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哥記得關註一下,博主每天更新軍事文章!
中國海軍的驚喜仍在持續。昨日,網絡上突然流傳出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抵達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首都維拉港的照片。
這一下讓大家都感到困惑,大伊萬急忙在網上尋找訊息來源,發現無論是瓦努阿圖還是我們,都沒有官方的聲明,所見的資訊只是一些當地記者或遊客拍攝的模糊照片,而最開始甚至連是哪兩艘軍艦前去都不明確。
大約在10月21日下午(瓦努阿圖的時區),網上終於釋出了一些精美的照片,我們也明確了這次存取瓦努阿圖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規模以及所涉及的具體軍艦。
此次存取維拉港的包括中國海軍055型驅逐艦108號「鹹陽」號和052D型驅逐艦162號「南寧」號,抵達後兩艘軍艦停靠在港內唯一一條約200米長的碼頭上,顯得十分壯觀。
不久,一家國際媒體「太平洋防禦觀察」關註到了中國海軍艦艇駛入瓦努阿圖的訊息,並釋出了簡訊。在這則簡訊中,該媒體表示,他們已就兩艘中國軍艦抵達瓦努阿圖一事聯系了中國駐瓦努阿圖大使館進行詢問。
大使館透露,這兩艘中國軍艦僅是「進行物資補給和艦員休息」,並且已經獲得了事先的批準,但關於這兩艘軍艦何時離開,我們沒有說明。
近期兩艘艦的活動情況
實際上,不僅西方媒體對這件事情感到困惑,我們這裏也是一頭霧水……大伊萬迅速去尋找之前的資訊:
108號「鹹陽」艦最近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是在2024年7月。那時,南部戰區海軍以「山東」號航母為核心組建了一個戰鬥群,先是向南海進發,然後駛向西太平洋地區,進行了連續的戰備巡邏和演習訓練。
根據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報告,最早在「山東」艦編隊中辨識出108號「鹹陽」艦的身影是在7月12日,位置位於宮古島東南方向約400公裏的海域。然而,透過之前拍攝的衛星影像進行分析,可以確認「鹹陽」艦是在6月下旬和「山東」艦一同出發,並持續活動到7月中旬才返回。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4月份,「鹹陽」艦確實讓我們驚訝了一把。據說它從南部戰區海軍出發,向南航行,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之間遊弋,竟然還轉到了印度洋一圈後返回。整個過程中並沒有曝光任何照片。
今年「鹹陽」艦的活動路徑就是這樣。而現在,「鹹陽」艦竟然毫無預兆地跑到了瓦努阿圖,這或許顯示了它確實偶爾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小驚喜,玩出些新花樣。
另一艘052D型驅逐艦「南寧」在鏡頭中露面,是在今年四月菲律賓海警部隊拍攝的。當時畫面顯示,「南寧」艦與中國海警21558艦協同,正與菲律賓海警3004艦和4410艦對峙。此後,「南寧」艦便沒有再傳出訊息。
與「鹹陽」艦類似,「南寧」艦的行動總是顯得頗為神秘。僅在2023年,「南寧」艦就參與了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赴蘇丹進行撤僑及存取加蓬首都利伯維爾等多項任務,年底還巡航於中太平洋海域,可以說是中國海軍的一大「街溜子」。
目前,兩艘艦艇齊聚,抵達了瓦努阿圖,這也算是「南寧」艦為我們帶來的一份驚喜。
兩艘軍船的航行軌跡
那麽,中國海軍是如何抵達瓦努阿圖的呢?對此我們只能做一些推測:
首先,我們對中國海軍這兩艘軍艦的出發地點並不明確。如果它們是從南部戰區的某個海軍港口啟程,那麽很可能還是走的是老路線。從南海南部駛入爪哇海,透過巽他或龍目海峽進入帝汶海,之後轉向澳洲北部,再抵達珊瑚海,最終到達瓦努阿圖。
這條航線的問題在於它離澳洲過於接近,幾乎2000千米的航程中,有不到400千米是在澳洲海岸附近。尤其是從約克角半島到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距離,僅有100多千米。此外,該區域有許多島嶼,海岸沿線還有山脈,從山頂上甚至可以看到中國海軍艦艇穿行於海峽中。
這條航線非常容易被部署在加拿大北部的海上巡邏機或岸基監測系統探知,因此至今連一張航行照片都未出現。而且,西方媒體對此完全無能為力,根本不知道我們這兩艘水面艦艇是什麽時候過去的。
因此,大伊萬大膽猜測,這兩艘艦可能采取了一條非常不尋常的航線。也就是說,它們從爪哇海進入班達海後,並沒有靠近澳洲,而是沿著班達海北上,穿越摩鹿加群島與北摩鹿加群島之間復雜的水域。
盡管這一海域擁有眾多島嶼,但這些島嶼的文明程度極為低下。島上雖有居民點,卻面臨著嚴重的生產力不足,甚至不少地方連機場都不存在。因此,即使當地原住民看到中國海軍艦艇經過,他們也未必會考慮拍照。
中國海軍有可能透過摩鹿加海或哈馬黑拉海重新進入西太平洋,然後沿著巴布亞新畿內亞省的北部航行,進而進入俾斯麥海,再從俾斯麥群島與密克羅尼西亞之間穿越到南太平洋,以此抵達瓦努阿圖和維拉港。
如果中國海軍沿著這條航線行進,基本上可以有效避開帝國的AUKUS和QUAD所部署的一系列水面、潛艇和空中監控力量的追蹤。大伊萬指出,即便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的行動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行動的重要性
從地緣政治和政策的角度分析,這樣的思考是有價值的。南太平洋島國自古以來都被視為澳洲的重要領地。早在冷戰時期,面對蘇聯對南太平洋地區的滲透威脅,澳洲采取了多種措施進行防範:
首先,要加大對南太島國的支持,在南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資金投入,給予利益讓步,以此來抵消蘇聯對該地區國家的援助。
其次,澳洲開始削弱蘇聯在南太平洋島國的布局。例如,在1976年,澳洲破壞了蘇聯與薩摩亞之間簽訂的漁業協定。接著是直接介入,如1980年澳洲幹涉瓦努阿圖內部動亂,而在1987年又參與了斐濟政變,從而牢牢掌控了南太平洋島國。
冷戰結束後,澳洲加大了對南太平洋島國的影響力,不過其手段比冷戰時期更加靈活巧妙。
最初,以「顧問」或「指導」的名義,澳洲派遣本國專家到南太平洋島國,聲稱支持「民主」和「人權」,實則操控這些國家的議題,並幹預其內部政治,必要時甚至出動軍艦進行武力介入。
其次,在經濟問題上,澳洲對南太平洋島國的幹預顯得尤為明顯,例如,其向這些島國提供的經濟援助通常附加了諸多不合理的政治條件。此外,澳洲還常常借助氣候變遷的問題來施加壓力。
最終仍舊延續了冷戰時期的毛病,破壞與南太平洋島國發展關系的其他國家意圖。
實際上,這不僅涉及中國,澳洲對印度、日本以及歐盟與南太島國的發展關系同樣保持高度警惕。簡單來說,澳洲在南太平洋采取了一種類似「簡約版」蒙路主義的策略,反對任何其他國家與南太平洋島國建立關系的舉動。
澳洲與南太平洋島國的關系,實際上是對美國印太戰略有利的。
一方面,美國本土與南太平洋的島嶼,直至澳洲形成了一體。二戰期間,美澳正是建立了這樣的戰略格局,並最終有效地將日本遏制在印度尼西亞之外。
這兩個方面,這些南太島國本身能夠成為美國進行跳島作戰的基地,充當美軍在南太平洋的補給站,或作為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射平台等。
這幾個島國所在海域的經濟和資源優勢明顯,盡管不能讓它們被美國占有,也絕不能讓其落入中國之手。
南太平洋島國雖然地方不大,但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卻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這也顯示了我們不斷派遣水面艦艇前往南太平洋進行活動的意義。對我們而言,目前的戰略重點區域是東亞和東南亞,而南太平洋及澳洲對於我們來說則相對遙遠,因此在經營南太平洋島國方面可能不會投入過多精力。
從預先籌劃的角度來說,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派遣軍艦去南太平洋島國遊覽,並與它們簽署一些經濟和社會合作協定,本質上也沒有什麽不利之處。
只要能夠撬動澳洲在南太平洋島國的布局,從軍事、政治和經濟三方面入手,讓這些島國意識到除了澳洲之外,還有其他選擇,擁有這樣的選擇至少能為他們帶來財富,考慮目前的形勢,這已經足夠了。
因此,中國海軍的兩艘水面艦艇突然現身瓦努阿圖,這一低調舉動蘊含著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