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軍發出警告:東風-27投入實戰部署,8000公裏射程可含蓋美本土

2024-12-28軍情

為中國火箭軍最為新型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東風-27 的最大射程達到 8000 公裏之遙,相較於東風-26 的射程近乎翻倍。憑借此能力,使其具備了對全球範圍內高價值目標予以打擊的實力。

東風-27 從中國內陸實施發射,能夠徑直對美國本土的阿拉斯加、夏威夷以及西海岸的軍事設施予以打擊;若從海南島進行發射,則能夠全面涵蓋整個南海、關島、澳洲,甚至還能夠延伸至東地中海區域。這也就意味著美軍在亞太地區所部署的所有戰略基地,均處於東風-27 的威懾範疇之內。

對於美軍而言,東風-27絕非僅僅是戰術性武器罷了,更是極具分量的戰略性威懾利器。它致使美軍在關鍵區域的存在始終被籠罩在「隨時有可能遭受精準打擊」的陰影之下,極大地削弱了美軍的戰略靈活性與威懾力。

東風-27憑借其強大的突防能力,成為美軍反導系統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東風-27運用先進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技術,飛行速度遠遠超過 18 至 20 馬赫,能夠進行乘波體滑翔飛行且可多次進行變軌。

傳統彈道導彈遵循固定軌跡飛行,而東風-27這種不規則的飛行態勢致使美軍難以對其軌跡進行準確預測,由此極大地增加了攔截的難度。

配備先進的制導系統,東風-27 的打擊精準度極高,能夠達到 30 米以內的程度,對美軍航母、雷達站、軍事基地等這類具有極高價值的目標構成了極具致命性的嚴重威脅。此種高精度打擊能力使得它不單是戰略層面的武器,更是具備戰術級別的極為精準的殺傷利器。

東風-27 的部署,將美軍在高超音速武器防禦方面的缺陷予以凸顯。美軍當下所擁有的反導系統,諸如「薩德」(THAAD)、「愛國者-3」(PAC-3)以及「標準-3」(SM-3)等等,主要是依據傳統彈道導彈來進行設計的。

這些系統依賴於對彈道軌跡的精準預判,然而東風-27 所具備的變軌能力致使其難以被釘選,現有的攔截技術也難以與之相契合。

美軍的反導攔截彈其成本極為高昂。比如說,每一枚「標準-3」攔截彈的造價竟然高達 2000 萬美元之巨,而中國火箭軍能夠部署成百上千枚東風-27,進而形成飽和式攻擊態勢。面對這種「數量眾多且充裕」的戰術,美軍不但攔截的成功率較低,甚至有可能被高昂的攔截成本拖入到「軍費消耗戰」當中。

盡管當前美軍正著力研發諸如「滑翔破壞者」計劃(Glide Breaker)這類針對高超音速武器的防禦技術,但當下仍處於試驗階段,在短期內難以構築起實際的作戰能力。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已然率先圓滿地完成了東風-27 的實戰部署,這種技術層面的巨大差距使得美軍面臨著極為巨大的防禦壓力。

東風-27 的威懾力並非僅僅源於技術方面的優勢,更是得益於中國火箭軍所擁有的規模化部署能力。以東風系列導彈為例,東風-26 已然裝備的數量已然超過了 600 枚,而東風-27 預計未來的裝備數量極有可能會超過 1000 枚。

火箭軍強大的產能使得中國能夠憑借數量方面的優勢來彌補個別技術層面的些許欠缺,並且還能夠對美軍形成飽和式的打擊能力。

相較於美軍極為高昂的攔截成本,中國的導彈系統在生產以及部署方面的成本要更低廉。憑借著大規模裝備導彈,中國能夠以「憑借數量取勝」的方式來壓制美軍的防禦體系。

東風-27的列裝,更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在成本對抗上的優勢,從而使得美軍難以承受長期的防禦壓力。

東風-27 的部署不但極為顯著地強化了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更是對中美軍事競爭格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東風-27 的威懾範圍涵蓋了亞太地區、美國本土以及部份歐洲區域。這種「全球打擊能力」致使美軍不得不重新對其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進行評估,並且削弱了美軍在印太地區的戰略主動性。

面對東風-27 的威脅,美軍不得不加快高超音速武器攔截技術的研發步伐,並對其全球防禦體系進行調整。然而,這種調整不但需要龐大的資金予以支撐,還會導致美軍在其他戰略領域的資源出現分散。

高超音速武器領域已然成為中美軍事競爭的嶄新重要戰場。東風-27的實際部署意味著中國在該領域具備技術與裝備的雙重優勢。未來,美軍必然會投入更多資源去追趕中國,如此一來便會加劇兩國在軍費開支方面的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