隊按時抵達無望,且極易被埋伏。

亞茲吉準將起初讓部隊向東南方向撤退,此舉暴露了東翼。隨後,他又下令部隊朝東北方向行進。

自此時起,土耳其旅與美軍失聯,亞茲吉挺身而出指揮部隊,不再聽從「聯合國軍」指揮部的指令。

部隊抵達瓦院,坦克掩護不再,亞茲吉遂下令讓部隊徒步朝著德川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美軍空中的飛機察覺成千上萬中國部隊正朝德川方向猛力進攻,認定這便是誌願軍的進攻方向。

誌願軍的部署為:113 師自德川西南插向價川以南的三所裏地區;112 師沿公路北側小道進擊;114 師沿公路進攻。

在短短不到 24 小時,兩個南韓師就被消滅殆盡。這讓美軍西線指揮官沃克頭疼不已,趕忙調兵遣將,試圖重整被打亂的部署。

剛剛到達的土耳其旅,即刻接到了去占領戛日嶺的任務。

據沃克對土耳其旅的看法,鑒於土耳其的國情,其派出的部隊中不少比美軍更能吃苦,抗打擊力也更強。

土耳其旅抵達後,在奪取陣地過程中,雙方傷亡頗重,但其每次進攻,仍能成功擊退誌願軍。

占領高地後,土耳其旅被困於冰冷陣地,而誌願軍一直在謀劃重新奪回這一陣地。

據時任 38 軍政治部青年幹事李渺生回憶,土耳其軍極為「野蠻」。除美軍外,其堪稱一流。當年麥克阿瑟視其為「王牌」,非迫不得已絕不派出。

麥克阿瑟,這位在軍事領域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其名字令人耳熟能詳,他的事跡充滿了傳奇色彩。

在另一邊,114 師的師長收到了要求火速攻占戛日嶺的緊急命令。

德川以西 20 公裏處的戛日嶺,海拔 700 多米,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是誌願軍前行必爭之地,雙方皆欲搶占。

擔負奪嶺任務的 114 師 342 團距主峰兩公裏時,忽聞遠處汽車馬達聲,瞬間警覺危險將至。

團長即刻派出尖兵前去偵察,待偵察員歸來,匆匆報告:敵人已占據埡口,正圍坐在火堆旁烤火。

有趣的是,土耳其旅居然認為占領戛日嶺輕而易舉,甚至連個警戒哨都未曾安排。

並且,他們向沃克匯報白天的情況:與中國軍隊交戰,我們守住陣地,白刃血戰獲全勝,還俘獲數百人。

最終,出現了一件令美軍無可奈何又覺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土耳其人雖抓住了「俘虜」,但此前長時間與指揮所失聯,還誤去執行任務,他們既聽不懂漢語北韓語,也分不清朝中人中國人。

他們抓住的,實則是從德川逃出的南韓軍第七師的一群潰敗之兵。

這支南韓的殘兵敗將,內心崩潰至極,好不容易逃出誌願軍包圍圈,卻有不少命喪自己人之手。

土耳其人多屬西方,與東方人交流甚少,以致分不清南韓、日本、北韓和中國的人,甚至連語言長相都難以辨別。

因此,當初土耳其在未獲具體指令時,作戰方針竟是「誰打我我就打誰」,鬧出這荒唐笑話,令美軍無奈又好笑。

在整個「聯合國軍」中,土耳其的這群士兵作戰頗為勇猛,所以美軍不好置喙,畢竟此前通訊出問題是誰也沒料到的。

名叫馬駿的這個人,他身上或許有著獨特的故事和經歷,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和了解。

誌願軍計劃以偷襲奪回土耳其旅占據的陣地,帶隊的王丕禮發現大頭鞋踩雪地聲響大,果斷讓士兵全脫鞋。

驚世駭俗的場景出現了:一群赤足的士兵,於冰天雪地中向著山巔艱難摸索前行。

勝利的土耳其旅圍坐在火堆旁,火苗直竄天際,他們竟以為中國軍隊還遠在天邊,絲毫未察覺周邊狀況。

這絕非是疏忽大意之舉,而是過度自信導致的,是一種自負的表現。

結果,黑暗中數十顆手榴彈向他們飛來,爆炸聲起,土耳其士兵剛有所反應,中國士兵的刺刀就已近在眼前。

這場戰鬥僅僅持續了 20 分鐘就宣告結束,一切都來得如此迅速。

幸存的土耳其士兵乘汽車沿盤山公路倉惶逃竄,誌願軍見其迂回,下令士兵抄近道,憑雙腿超越車輪,全殲車隊。

後來,有美國學者在對這場戰爭進行描述時,將其比作「軟木塞堵啤酒桶」。

11 月 30 日,土耳其旅已毫無戰鬥力可言,其戰鬥能力徹底覆滅。

這時的美軍完全不了解土耳其軍隊的行動走向,派往土耳其的坦克被誌願軍屢屢阻攔,最終美軍索性放棄了防禦陣地。

部份幸存的土耳其旅士兵,汽車損失後毫無逃生之法,只能趁亂悄悄爬入山中。

在雙方交戰期間,土耳其旅損失慘重,七百多人陣亡,兩千多人負傷,一百多人失蹤,惡劣天氣致近 300 人非戰鬥減員。

在北韓半島,土耳其軍隊與中方軍隊有過唯一的交鋒。激烈戰鬥後,那成了耀武揚威的土耳其人難以抹去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