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蘇27關鍵技術並非來自俄羅斯,而是白俄,中國獲取了哪些技術呢?

2024-11-12軍情

中國多種主力戰機的發展歷程,比如殲20、殲15B、殲16等。今天,我們將聚焦於蘇27戰機的全面國產化,以及自90年代末期以來的殲11A戰機。雖然中國的蘇27戰機起源於俄羅斯,但其許多關鍵技術實際上並非來自俄羅斯,而是源自白俄羅斯。那麽,中國究竟從白俄羅斯獲取了哪些技術呢?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關系。這三個國家曾是蘇聯的重要部份。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大約70%的遺產。同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獲得了蘇聯相當一部份的財富。例如,中國所擁有的瓦良格號航母、野牛氣墊登陸艇、GT25000燃氣輪機以及T-10K-3原型機等,大多數都是從烏克蘭獲取的,而非來自於俄羅斯。

在戰鬥機的發展上,情況也頗為相似。長時間以來,中國航空工業的實力較弱,無法獨立設計和制造各類戰機。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只能在蘇聯戰鬥機的基礎上進行仿造和改進。例如,中國的殲5、殲6和殲7戰鬥機均是源於蘇聯時期研發的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到目前為止,殲7後期改進型號依然在一些部隊中服役。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殲7系列戰機是部隊的核心力量,並且主要配備於各種精英部隊。與此同時,全球多國航空強國陸續推出了第四代主力戰鬥機。例如,美國相繼釋出了F14、F15、F16和FA18等型號,而蘇聯也緊隨其後,推出了米格29和蘇27戰爭飛機。此外,在歐洲方面,法國則推出了幻影2000。這一時期,中國在戰鬥機的發展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顯著加大。

盡管殲10戰機專案在80年代中期就已啟動,但由於飛機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研發周期,因此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定型。為了加快部隊現代化行程,進一步增強整體空戰能力,中國在90年代初分三批從俄羅斯引進了70多架蘇27系列戰機。在這一進口過程中,俄羅斯曾積極推薦米格29戰機,但考慮到自身實際需求,中國最終還是選擇了蘇27。

90年代引進的蘇-27戰鬥機

請留意,在這一階段,蘇27戰鬥機僅能裝備R73格鬥導彈和R27半主動中距導彈,而無法使用新型的R77主動中距導彈。特別是半主動制導模式,嚴重限制了戰機在執行其他戰術動作時的靈活性。依賴進口的戰機並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中國海空軍擁有大量飛機。如果完全倚重進口,將難以滿足需求。同時,若全部依靠外購戰機,其後續升級將面臨諸多挑戰。

以印度的蘇30MKI戰機為例,到2024年,這款戰機的中期升級仍需依賴俄羅斯。在經歷了長達3年的談判後,中國在90年代末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戰機的生產線。雖然由俄羅斯供應關鍵零部件和發動機,但中國開始獨立生產蘇27戰機。然而,俄羅斯相當「精明」,只出口了生產線,而沒有提供戰機的大修設施,因此大修工作仍需得到俄方支持。

海航部的蘇30MK2戰鬥機

在90年代末,中國自主研發的蘇27戰機正式下線,命名為殲11A。殲11A在多個方面與蘇27相似,整體改進不多,主要仍裝備R27半主動中程導彈和R73格鬥導彈。盡管如此,中國對殲11A的綜合效能並未感到滿意,尤其是在雷達和電子器材上,其效能顯著落後,被戲稱為「倒卡神器」。根據對殲11A實際情況的評估,本來計劃生產200架,但最終僅完成了105架的生產任務。

隨著蘇27和國產殲11A戰機的數量不斷增加,如何對這些戰機進行大修確實成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由於各種原因,俄羅斯無法出口大修器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只能尋求其他國家的幫助,而白俄羅斯便成為了選擇之一。白俄羅斯的558飛機大修廠是蘇聯時期第三大的飛機維修基地,在滿負荷運轉時,可以為數百架不同類別的戰機提供檢查與各類維修服務。

在中國建立殲11系列戰機的大修生產線的過程中,白俄羅斯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根據中國2006年3月的報道,「現代化新型航空裝備維修線」的逐步建成,其實正是指殲11系列戰機的大修線。在這個過程中,白俄羅斯所做出的貢獻十分顯著,遠超於俄羅斯。

作為使用蘇式裝備的老牌國家,白俄羅斯對各種蘇式器材的了解可以說非常透徹。中國進口了70多架蘇27戰鬥機以及國產了100余架殲11A戰鬥機,但它們無法使用R77中程導彈,只能依賴半主動中程導彈,這造成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在21世紀初期,這直接影響到中國主力戰機的空中作戰能力。得益於白俄羅斯在技術方面的支持,中國開始對原版蘇27和殲11A戰機進行了改進和最佳化。

系統經過進一步的調整和改裝後,原版蘇27戰機和國產殲11A戰機不僅能夠攜帶R77中距導彈,還能使用國產霹靂12中距導彈。當然,這不僅限於蘇27和殲11A,中國從俄羅斯采購的100架蘇30戰機在白俄羅斯協助下進行系統升級後,也能夠搭載多種國產武器,從而顯著增強了作戰能力的多樣性。

不可否認,21世紀初,白俄羅斯在中國蘇27和蘇30戰鬥機的發展方面給予了顯著支持。關於蘇27和殲11A戰機能夠掛載主動中距導彈的問題,以前是嚴格保密的。直到2010年代之後,中國的殲16、殲10C、及殲20等戰機大規模裝備後,媒體才開始報道有關殲11A與蘇27掛載R77或霹靂12中距導彈的資訊。

殲11BG戰鬥機,接近於四代半的標準。

關於蘇30戰機,其掛載的霹靂12等國產彈藥,近幾年才在新聞中開始公開報道。這表明,蘇27戰機在逐步實作國產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並非完全依賴於俄羅斯,也有相當一部份技術來源於白俄羅斯。中國已經深入掌握了蘇27系列戰機的相關技術,並於2007年推出了殲11B;2012年推出了基本型殲15;而自2016年起,陸續推出了殲16和殲16D。

近年,殲15B和殲15D等機型的研發不斷推進。在側衛戰鬥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與俄羅斯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實際上,自從殲16和殲15B戰機問世以來,就出現了關於最強側衛的說法。

殲16戰鬥機的數量已超過400架。

中國各種機型的發展與變遷故事還有許多,作者將在後續的文章中與大家逐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