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運-20的正式服役標誌著中國空軍開始向戰略空軍的轉型。八年來,運-20和運油-20已經裝備了四個單位,共超過100架,中國的戰略空軍雛形已初步形成。
中國大飛機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年代。那時,由於中蘇關系破裂,加上西南的印度不安分,以及東部沿海的美日台威脅,中國面臨嚴峻的地緣政治環境。這種環境迫使中國提高軍隊的戰略機動性。由於當時基礎設施落後,陸地運輸效率低,空中運輸能力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
1969年,中國開始研究大型運輸機,1970年由603研究所和西飛負責此項「十號任務」,計劃研發的運-9運輸機使用四台渦扇-6發動機,具有7000公裏的航程和22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該機氣動布局與美國的C141類似,能在土質跑道上起降,還裝有23毫米機關炮以增強戰場生存能力。但由於當時中國航空工業基礎薄弱,該專案最終未能繼續。
在80年代,運-7和運-8專案相繼展開,尤其是運-8在80年代後期穩定量產,為中國航空工業積累了寶貴經驗。進入90年代後,運-10專案停止,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伊爾-76以滿足空軍的需求。
2005年,中國計劃再引進34架伊爾-76和4架伊爾-78,但由於俄方違約,這些飛機未能交付。這一事件促使中國重新考慮自主研發大型運輸機的必要性。
2007年,中國啟動了大型運輸機專案,即後來的運-20。當時的中國航空技術已有顯著提升,為運-20的成功研發提供了技術保障。專案采用了全國動員和研發模式改革的策略,推動了運-20的快速發展。
2012年10月,運-20首架原型機下線,並於2013年1月成功首飛,成為中國空軍向戰略空軍轉型的重要裏程碑。
運-20的研發和服務顯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強大實力和對自主創新的追求。與60年代的計劃相比,運-20在技術和規模上都有了質的飛躍,為中國航空工業和軍事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