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美軍還是俄軍,其海軍艦艇在面對遠比自己實力弱小的對手時都損失慘重,被從天而降的反艦導彈炸了個人仰馬翻;為此在可能到來的台海沖突中,美軍也幫台當局想到了對付解放軍收台的新招:提供100套魚叉反艦導彈系統,妄圖透過這種方式幫台當局完成「以武拒統」,現在更是有訊息顯示首批魚叉導彈已經提前交付給了台當局,那麽這批導彈能否給解放軍帶來一定的威脅?
美軍的魚叉導彈已經提前交付給了台島
在2020年的時候美台就達成了一筆軍購訂單,美國將給台當局提供400枚RTM-84L-4魚叉block II導彈、4枚訓練彈、100輛發射車、25輛雷達車,按計劃從2026年到2028年這批導彈將陸續完成交付,不過現在計劃卻突然發生了變化,和以往的對台軍售武器交付時間無限推遲不同,這批導彈居然是提前交付,2026年才交付的導彈被提前了整整2年,在9月27日就抵達了台島高雄港完成了交付。據悉這批交付的魚叉導彈屬於最新型號,效能要比美軍自用的還要先進,因此在射程上已經提高了不少,能夠有效的覆蓋台灣海峽,對海上艦艇發起打擊。
也正是這批美國導彈的到貨讓島內部份人又自信了起來,以賴清德為代表的「台獨」分子又開始公然發表「台獨」言論,妄圖透過這種武裝台島的方式完成以武拒統。不過無論是從導彈效能還是島內的相關部署來看,這些人顯然有些高興的太早了。
按計劃這批導彈是在2026年才開始交付首批,因此給這些導彈準備的6個基地還沒有開工建造,即便是到了這批導彈也沒辦法在各地完成部署;而從效能上來看,其之所以風靡全球主要是因為其優秀的效能和精準打擊能力,這才能夠讓它在一眾反艦導彈中脫穎而出。但由於在設計這款導彈的時候,美軍對其的定位就是對敵方的雷達系統進行打擊並破壞後,為最後攻擊奠定基礎;因此該導彈只是一款亞音速導彈,並不具備末端突防能力,在打擊效能上並不如其他的超音速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
也就是說要想讓魚叉導彈發揮足夠的作用,就需要體系化作戰,先透過電子戰手段破壞敵方的雷達系統才行;以美軍的水平來說做到這點並不難,但對於台軍來說就難以實作了,連最先進的雷達都是買的美國上世紀產品的台軍,根本沒有足夠的手段去對解放軍雷達系統實作電子攻擊,這也就導致這些導彈很容易被解放軍雷達辨識到從而進行攔截。
事實上對於這些導彈的效能台軍自己心裏也清楚並沒有比島內自研的「雄風」導彈先進多少;但價格卻貴出了好幾倍,但由於島內自研的「雄風」導彈受限於產能數量嚴重不足,為了在2027這個時間節點到來之前盡快的武裝台島,島內就必須部署更多的反艦導彈才行,為此就找到了美國花大價錢采購這批導彈。
「以武拒統」對於島內一眾「台獨」分子而言只是一個幻想,連台海軍現役司令都承認了解放軍能夠隨時包圍台島,台軍采購的這些武器裝備根本就沒什麽用,那麽這些中基層的台軍士官們只會更加的悲觀。100多架F16V戰機並不能扭轉台軍在空軍上的劣勢,這100套反艦導彈系統同樣不能扭轉台軍在海軍上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