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20換「心」:三發引擎,劍指更遠航程?

2025-01-01軍情

聽說成飛最近搞了個新飛機,而且還整了個「三發動機」的設計,是不是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一開始我也覺得奇怪,這年頭,雙發不就已經夠用了嗎?再看看那些經典案例,比如蘇-34那種45噸的「戰鬥轟炸機」,兩台AL-31M1發動機隨便帶飛;還有SR-71黑鳥,那可是78噸的大塊頭,用兩台J58硬是跑出了3馬赫、爬上了三萬米。這些貨色都靠「雙發」混得風生水起,憑什麽現在突然需要多加一台?

更別提這第三個發動機可能會帶來的麻煩。要知道,多一個引擎不僅意味著重量增加,還占空間,更復雜的是,油耗也會上去啊!這麽看,「三釋出局」可真不像是討巧的路子。所以咱們是不是該問一句:到底圖啥呢?這是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嗎?還是背後藏著什麽我們沒想到的小心思?

其實吧,有時候照片才是真相之刃。有網友仔細研究了一些模糊但充滿玄機的新型飛機照片,發現其背部貌似隱藏著一個進氣口。喏,這就是傳說中的「佐證」。當然,僅僅從這些線索出發,我們能推測出的東西有限,但至少可以大致猜到,這架飛機很可能在嘗試某種極限效能——比如超音速巡航和高空高速。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麽做真的劃算嗎?畢竟歷史告訴我們,高速和高空更多是炫技而非實戰需求,你難道見過哪個國家天天派3馬赫的飛機出去打仗的嗎?

不過,如果把目光稍微放遠一點,也許事情就清楚多了。從「雙三」(最大速度3馬赫、最大升限3萬米)到「大作戰半徑3000公裏」,中間好像埋了一條邏輯鏈。如果這款新型飛機真正想幹點大事兒,那麽它追求的不只是飆車式狂奔,而是一種全新的任務模式——透過最佳化剖面,大幅提升續航能力。你琢磨一下啊,當其他家還在為隱身技術糾結時,人家直接走向戰略化部署,全程都是省油模式執行任務,這是何等牛逼哄哄的一步棋。

舉個例子吧,就拿F-16來說,同樣是一架小體格選手,它如果按低低低剖面飛行,只能爬550公裏,可換成高低高剖面立刻變成925公裏。這差距簡直跟開電動車關不開空調一樣紮眼。而且隨著隱身效能的發展,以前必須依賴地形掩護才能偷襲敵人的老套路,現在完全可以扔掉,改用節能環保路線。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新飛機選擇「三發動機」的設計,很可能是在給自己鋪未來幾十年的技術升級路。

再來聊聊導彈射程的問題,說起來挺有意思的。一枚亞音速巡航導彈因為軌跡平庸,所以射程捉襟見肘;反觀長劍100這種超音速大家夥,因為采用最佳化彈道,其實際射程直接翻倍甚至更多。同理,把這一原理套用到航空器上,透過調整執行方式,也許犧牲一些結構上的便利,卻能夠換取整個作戰範圍的大躍升。那麽這樣看來,「燒錢方案」未必是不靠譜的冒險,而是一次精打細算後的大膽嘗試。

不過講真,中置第三台發動機會是什麽類別,目前確實沒有定論。不少專家估計,要麽它與主引擎完全一致,要麽就是專門適配特殊場景的小功率補充裝置。但問題來了,它如何協同工作,又怎麽分配負載呢?特別是在高速、高海拔環境下,根據空氣動力學規律所需推力並不會太誇張,所以這個神秘角色究竟扮演怎樣的重要性,不免讓人浮想聯翩。當然啦,我們吃瓜群眾目前只能靠猜,總歸得等官方慢慢揭開謎底。

所以回過頭來看,無論最終答案是什麽,可以肯定的是,高空高速絕對不僅僅是一項噱頭或者技術炫耀,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特質,讓這款新機器具備更加驚人的戰略投送能力。從隱身化、多功能化,再到全球即時部署化,每一步都指向一種野心勃勃的新格局。如果將來有一天,這類創新理念成為常態,那麽今天關於「三發動機」的爭議或許就會被證明,是一次意義深遠的預言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