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預警機150公裏外發現殲20?軍迷倍感幸福,終於不是殲8大戰F22

2024-09-22軍情

「我始終忘不了駕駛殲-20看到寶島的情景」,這是空軍某基地飛行員董珺的一番感言,再聯系對岸高頻次釋出的海峽空情資訊中卻壓根不見殲-20的蹤影……對岸真的是「我沒發現,你就沒來過」……

依稀記得六年前的珠海航展現場, 總師楊偉在看到殲-20的一系列高難度飛行表演動作後的有感而發,他說,還是有遺憾 ,因為殲-20本身它第一個突出隱身,第二個它突出遠端的打擊能力,第三個突出的是資訊化作戰的能力,而這些突出的點,在航展上實際上都不能展示。

殲-20作為一款跨代戰鬥機首先突出的就是「隱身」,此項能力歸根結底也應當屬於「資訊化戰力」,其要實作的是讓對手無法掌握我方戰機的空情資訊,是制資訊權的關鍵一環。

近日,由一眾權威官媒聯合推出的【淬火】融媒體片中就首次解密了殲-20在航展上無法展示的核心戰鬥力:隱身。該片在有關殲-20的章節中,開局就是一場紅藍對抗:

天眼(預警機):01、02,天眼,目標3組,縱隊,方位090,距離150,高度80,「敵」機;

01(長機):01明白,有告警,雷達幹凈, 可能是同代機

02(僚機):02相同;

天眼(預警機):天眼收到;

01(長機):02可以創造條件;

02(僚機):02明白;

02(僚機):條件好;

話音通報:打掉了,打掉了,3組都打掉了。

這番對話中有很多幹貨:

「距離150」,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預警機 至少可以在150公裏外發現隱身飛機

什麽樣的預警機能夠有如此功效?在我們的裝備序列裏有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三款預警機,前兩款使用的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而空警-500是以運-9中型運輸機為載體研制的全新一代高效能預警機。

空警-500問世之初就強調它是 「小平台、大預警」 ,其實作的探測能力與多目標跟蹤能力已經超越了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

怎麽超越的?關鍵就在於空警-500實作了基於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再一次技術躍升,該機是 全球唯一一款套用了「數碼陣列雷達」的高效能預警機 ,此種雷達在有源相控陣雷達基礎上取消了移相器,透過電腦控制電磁波發射時間制造相位差,如此一來不論是探測距離,還是探測能量,以及多目標跟蹤能力,都獲得了質的提升。

兩年前,給美國太平洋戰區空軍司令威爾斯·巴哈造成深刻印象的正是「空警-500/殲-20組合」,這對黃金搭檔與F-35的那場鬥法讓這位超級大國的高級將領產生了瀕臨極限的危機感。

再來看這場紅藍對抗, 「雷達幹凈,可能是同代機」,也就是說,對抗雙方都是隱身戰鬥機,而在我們的裝備序列中,截至目前只有一款隱身戰鬥機,那就是殲-20,基本可以確認這是一場殲-20與殲-20之間的紅藍對抗,雙方都無法透過機載雷達發現對方,進一步透過實踐驗證了這款戰機的高隱身特性。

紅藍對抗中擊落「敵機」後顯示的遙測動畫,影像顯示殲-20「擊落」的正是「殲-20」。

「有告警」,意思是,雖然機載雷達在200多公裏距離上還無法發現對手,但是「雷達告警接收器」可以接收到「敵機」發射的雷達波。

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殲-20已經發現了殲-20,因為其發射的雷達波會在機體折線的作用下,反射到其它方向,能夠接收到的雷達回波很有限,不足以判定方位。

從02僚機的「條件好」,到話音通報「打掉了、打掉了、3組都打掉了」之間,這段公開展示的對話中還是隱藏了關鍵細節,究竟是怎麽打掉的?

飛行員董珺說,作為首支列裝殲-20的彈頭隊,我們擔負的任務就是戰法訓法的引領和創新,把殲-20的效能邊界發揮到作戰當中。

展望未來,跨代戰機對次代戰機的碾壓式領先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對付一般中小國家依然適用,但若對陣強敵,那麽同代機之間的對抗也將成為常態,這也是戰法訓法創新的關鍵點。

雖然官宣沒有詳細公開對抗細節,但還是適度公開了一些資訊,比如長機飛行員說「02可以創造條件」,會是什麽條件?

有兩種可能的條件:當敵機進入射程後,02僚機前出引誘敵機開啟雷達,或者迫使對方做出大振幅的機動動作,這兩個動作都足以使對手破壞其隱身能力,01長機趁此機會發射多枚空空導彈進行先敵打擊,從而形成碾壓式勝局。

此番對抗告一段落後,天眼又立即通報,一架敵機19分鐘後將脫離打擊範圍,問01能否將其擊落;

01回答:可以,但需要補油。

19分鐘內完成空中加油並擊落敵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兩項任務,最關鍵的一項能力就是「超音速巡航」 ,有了超音速巡航就可以快速抵達陣位,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速度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如此重視推重比,進而沒有在渦扇-15版殲-20A完全體上套用向量噴口的原因。

不得不說【淬火】真的很給力,多年前,殲-20的空中加油裝置亮相熒幕時還被打著厚厚的模糊碼,現如今直接給你動態展示受油管伸縮影片,其實與其說是【淬火】給力,不如說這是殲-20上量之後帶給軍迷們的視聽福利。

01長機在完成空中加油後,找準敵方體系露出的破綻,在近距離格鬥階段將其擊落。

從畫面中可以看到「敵方」增援機也是「殲-20」

完成一系列擊殺任務後,飛行員董珺感嘆,讓戰法從概念走到了實戰,聽到地面的人說,指揮所得到訊息後已經炸鍋了,兩方指揮所都是。

另一方在研判,到底是從哪個位置來的飛機,是誰把它打掉的。

一句話來形容:完全處於蒙圈的狀態……

董珺所在一方的指揮所之所以「炸鍋」當然是因為打贏了。

誰最懂反隱身作戰?當然是擁有隱身裝備的國家,沒有隱身裝備而去反隱身無異於盲人摸象。

對於殲-20大戰殲-20這件事,很多軍迷朋友們是倍感幸福的,因為我們終於不再是殲8大戰F22了。

殲-8D

另外,從公開的這段殲-20之間的紅藍對抗可以深刻體會到這樣一個邏輯,或者說是道理:有了好裝備,如果人的作用發揮不出來,在面對實力較弱的對手時,可以打一些輕松仗,但如果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或者總體實力更占優勢的「強敵」,那就難說了。所以說,「唯武器論」是有先天缺陷的,「人」始終是打贏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即便是先進的武器裝備也必然融入科技人員的創造性,殲-20的研發全過程處處都有人的主動作為體現:

首先是抓住了隱身這個主要矛盾, 正如同殲-20副總師王海峰六年前在央視在回憶初代殲-20研發局面時說的這段話:

當時我記得因為三代機殲-10剛剛交付也沒有多少架,這時候面臨著我們國家外界的威脅,包括技術的發展,對手對我們的這種壓力,我們必須搞四代機,那麽在那個情況下,我們當時面臨的壓力,我可以這樣說,大眾的期望,軍事的需求,包括我們自己擔當的責任,壓力是巨大的,當時我們國家我剛說了,從我們的國防基礎,從我們關鍵的技術能力,各方面,某些地方還是有差距,那麽這時候你如何能搞出一個裝備來和別人先進的裝備能夠抗衡,壓力很大,難度很大,像這個飛機,隱身飛機四代機如果沒有隱身,不叫四代機,它真正從機動性各方面來講,和三代機是差不多的,就是因為有隱身,我能看見你,你看不見我,這要打仗的話,你試試。

研制跨代新機,我們沒有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上來就是抓主要矛盾「隱身」,而且是狠抓隱身,從如今的實踐來看,殲-20的正向隱身幾乎是做到了極致。

怎麽做到極致的?首先是氣動外形的設計,一談氣動外形可能有些網友就精神起來了,不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一些人一談到殲-20的鴨式氣動布局與隱身的關系,似乎始終存在著一種思維定勢。

多年後,王海峰副總師說, 國外的一些權威媒體,包括軍事評論家,開始評價,唉,這個飛機他們是抄的,後面發現,我們這個布局,無論從布局還是各方面,世界上是沒有的,所以這個升力體布局飛機,應該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後面又有人說,哎,鴨翼,因為這個尖多,隱身就怕尖尖角角太多,做下來以後,我們實際發現這種布局隱身效能非常好,所以也是引領著他們要跟蹤式地進行研究。

殲-20的鴨翼、邊條翼、小展弦比高升力體布局是從殲-10總師宋文驄時代就開始打磨的全新氣動布局,是透過一系列嚴格試驗最終驗證的設計正確性,在後來的實踐中更是逐步認識到了此種布局的先進性。

除了氣動布局,在細節上研發團隊也做到了極致,每個鉚釘擰多少圈,擰到什麽角度都有嚴格的規定,而這都是為隱身服務。

氣動布局定下來後,最終決定隱身效能邊界的就是材料,殲-20所用的隱身材料就體現了我們是如何「狠抓隱身」的。

該機型在一些關鍵部位套用了 「超材料隱身薄膜」 ,這種材料在自然界是沒有的,是人工設計制造的新材料,這是一種表面鍍銅,透過對微結構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的,可以適應各種不同功能的超材料。

此種材料在2毫米見方的尺寸下微結構就達到了上萬個, 美國方面也在發展這種材料,計劃套用在第六代戰鬥機上 ,而我們早在十幾年前就套用在了初代殲-20身上。

至少十年前,我們就建成了全球第一條超材料生產線,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我們的超材料更是在不斷叠代中持續推進,以前的超材料隱身薄膜只能在局部位置套用,如今全新一代的超材料已經可以實作超大尺寸生產制備,已經具備整機套用條件。

超材料生產線
超材料持續叠代

殲-20用上了美國六代機才計劃套用的隱身材料,這是真正意義的跨代領先,一步跨越了兩代隱身產品。 經過十幾年的套用,以及各方面技術裝備的持續發展,如今的殲-20已經不再是只突出隱身效能的階段,而是各方面全面發展,進一步增加優勢效能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成就結晶就是渦扇-15版殲-20,它的誕生將徹底改變亞太天空的格局,甚至也將改變世界天空的格局。

站在世界戰鬥機領域潮頭的我們,必然也將最先擁有下一代戰機。

正如楊偉總師所說,在未來的世界航空裝備制造業格局中,是對手根據我們的裝備來調整自身裝備發展目標,而不是相反。我們會不停止發展新的裝備,這是毫無疑義的。