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台軍炫耀「用吊艙監控殲-15」,實戰中殲-20將令其無機可乘

2024-10-16軍情

台媒炒作「監視」影像

近年來的幾次圍島演習中,解放軍艦機靠近台島時,島內通常保持沈默。而當演習結束後,島內媒體則會有所動作。「聯合利劍-2024B」演習結束後,島內媒體釋出了一段美制「狙擊手」光電吊艙拍攝的畫面,聲稱是台空軍F-16戰鬥機「監視」下的解放軍殲-15艦載機,畫面顯示殲-15飛行姿態平穩,「似乎毫無察覺」。

台軍演習影片疑點

顯然,島內媒體和台軍試圖透過這段說服力不強的影片展示「一切盡在掌握」。但若真開戰,台軍根本無法拍到這種畫面,因為殲-20很可能迅速奪取制空權,別說掛了「狙擊手」吊艙的F-16,就連救援直升機也可能無法起飛。

5月「聯合利劍-2024A」演習後,台軍也釋出了「狙擊手」吊艙拍攝的殲-16和轟-6影像,影像中有類似瞄準器的白色方框,一度被解讀為「F-16遠端釘選」。那麽,這些解放軍戰機是否真的沒有察覺?我們還需了解「狙擊手」吊艙的功能。

狙擊手吊艙提升戰機感知能力

現代戰爭中,戰鬥機不僅是爭奪制空權的關鍵,還承擔偵察、態勢評估等任務。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AN/AAQ-33「狙擊手」高級瞄準吊艙旨在提升戰鬥機的全天候感知能力。

「狙擊手」是一個輕型瞄準吊艙,具有優秀的影像處理功能,使飛行員能在防空導彈射程外探測和辨識目標。它整合了前視紅外系統、雙模激光器、高畫質電視和激光標記器等多種傳感器。

簡單來說,「狙擊手」相當於一個大號多功能望遠鏡,主要用於遠距離和惡劣環境下的目標辨識,而不具備目標指示功能。其實質是一個具有拍攝、夜視和紅外探測功能的光學成像系統,對殲-15構不成威脅。

台軍雷達效能及限制

台空軍裝備先進,擁有多種探測和傳感器材,如F-16V的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可在全天候條件下探測,最大探測距離達370公裏,即使考慮天氣影響,探測和制導距離也超過200公裏。若台軍能展示用AN/APG-83釘選解放軍戰機的證據,將比用攝影機拍攝更具說服力。

然而,軍演中電子對抗激烈,電磁環境惡劣,台軍可能難以維持正常的通訊。因此,只有基於光學原理的「狙擊手」吊艙能正常工作,因為它透過可見光探測目標,只要目標發光發熱即可發現。

台軍首次近岸發現殲-15

島內輿論對此反應冷淡,有人評論稱「我也常用橡皮筋瞄準老板的頭」,暗諷意味明顯。

台軍未明確或可能不願承認的是,拍到殲-15的意義。訊息稱,當時F-16V位於台島中央山脈上空,按「狙擊手」雷達的探測距離,殲-15應離台島海岸線不遠,體現了「逐步擠壓空間」的策略。更重要的是,這是台軍首次在海岸線附近目視發現殲-15,表明我海軍航空兵已封鎖台島東海岸。

台軍戰機難起飛應戰

台軍現在能否起飛戰鬥機來確認情況值得懷疑。根據「聯合利劍」演習的流程,東風系列導彈和遠端火箭炮將首先火力覆蓋台軍的機場、港口等關鍵目標,台軍戰機可能幾乎沒有起飛機會。即便能起飛,缺乏隱身能力的F-16V、幻影2000和IDF等戰機,在面對專門負責制空作戰的殲-20時,也難以占到優勢。因此,台軍這種所謂的「表演」只能在戰前蒙蔽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