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各國的政策基本上是朝著裁軍方向發展,新的國際聯盟成立是為了增加各國間的信任,防止戰爭再次爆發。一戰在1918年結束後,發生在東歐和俄國的戰爭實際上又持續了3年才真正結束,而英國、法國和意大利還存在著不少的殖民地問題沒有解決,這些國家仍保留著大量的軍隊,只有德國和俄國真正進行了裁減軍事力量。德國空軍司令馮·赫伯納於1920年5月8日正式宣布德國空軍不復存在,四個月後【凡爾賽公約】正式生效。
盡管公約規定德國在將來不準擁有空軍力量,但是,在1922年4月16日,德國和蘇俄簽訂了【拉帕羅協定】,這個協定的簽訂標誌著德國武裝力量和蘇(俄)聯開始正式合作,協定規定德國在蘇(俄)聯的沃羅涅什( Voronezh)北部的利皮特茲克空軍訓練中心就位於該地,此處為蘇(俄)聯空軍最重要的新機訓練基地)建立一個飛行訓練中心。德國透過這種方法繞過了【凡爾賽公約】,這是德國新空軍的開始。
就在這個時候,德國一些軍事專家開始討論德國未來空中力量在國家軍事力量中的角色和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中戰鬥清楚地表明空軍在地面支援和戰術上的重要性,飛機被稱為「飛行炮兵」就是對飛機在戰爭中表現的最好解釋、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戰術上還沒有對攜帶炸彈轟炸作出明確的定義。
(上圖)雖然其貌不揚,但圖中的K 47卻是當時世界設計最先進的飛機,在一些國家和公司仍熱衷雙翼飛機的時候,容克公司選擇了單翼布局,這對提高飛機速度極為有益,而從雙翼到單翼的轉換關鍵卻是發動機功率越來越大。此時的K47還看不到Ju87的影子,效能也不完善,為了掩人耳目,飛機側機身采用的是民用航空編號。
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曾經幾番嘗試制造一些「偽裝的」軍用飛機,但是很顯然,為了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德國飛機設計者和生產廠商必須參與進來。而且由於德國戰敗,【凡爾賽公約】完全剝奪了德國擁有進攻性武器的權利,德國軍工企業被嚴格禁止研制和生產進攻性武器的替代品。但是,這個苛刻的條約墨跡未幹,德國企業就開始尋找變相方法為德國軍事服務,畢竟誰都不想自己的國家任人宰割。
總部位於德國德紹( Dessau)的容克公司就是這樣一個有抱負的公司,該公司創始人就是雨果·容克教授。為了「曲線救國」,他在20世紀20年代在蘇聯莫斯科附近和土耳其建立了自己的飛機工廠,在瑞典的裏姆哈姆恩( Limhamn)也成立了AB Flygindustri分公司。在這些外國的工廠裏,容克公司或按特許證或自己設計生產了大量的軍用和民用飛機,這些生產的飛機裏最著名的是K47全金屬單翼飛機,該飛機對日後的Ju 87飛機的研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圖)這架K47飛機剛剛起飛離地,飛機側機身S-AABW是民用編號,後來改為D-2012,這也是民用編號。飛機采用雙垂尾設計,這個設計也影響到Ju87第一架原型機。早期飛機均采用敞開式座艙,飛行員的活兒十分辛苦,即使是夏天,高空也比較冷,更甭提冬天了。
K 47的設計者是容克公司的工程師卡爾·普勞斯, K 47飛機於1928年進行了首飛,隨後,這架飛機開始在利皮特茲克德國飛行訓練中心進行秘密評估和測試。K47采用的是英國布列斯托爾公司研制的「丘位元」VI星形發動機,該發動機功率為480馬力。在當時,K 47代表著世界最先進的設計,它屬於一種雙座戰鬥機,特別強調俯沖攻擊目標,為此,飛機采用的是帶斜支撐的機翼,這種機翼結構設計是考慮K47高速俯沖後拉起時能夠承受足夠的應力,也就是結構強度高。K47還是容克公司設計的第一種機身蒙皮光滑的飛機,以前的飛機表面為帶皺紋的薄板。在瑞典生產的首批12架K 47飛機主要用於出口,其中6架賣給了中國中央政府,4架最終賣給了蘇聯,當時德國軍方極不情願地購買了2架原型機和用於出口的2架K 47飛機。
由於K47飛機的載彈量達到100公斤,其翼下掛架可以掛載8枚12.5公斤的高爆破片式炸彈,技術人員決定使用3架(上文中用於出口的12架中)在利皮特茲克進行俯沖轟炸適用性研究。盡管試驗取得了成功,但是德國軍方還是覺得K47的中隊使用費用高,因此沒有下單訂購,德國軍隊僅有的4架(上文中2架原型機和2架出口型K 47,但此時這4架飛機已經將編號改為了A 48)飛機也半軍事半民用地使用到壽命結束。
(上圖)這個角度可以看清K47飛機全貌:雙垂尾、敞開式座艙、平直機翼和固定式起落架。圖中的飛機跟K47原型機已經有一些細小的區別,它就是K47的生產型,編號為A 48。後座艙已經安裝了後射機槍,它已經是地地道道的戰鬥機了。
早在1923年,一個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工程師荷曼·波爾曼來到了容克公司,他此前是德國試驗轟炸分遣隊(Experimental Bomb Detachment)的飛行員。進入容克公司的幾年內,他就表現出了非凡的設計才能和在研制全金屬單翼飛機方面的領導能力、他最成功的是設計了容克W 33和容克W 34飛機。波爾曼同時也合作設計了K47戰鬥機,卡爾·普勞斯在一次事故中喪生後,波爾曼接替了卡爾·普勞斯在德國研制A 48飛機的任務,A 48是在K 47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飛機,它就是後來Ju87飛機的設計基礎。
同時,世界其他國家也在研究俯沖轟炸的戰術。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海軍陸戰隊受到一些中美洲國家政府請求對本國的叛亂分子進行鎮壓,特別是海地和尼加拉瓜。在這些國家,大部份的戰鬥都發生在茂密的叢林裏,因為叛亂分子經常為了躲避打擊逃到密林裏。炮兵對此束手無策,只有空中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有所作為,但是,普通的轟炸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英國德·哈維蘭特公司研制的D·H·4B雙翼飛機當時就已經很落後了,美國海軍陸戰隊飛行員為了增加打擊的精確度開始使用俯沖轟炸戰術來對付密林裏的叛亂分子。
自從采用俯沖轟炸戰術後,打擊效果非常鼓舞人心,為此,美國海軍陸戰隊要求新研制的通用飛機必須具備俯沖轟炸能力。巧合的是寇蒂斯飛機和汽車公司也研制了一種新型的雙座戰鬥機,即F8C,該飛機滿足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要求並於1928年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F8C在做了適當的改進並安裝一些新器材後編號改為OC-1,綽號為「地獄俯沖者」,這個綽號後來適用於所有寇蒂斯公司研制的俯沖轟炸機。
德國和日本對美國寇蒂斯公司研制的俯沖轟炸機十分欣賞,尤其是日本皇家海軍早就對飛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對飛機在海軍中的作用認識十分超前,早在1911-1912年間英國試驗飛機和軍艦結合提高作戰效能時就在模仿英國的作法進行了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空中和海上試驗。截至1928年,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3艘航空母艦,包括1922年完工的、排水量為7470/10000噸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作為航母來研制的航空母艦,此前的所謂航空母艦都是在商船或其他艦船上改進的。
(上圖)亨克爾公司的Ha 50飛機最早是為日本海軍設計的具備俯沖能力的戰鬥機,後來的改進型號德國空軍也在使用,但這款飛機開始生產時單翼飛機就已經後來居上了,因此,德國空軍的裝備數量並不多,而且多為訓練之用。圖中為Ha 50B型,最明顯的特征是它的發動機加了整流罩。
當1930年美國第一種艦載俯沖轟炸機/戰鬥機出現後,日本立即意識到這種新型的攻擊艦船方法的巨大潛力,因此,日本政府授權德國厄恩斯特·亨克爾(Ernst Heinkel)公司為日本設計一種相應的水上戰鬥機供日本海軍使用。亨克爾博士從1922年就與日本有商業上的往來,因此,得到日本的授權後,亨克爾公司設計人員立即開始設計這種飛機,日本強調飛機具備俯沖轟炸能力,而這正是設計上的難點。
1931年,亨克爾公司很快便設計出了一款帶浮簡的雙座水上飛機,編號為He 50aW,該飛機的動力裝置為容克公司研制的容克L5直列發動機,功率為390馬力。但是這架飛機沒有安裝任何軍事用途的器材,盡管如此,飛機的動力明顯有些不足,出口給日本的飛機編號為He 50D。出口到日本的這些He 50D後來成為日本本國研制的愛知D1A艦載俯沖轟炸機的基礎。
亨克爾He 50俯沖轟炸/戰鬥機三檢視。註意它的發動機裸露著,沒有安裝整流罩。
在He 50aW研制之時德國人就意識到了動力問題,因此,第二架為德國軍隊研制的陸基型號原型機He 50aL采用的是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布列斯托爾公司專利「丘位元」VI星形發動機,其功率為450馬力。這個型號達到了俯沖轟炸的要求,因此,He 50aL是德國研制的第一種俯沖轟炸機。但是1931年秋天,更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發生了,當時,He 50 aL還在工廠裏沒有首飛,厄恩斯特·烏德特受到邀請去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市參加國際航空比賽。
在飛行表演中,寇蒂斯公司最新式的俯沖轟炸飛機在機場上空進行了近乎垂直的俯沖表演,表演中,飛機模擬轟炸任務從空中投下了沙袋,沙袋非常精確地投到了地面劃定的區域內。厄恩斯特·烏德特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回國後向政府高層遞交了幾份熱情洋溢的報告,信中強調了俯沖攻擊在軍事中的作用。這些報告不久便引起了當時正在秘密組建中的軍事航空部門首腦的興趣,但除了興趣其他方面根本沒什麽動靜。美國飛機的俯沖轟炸表演給容克公司瑞典分公司的工程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決定在K47戰鬥機的基礎上做些改進以便使K47也具備俯沖轟炸的能力,不久,俯沖轟炸試驗便開始進行了。
圖為K47飛機翼下掛架(左)和50公斤炸彈。
亨克爾博士非常清楚德國正在秘密組建德國空軍,也知道組建後的空軍需要大量的軍用飛機,作為一個非常有頭腦,非常精明的商人,他盡最大的努力滿足國內的訂單,他料想到德國空軍在不久就會成立,而且迅速會擴大,時間不會拖得太久,為此,他在這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當德國空中軍事部門表現出對俯沖轟炸機的興趣,他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因為這個時候,亨克爾公司已經生產出了一種具有俯沖轟炸功能的飛機,而且與日本海軍簽訂的合約仍然在實施中。1932年春天,1架He 50aL編號改為He 50V-1後給德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做了飛行表演。這架飛機的第二個座艙後來進行了外形處理,這個位置暫時去除是為了做一系列的武器投放試驗。
在一次試驗中,Hc 50V-1在俯沖狀態投下了總重為500公斤的數個重物,這是德國軍事高層第一次觀看俯沖轟炸表演,他們被這種轟炸方式震驚了。鑒於這次表演,亨克爾公司獲得了國家運輸部(這個部門半公開半隱蔽地為軍事航空服務)合約,生產3架飛機用於評估。亨克爾意識到時間不能再拖延了,德國政府走軍事化道路的用意越來越明顯,為此,他加速了試驗評估飛機的生產,1932年夏天就交付了這3架飛機。那架He 5oV-1先是在德國雷希林(Rechlin)加緊測試,隨後送到蘇聯的利皮特茲克繼續進行各項試驗。
新生產的3架評估飛機跟He 50aL基本結構相似,但動力裝置為西門子公司生產的沒有整流罩的SAM22B星形發動機,功率為600馬力。盡管這3架飛機是按通用型的雙座戰鬥機來設計的,工廠完成建造後也是這個布局,但這些飛機的後機身部位采用的是模組化設計,可以很容易改成單座的俯沖轟炸機,這3架交付給德國軍事部門時實際已經去掉了一個座艙,主要目的是向高層演示俯沖轟炸技術,飛機可以投擲500公斤的炸彈。1932年7月,飛行測試順利透過,因此,亨克爾公司再次接到訂單生產25架這種飛機,這些飛機的編號為He 50A,這25架飛機主要提供給不同的商業飛行員學校(Commercial Pilot School),這些學校也是個幌子,培訓的飛行員包括了軍事飛行訓練大隊成員。對於亨克爾公司來說、一切看起來似乎非常有前景,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亨克爾的希望不久就破滅了。
(上圖)K47原型機後視和側檢視,可以看出飛機還較為原始,武器還不完備,特別是兩座艙之間和後座艙後的整流罩明顯不是實用飛機應該具備的,比如後座艙後的整流罩就影響後射機槍的安裝,後來生產型A 48就去掉了這裏的整流罩。
厄恩斯特·烏德特始終無法忘記小巧結實的美國俯沖轟炸飛機,他一直希望能摘到一架該型號飛機。在多方努力後不久,他獲準以14000美元的價格購買一架俯沖轟炸飛機的出口型。但是,厄恩斯特·烏德特沒有這麽多錢(當時這個價格是十分驚人的),他請求一些德國商人出資相助也沒有結果。當時,厄恩斯特·烏德特只是一介平民,他夢想得到美國的飛機部份原因是他想在航空表演上能夠駕駛這種飛機,次要的原因是飛機的軍事潛力。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奪取了德國政權,從那時起,重整武裝力量成了無法回頭的箭,錢也不再是主要問題。1933年4月27日,戈林領導的德國國家航空督察部改稱德國航空部(RLM,即英文German AirMinistry) 。一個月後,所有的偷偷摸摸進行的軍事航空事務都劃歸給德國航空部和空軍部長戈林來管理。厄恩斯特·烏德特這個時候投靠到了戈林身邊,戈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德特所在中隊的指揮官,他們也是誌同道合的同誌,但還稱不上是朋友。戈林同意把烏德特搞到德國空軍中來,烏德特起先不同意,但幾次動搖後還是同意了、條件是只要他願意允許他試飛所有的新飛機,正式參加德國空軍的時間向後延遲一下(他後來於1935年6月正式加入德國空軍)。
據說是烏德特駕駛寇蒂斯公司的俯沖轟炸機做的俯沖表演打動了戈林和航空局高層官員,當過駕駛員的那些高層官員也看到了俯沖轟炸的巨大軍事潛力,因此,航空局立即著手實施俯沖轟炸機專案,這個專案要求立即研制俯沖轟炸機。上面的這些理由可能不完全準確,但毫無疑問的是烏德特有機會真正實作他的俯沖轟炸機的夢想。表面上看是烏德特對俯沖轟炸的癡迷和德國高層官員的支持促使了俯沖轟炸機研制專案上馬,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防空辦公室的一個航空裝備督察部就考慮過了透過俯沖轟炸提高轟炸精度的問題,只是那個時候,作為戰敗國,德國人並沒有多少機會去驗證這種高精度的轟炸方法。
(上圖)德國空軍正式提出研制俯沖轟炸機時的技術指示非常保守,仍是穩妥的雙翼布局,德國空軍自然有它的考慮,在Ju 87飛機誕生後其他俯沖轟炸機就基本上沒有發展空間了,但是,Hs 123飛機有它自己的特點,那就是簡單可靠。中國空軍曾於1938年購買12架用於長江一帶轟炸日本艦船。
截至1932年,俯沖轟炸的理論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不僅有外國試驗的評估結果和實際的操作經驗,德國亨克爾公司的He 50和容克公司的K47也積累了大量的試驗數據,主要的試驗都是在蘇聯的利皮特茲克訓練中心進行的。1933年早些時候,負責新技術發展的德國航空部技術部決定在兩個階段實施俯沖轟炸機專案,第一個階段就是根據上文提到的俯沖轟炸機技術和戰術研究,研制一種過渡的實用型俯沖轟炸機。第二個階段是為德國空軍研制效能更全面的實用俯沖轟炸機。1933年春天,在烏德特的極力勸說下,官方正式向位於科薩爾的菲施樂公司和在柏林新成立的海因克爾頒布了初期專案規範書,這個專案規範還比較寬泛,沒有涉及具體的效能參數。
(上圖)由於Ju87的誕生,Hs 123所有型號只生產不足1000架,但是,Hs 123並沒有像He 50淪為俯沖轟炸教練機,它仍然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和二戰,而且在戰爭中表現不俗。由於早就停產機的零部件短缺,Hs 123在戰場一直戰鬥到1944年年底,直到飛機耗光為止。
檔要求研制一種全金屬單座雙翼戰鬥機/俯沖轟炸機,動力裝置為寶馬公司生產的BMW132A星形發動機,功率為650馬力,這種發動機實際上是寶馬公司專利生產的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大黃蜂」(Hornet)發動機;飛機采用常規的布局;飛機必須易於大量生產:飛機還應具備改進的潛力,可以看出這種俯沖轟炸機的設計十分保守。兩家公司分別研制出了1架原型機,後德國航空部份別編號為Fi 98和Hs 123。第一階段的試驗型俯沖轟炸機對日後「斯圖卡」的誕生和戰術使用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第二階段具體的專案規範書直到1935年才頒布。
戈林原本對俯沖轟炸的態度十分消極、然而,到1933年夏天,不知道什麽原因戈林又成了俯沖轟炸的堅定支持者,他很爽快地答應烏德特購買2架美國俯沖轟炸飛機,不是先前烏德特要求的1架。戈林還以個人名義用政府的資金購買寇蒂斯公司「鷹」Ⅱ雙翼飛機、其出口型的編號為F11C-2「蒼鷹」( Gosha wk)俯沖轟炸機。1933年9月27日,烏德特在紐約州的巴夫羅( Buffalo)寇蒂斯公司工廠試飛了「鷹」Ⅱ雙翼飛機、隨後這架飛機用德國的「歐羅巴」(Europa)號船運回德國。10月19日飛機運抵德國不來梅港,隨後在德國航空部官員的協助下運到柏林。
(上圖)菲施樂公司的方案Fi 98飛機外形較為流暢,也堪稱漂亮,但是,在與Hs 123競爭時落選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兩翼之間的斜撐較為落後。
「鷹」Ⅱ雙翼飛機的動力裝置為懷特公司研制的SR-1820-F2星形發動機,功率為712馬力,飛機在1005米高度的最大速度為325公裏/小時,「鷹」Ⅱ飛機的重量和航程都跟容克公司的K 47飛機相當,但它的體積更小,機動性也更好,最主要的是它的俯沖效能非常優秀。亨克爾公司的He 50跟「鷹」Ⅱ飛機相比顯得十分笨拙,速度也慢得多,這也是為什麽德國航空部的官員對俯沖轟炸飛機在軍事用途上表示懷疑的原因之一,但是購買了「鷹」Ⅱ飛機並沒有完全改變德國人對俯沖轟炸機的認識。
同樣在1933年10月,德國航空部下令組建德國空軍的第一個俯沖轟炸機大隊,但直到17個月後,這個俯沖轟炸機大隊才正式成立。1933年12月,2架「鷹」Ⅱ飛機被冠以民用編號D-3165和D-3166(後又改為D-IRIS和D-ISIS)後被送到柏林北部新成立的測試中心,在那裏,烏德特向航空局的官員表演了模擬俯沖轟炸機動。
(上圖)美國F11C-2「蒼鷹」俯沖轟炸飛機在當時不僅先進,還具備實戰經驗,它對德國Ju87的誕生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國曾購買52架。
表演打動了一些官員的心,但並不是全部,主要的反對意見來自發展部主任沃爾福拉姆:馮·裏希特霍芬少校和空軍部長厄哈德·米爾切,裏希特霍芬純粹受了He 50低劣效能的影響,他認為俯沖轟炸這個概念沒有多大的軍事意義,因為在地面防空火力面前俯沖轟炸機很難生存,俯沖恢復過程飛機非常容易遭到攻擊,而厄哈德·米爾切的反對意見是一般的飛行員無法承受俯沖造成的過大的過載。真正支持烏德特想法的是德國空軍參謀長沃斯爾·威瓦爾將軍,雙方的觀點爭持不下,最後同意進一步試驗,用事實來判斷。
德國空軍第一個單位於1934年4月1日正式成立,指揮官是裏特爾·馮·格裏姆少校,他是著名的一戰飛行員。這個單位番號為JG132 (Jagdgeschwader,簡稱JG,意為獵殺中隊),這個單位是戰鬥機中隊,標準裝備是Ar 65和He 51戰鬥機,主要執行戰鬥任務,但這個中隊也負責訓練俯沖轟炸機飛行員,為此,JG132大隊接受了一些He 50A俯沖轟炸機。這個時候,德國空軍仍不敢暴露其真實意圖,訂購的He 50A只有60架。
【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