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鼓吹坦克殲擊車,堅持坦克反步兵,火炮反坦克的麥克奈爾將軍

2024-04-28軍情

黎明時分,諾曼第的天空被一層薄霧籠罩,大地沈睡在微弱的晨光中。在這片曾見證無數榮耀與悲劇的土地上,一場新的戰鬥即將拉開序幕。然而,在這一天的戰鬥中,有一個名字註定要被歷史記住——麥克奈爾將軍。他不僅是一位鼓吹坦克殲擊車、堅持坦克反步兵、火炮反坦克的軍事理論家,更是一個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的士兵。但在這個充滿硝煙的時代,麥克奈爾的命運充滿了不可預知的懸念。

在眼鏡蛇行動中,一場意外的誤炸成為了他軍事生涯的轉折點。這位一心投入於坦克戰術革新的將軍,突然間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這一刻,不僅是對麥克奈爾個人命運的諷刺,也是對那個時代軍事戰略和戰術上盲目與錯誤的深刻反思。

坦克戰的爭議與實踐

在二戰前夕,隨著歐洲戰場上坦克戰術的迅速演進,美國陸軍的高層和戰術理論家們也開始對坦克的角色和戰術套用進行深入討論。然而,由於美國長期未參與大規模的陸地戰爭,對於坦克這一新興戰爭工具的認識和理解顯得相對滯後,甚至可以說是局限的。

美國陸軍內部關於坦克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方面,有觀點認為坦克應成為獨立的裝甲打擊力量,能夠在戰場上發揮決定性作用,打破敵人的防線,實作突破和包圍。這一觀點受到了從歐洲傳回的戰場經驗的影響,特別是德國閃電戰中坦克聯合空中支援和機械化步兵,展現出的強大戰鬥力和機動性,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另一方面,另一派觀點則認為坦克的主要作用應該是配合步兵行動,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掩護,幫助步兵突破敵人的陣地。這一觀點認為,坦克應該作為步兵的「護盾」,而不是獨立的突擊力量。這種觀點的支持者通常對坦克的防護能力和火力支援的價值給予更高的評價,而對其獨立作戰的能力持保留態度。

這兩種觀點的對立反映了美國陸軍內部對於戰爭理論和戰術套用的深刻分歧。一方面,對於坦克獨立作戰能力的強調源於對歐洲戰場上坦克戰術成功的觀察和分析;另一方面,對於坦克與步兵協同作戰的重視則更多地基於傳統陸戰理論和步兵中心的戰術思想。

麥克奈爾將軍的影響

在這場關於坦克戰術和設計方向的爭論中,麥克奈爾將軍的立場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專業背景和偏好,而且在美國陸軍坦克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作為美國總司令部作戰訓練部的參謀長,麥克奈爾的影響力覆蓋了整個陸軍的戰術思想和裝備發展。在坦克設計和戰術運用的討論中,他的觀點凸顯了當時美軍內部對於坦克作戰定位的深刻分歧。

麥克奈爾堅定地認為坦克的主要任務應是反步兵作戰,這一理念直接影響了美國坦克的設計哲學。在他看來,坦克應作為步兵的直接支援工具,透過其火力和移動能力幫助步兵突破敵方陣地。而對於反坦克作戰,則應由專門的炮兵部隊承擔,這一觀點深刻體現了他對炮兵兵種的偏愛和對其戰場作用的高度評價。

然而,這一理念在實際套用到坦克設計和戰術發展時,遇到了不少挑戰。首先,在二戰的多變戰場上,坦克不僅僅面對步兵,更經常地需要與敵方坦克進行對抗。麥克奈爾的理念未能充分考慮到坦克在戰場上的多樣化角色,尤其是在對抗裝甲部隊方面的需求。這種設計哲學導致了美國坦克在對抗敵方坦克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它們在設計之初就沒有充分考慮到反坦克作戰的需求。

其次,麥克奈爾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國坦克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他的影響下,美軍的坦克設計過於強調對步兵的支援能力,而在火力、裝甲和機動性等方面的平衡卻未得到充分的考量。這種單一的設計哲學忽視了坦克作為一種綜合作戰平台在多種戰場任務中的潛力,導致美國在坦克設計上與德國等國家產生了差距。

M4謝爾曼坦克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步兵掩護為主要任務的坦克設計理念成為了指導美國坦克發展的主導思想。這種思想的廣泛接受,尤其是在高層將領中的認可,促進了M4謝爾曼坦克的誕生和生產。

M4謝爾曼坦克的設計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克奈爾將軍的觀點。它被設計為能夠在戰場上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同時具備一定的機動性,以快速響應戰場上的變化。然而,正如後來的戰場經驗所顯示的那樣,謝爾曼坦克在裝甲防護和火力上存在明顯的不足,這些問題在與德國的先進坦克,如虎式和豹式坦克的直接對抗中尤為突出。

謝爾曼坦克的裝甲厚度和質素,在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到敵方反坦克武器的威脅。其標準的裝甲厚度雖能對抗當時一些輕型和中型反坦克武器,但面對德軍的高速反坦克炮和坦克炮時,卻顯得力不從心。此外,謝爾曼坦克的主炮雖然在對付輕裝甲目標時表現可靠,但在與德軍主戰坦克的火力對決中則顯得不足,尤其是在遠距離交戰時。

盡管存在這些設計上的不足,謝爾曼坦克還是在二戰中被大量生產,並且廣泛部署到各個戰場。它的生產數量和對盟軍戰略的貢獻,使得謝爾曼坦克成為了二戰中最具標誌性的坦克之一。美軍透過數量優勢、機械可靠性以及有效的後勤支援,彌補了謝爾曼坦克在個人對抗中的不足,使其能夠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謝爾曼坦克的局限性也促使美軍在戰爭後期和戰後不斷尋求改進和升級坦克的設計。戰爭的經驗教訓表明,未來的坦克設計需要更加重視綜合效能的平衡,包括火力、裝甲和機動性的全面提升。這一認識在戰後美國坦克發展中得到了體現,美軍開始研發更為先進的坦克,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戰場環境和對手。

坦克殲擊車的嘗試

麥克奈爾將軍認為坦克應主要承擔反步兵的角色,而將反坦克的職責交由炮兵部隊。基於這一理念,麥克奈爾並未滿足於僅僅在理論上的辯論,而是積極推動了具體的軍事實踐和技術創新,尤其是在坦克殲擊車的開發上。

1941年11月,麥克奈爾在德克薩斯州的胡德堡基地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坦克殲擊車戰術和射擊中心,這一創新的舉措直接響應了他對美軍反坦克作戰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這個中心的成立標誌著美國陸軍在坦克與反坦克作戰領域的重大策略轉變,專註於研發和測試新型的坦克殲擊車,以彌補美軍在反坦克戰中的不足。

M10坦克殲擊車便是在這一背景和需求下誕生的產物。它裝備了一門強大的3英寸(76.2毫米)坦克炮,這種火炮在當時被認為是對抗德國及其他軸心國坦克的有力武器。M10的設計初衷是結合較高的火力和一定程度的機動性,使其能在戰場上迅速部署,對敵方裝甲目標進行有效打擊。

然而,盡管M10在火力上有了顯著提升,它在實戰中遇到了不少問題。M10的速度雖然比重型坦克快,但與當時的德國坦克相比,仍然不夠理想。更為關鍵的是,M10的裝甲防護相對較薄,這在面對德軍反坦克炮和坦克主炮時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弱點。在實戰中,M10的生存能力因此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直接遭遇德國主力坦克或是被敵方反坦克炮火精確打擊時。

麥克奈爾的結局與反思

麥克奈爾將軍的軍事生涯,充滿了對創新的追求和對改進美軍戰術與裝備的不懈努力。然而,他的人生軌跡在二戰期間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眼鏡蛇行動,這一旨在打破諾曼第戰場僵局的盟軍重大進攻,意外成為了麥克奈爾將軍生命故事的終結。在此次行動中,他不幸成為了友軍轟炸機誤炸的犧牲者,這一事件不僅令人深感悲痛,也將軍事歷史中的一種諷刺性悲劇展現得淋漓盡致。

麥克奈爾的這一不幸,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悲劇,更是對當時美國及其盟友軍事戰略和戰術實踐的一種反思。這起事件凸顯了在戰爭中資訊溝通不暢、指揮協調不足以及戰場辨識系統的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戰爭中可能導致重大的誤傷事件,給己方部隊和指揮官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麥克奈爾將軍在坦克戰術方面的見解和推動,盡管在當時基於其對戰爭的理解和對美軍需求的判斷,但其後果和效果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反思。他對坦克作為反步兵工具的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坦克在現代戰爭中多功能作用的發展潮流,特別是在高速機動和反坦克作戰方面的重要性。這種偏頗的觀點和戰術安排,在實戰中遇到了諸多挑戰,特別是在面對德國等敵對國家技術先進的裝甲部隊時,美軍的坦克和反坦克戰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麥克奈爾的經歷,以及他的最終命運,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反思。一方面,它提醒著軍事領導者和戰略規劃者,必須對戰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保持敬畏,避免過於依賴單一的戰術理念或武器系統。另一方面,它也強調了在制定和實施軍事戰略時,必須全面考慮戰場情報的準確性、指揮鏈的高效性以及作戰計劃的靈活性,以減少不必要的犧牲和損失。

包強.開山大斧 美國M10與M36坦克殲擊車的演變與發展[J].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5,0(5):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