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山東青島,在人防宣傳教育基地,青少年學生近距離參觀核武器模型,加強對核安全的認知。視覺中國供圖
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202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日本原子彈氫彈爆炸受害者團體協定會」之際,核風險正在全球多地急劇上升:10月7日,北韓稱不排除使用核武器回應韓美「核軍事同盟」;10月14日,俄羅斯指責北約當天開啟的年度核力量演習將導致「緊張局勢升級」;10月15日,以色列稱將視需要決定是否打擊伊朗核設施……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16日發文稱,「冷戰結束一度讓人們看到擺脫核噩夢的希望,但隨著全球沖突加劇,核戰爭風險再度上升」。
「涉核議題重新變熱,反映出大國博弈加劇和地緣政治沖突頻發的背景下,全球安全性和穩定性在下降。不論國家大小,都希望借助核部署或核共享以獲得一定安全保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蛟龍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還沒有到核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部署和使用核武器依舊被當作戰略博弈的砝碼和手段,而非目的。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在核領域治理的主張具有現實意義和引領作用,既呼籲所有核武器國家切實降低核戰爭風險,也倡導各國冷靜理性看待民用核能的積極意義。
在「核威懾」和「核實踐」的邊界博弈
「美國科學家聯盟」今年3月發文稱,和冷戰時期相比,世界核武器數量大幅減少,從1986年約7.03萬枚核彈頭的「峰值」減少至2024年年初估計的1.21萬枚,但削減速度已明顯放緩。當前庫存排名前兩位分別是俄羅斯和美國,兩國合計擁有的核武庫存全球占比近九成。
基於核武器的高度機密性,多數有核國家沒有提供其核武庫存規模的詳細資訊,但令人警惕的是,有核國家正在接連調低使用戰術核武器的門檻,這背後伴隨著北韓半島、歐亞大陸和中東等地區沖突的升級。
2023年9月,北韓將核武力政策寫入憲法,以回應同年4月美韓成立「核磋商小組」機制並借機在北韓半島恢復和擴大部署戰略核資產。2023年12月,北韓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將南北韓關系定義為「敵對關系」,表明若敵人進行核挑釁,朝方將毫不猶豫地實施核打擊。今年以來,韓美繼續加大對朝核威懾:7月,南韓總統尹錫悅在訪美期間宣布韓美同盟已升級至以核為基礎的關系;9月,美國「佛蒙特」號核動力潛艇進入位於南韓釜山的海軍基地。面對韓美「秀肌肉」,朝方10月8日表示將加快步伐成為核武強國。
俄羅斯也有意重新劃定核武「紅線」。9月25日,俄總統普京召開會議,討論新版俄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保留在俄羅斯及其盟國白俄羅斯遭受侵略時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並提議將任何無核國家在有核國家參與或支持下對俄羅斯的侵略視為對俄的「聯合攻擊」。俄羅斯【訊息報】稱,俄方此舉是「感受到安全威脅而向美西方發出的又一個訊號」。10月14日,擁有「核共享」機制安排的北約,啟動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第三次「堅定正午」年度核力量演習。演習大部份環節在距離俄羅斯約900公裏的北海舉行,直逼俄羅斯本土,演習人員還將模擬戰機攜帶美國核彈頭的任務。
與此同時,近日與以色列矛盾不斷升級的伊朗也傳出考慮結束【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訊息。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結束伊核協定,隨後重新開機並新增一系列對伊制裁措施。伊朗曾在今年9月表示不尋求發展核武器,仍致力於維持伊核協定框架。不過,隨著以色列接連在加沙走廊、黎巴嫩和伊朗等地開展軍事和暗殺行動,伊朗【德黑蘭時報】10月11日透露,39名伊朗議員已致信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呼籲迅速推動核武器研發。
在張蛟龍看來,核武器接連被擺上地區國家的「桌面」,反映出國際安全域勢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其本質是隨著美國不斷推行「大國競爭」戰略,「9·11」之後形成的國際反恐合作格局已被破壞,各國之間的競爭性和敵對性上升。對於北韓和伊朗而言,敵對方的核威懾已對其構成實際生存威脅。
「不過,目前的涉核政策調整並沒有超出核威懾的層面。」張蛟龍分析說,「國家之間的核博弈,是包括軍事技術、組織能力、戰略定力等層面的綜合較量。核威懾和核實踐之間的界限很敏感,各方都在界限的邊緣線上博弈和徘徊。」
五核國聚首有望為全球核風險降溫
核武器使用可能性的增加,讓人聯想到無人機戰術在不同沖突區域之間的相互影響。有分析認為,當前北韓半島局勢升級的背景之一,是北韓考慮到無人機戰術在俄烏和中東戰場的運用及「定點清除」功能,認定南韓向北韓滲透無人機是對北韓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嚴重挑釁。對此,張蛟龍認為,「這是各國在觀摩俄烏和中東沖突的結果,進而反思其教訓和啟示。」
從自主無人機、自主機器人在俄烏戰場上的頻繁使用,到黎巴嫩多地數千部無線電器材被遠端遙控引爆,俄烏和中東戰場的一個共同點是,新興技術深刻影響著沖突走向。張蛟龍認為,「新興技術在溝通、聯絡和監控等領域的運用,使得戰場上沖突各方的動作更加透明,減少了由此引發的誤判」,但網絡攻擊增加了發生意外風險的可能性。
據印度多家媒體10月12日報道,伊朗當天遭受大規模網絡攻擊,通訊系統、金融系統和軍事通訊被迫中斷,核設施也受到影響。
「人工智能將影響核威懾穩定性問題的主體,從有核國家擴充套件到所有擁有進攻性人工智能能力的國家或行為體。」英國鴨巴甸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系講師占士·莊遜在2023年5月出版的【人工智能與原子彈:數碼時代的核戰略與風險】一書中呼籲推進核領域全球治理。張蛟龍也指出,新興技術對全球戰略安全穩定的影響日益增大,暴露出相應治理體制建設的滯後。
在此背景下,10月10日,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即【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的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在紐約聯大一委(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召開五核國工作層會議。根據中國外交部10月15日公布的資訊,中方作為五核國機制協調員與會,五國代表就五核國工作計劃交換了意見。中方將繼續作為協調員支持五核國展開討論。
這是五核國時隔兩年多再次聚首。2022年1月,五核國共同發表【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首次就核武器問題共同發聲,強調「避免核武器國家間爆發戰爭和減少戰略風險是首要責任」「不將核武器瞄準彼此或其他任何國家」「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俄烏沖突延宕以及美俄軍備競賽不斷升級,「五核國在2022年年初達成的共識或默契已不復存在。」張蛟龍表示,各方由此對五核國重新回歸核問題討論桌的前景有了更多期待,「五核國重新協調立場有望為全球核風險降溫」。
完善核治理、防止核擴散「兩手抓」
兼具國防和民用功能的核能,在非政府層面也引發了認知沖突。美國【國會山報】2022年10月的一篇報道稱,美國人的「核恐懼」達到後冷戰時期的最高水平。在「日本原子彈氫彈爆炸受害者團體協定會」獲得2024年諾貝爾和平獎後,該團體成員、1945年長崎核爆炸幸存者田中重光稱,「廢除核能是阻止人類走向自我淪陷的唯一方法」。
與此同時,核電作為技術成熟的清潔能源,被廣泛視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今年3月,在國際原子能總署和比利時政府聯合舉辦的首屆核能峰會上,中國、美國、英國和比利時等30多國發表共同宣言,承諾充分釋放核能潛力,推動清潔能源轉型。
來自哈薩克的最新訊息更具代表意義。冷戰時期,哈薩克曾飽受蘇聯核試驗困擾。10月6日,為了滿足本國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哈薩克就是否建設本國第一座核電廠舉行全民公投。民調顯示,72.3%的公投參與者支持在哈薩克建設核電廠。
張蛟龍認為,公眾出現「核恐懼」是正常的,凸顯出各方完善核治理、防止核擴散「兩手抓」和加強倡導「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性。
中方一直為此積極行動。7月22日,中國外交部同時釋出【中國關於無核安保問題的工作檔】和【中國關於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倡議的工作檔】兩份「核軍控」檔,主張有關核武器國家應廢除「核共享」及「延伸威懾」安排,將部署在境外的核武器全部撤回本國。9月19日,國際原子能總署大會決議首次寫入「全球南方」概念,中國常駐國際原子能總署代表李松介紹,中方提出「原子造福全球南方」理念,旨在凸顯「全球南方」國家在和平利用核能核技術領域更加迫切的需要,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歡迎。對此,張蛟龍認為,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在核領域治理的主張具有現實意義和引領作用。「和美俄等國相比,中國在核問題上發揮的調和作用從未改變。」
今年10月16日是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1964年10月16日,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歷史與現實證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有助於增進戰略互信,推動核裁軍行程,有效減少戰略風險,促進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中方願同各方一道,為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實作無核武器世界的目標繼續努力。
本報北京10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 記者 陳小茹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